直喷和混合喷射哪个好(混合喷射和缸内直喷哪个技术更先进?)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混合喷射和缸内直喷哪个技术更先进?
那必须是混合喷射技术更先进,缸内直喷能达到的动力条件混合喷射也可以满足,而混合喷射带来更高效燃烧、更好的燃油经济性和更容易应对排放是直喷很难弥补的。混合喷射未来将会是高热效率发动机的主流选择,并且混合喷射也能很好的缓解缸内直喷所带来的气门积碳问题。但是混合喷射更复杂,对技术要求比较高,属于能做是一回事而能否做好就是另一回事了。目前也就是德、日为代表的发动机多采用混合喷射,国产多数还停留在直喷阶段。缸内直喷:相对于歧管喷射来说它的喷油嘴是内置在气缸内,主要有侧置和中置两种布局方式。缸内直喷相对歧管喷射来说在提高动力方面、节约燃油方面有优势,但是直喷的缺点就是容易积碳,而积碳相对于动力性和燃油经济性优势来说基本不算什么大问题(无非定期洗一洗能有多大事)。缸内直喷的技术点在于超高压的喷油嘴对燃油的雾化,歧管喷射进入缸内的是混合气体,燃烧效率低,而直喷可以快速提高燃烧,对动力提升有很大帮助。而在气门压缩喷油前,喷油感应单元也会根据进气量精准控制喷油量,从而提高喷油效率,不容易造成燃油浪费。混合喷射:歧管喷射和缸内直喷,混合喷射对于提升发动机热效率、降低排放、兼顾动力有先天优势。双喷射也主要用于提高发动机热效率,但因成本高、技术复杂所以普通发动机基本不会采纳。混合喷射会根据发动机运行状况适时调整喷油方式,低符合歧管喷射以达到省油、降低排放的要求,高负荷采用直喷来提升发动机动力,并且是连续动态调整。此外混合喷射往往会搭配混合燃烧模式来提高发动机热效率,比如丰田的D-4S就是搭配阿特金森+奥托循环实现热效率40%;大众双喷射会搭配米勒循环+奥托双循环,热效率也在38%左右。直喷是目前采用主流喷油方式,混合喷射近几年新一代发动机主流选择。所以混合喷射更有可瞻性,技术也更先进,但是混合喷射往往不是单独存在,它需要配合更先进的燃烧循环模式、进气控制策略、更高效的燃烧技术、更智能的热管理系统等等,如果用的好了就是如虎添翼,而用不好不但发挥不到优势反而增大成本。现在搭载混合喷射发动机的车型并不多而搭载直喷的一抓一大把,所以条件允许当然要选择混合喷射。你只需要简单知道:混合喷射技术更高、门槛也高、既能满足动力又能兼顾油耗,稳定性不亚于直喷就行了。
2、缸内直喷发动机好还是混合喷射发动机好?
缸内直喷尽管优点很多,但是也有与生俱来的缺点。混合喷射发动机改善了缸内直喷发动机的缺点,所以混合喷射发动机好于缸内直喷发动机。而缸内直喷是在电喷(歧管喷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歧管喷射就是把喷油嘴装在进气歧管里面,在歧管内喷射燃油,汽油随着空气一起到气缸内燃烧。和直喷比起来不能精确的控制燃油量,无法实现分层燃烧,动力相对比直喷机要弱一点,油耗也要高一点。但是歧管喷射的优点就是:积碳少。汽油在进气歧管内喷射,混合气进入气缸的时候必须要经过气门,所以在混合气的冲刷作用下,气门相当于时刻被汽油清洗。所以气门积碳很少。而缸内直喷则是喷油嘴直接在气缸内喷射汽油,这样一来可以实现喷油量精准控制,燃油直接喷射在燃烧室内,压缩比高,对比同类型歧管喷射发动机功率与扭矩要提高10%左右。燃油燃烧更加充分,动力感受更好,能量转换率更高!所以缸内直喷技术一面世,迅速受到厂家追捧,都积极的研发制造缸内直喷发动机应用薄燃烧技术。但是缸内直喷有着与生俱来的缺陷:积碳问题和排放问题。这个问题困扰着很多厂家,连号称黑科技的本田大法也无能为例,地球梦系列成了积碳梦。本田工程师说是中国油品的问题。好吧,这个不说了!但是后来1.5t发动机机油增多怎么不说油品问题了?实在是赖不上了,不挨边!机油增多和直喷有一定关系的。不止本田,国内长安cs75也中招了。直喷,遇到增压,加上喷射逻辑,最后在低温环境大面积爆发。为了克服缸内直喷发动机的缺点,各个厂家都相继的推出来混合喷射发动机。即发动机上面有两套喷油系统,一套是传统的歧管喷射,一套是直喷。尤其丰田的d4st系列发动机,双循环,双喷射。低负荷的时候采用歧管喷射,减少积碳与尾气颗粒物(直喷发动机低温工作时会尾气中碳氢化合物碳颗粒增加)。中负荷的时候直喷和歧管喷射一起工作(双喷)兼顾动力与油耗。高负荷时候转为真喷,保证动力。所以在没有彻底解决直喷发动机的问题之前,混合喷射发动机是最好的选择。
3、混合喷射和直喷哪个好?有什么区别?
动力方面没啥影响,直喷的优势本来就是省油,但是容易积炭,多了一个电喷会有所改善,特别是在低速或者怠速的时候。混合喷射是指直喷加进气歧管喷射。缸内直喷容易积碳,而进气歧管可以在低转速情况下工作,此时直喷不工作。减少缸内积碳也可以降低油耗。 具体分析如下:
1、缸内直喷是燃料分层喷射技术代表着传统汽油引擎的一个发展方向。传统的汽油发动机是喷油嘴将汽油喷入进气歧管。但由于喷油嘴离燃烧室有一定的距离,汽油同空气的混合情况受进气气流和气门开关的影响较大,并且微小的油颗粒会吸附在管道壁上,所以希望喷油嘴能够直接将燃油喷入汽缸。
2、缸内直喷就是大众集团开发的用来改善传统汽油发动机供油方式的不足而研制的,通过电脑控制喷射器将燃料在最恰当的时间直接注入燃烧室,其控制的精确度接近毫秒,其关键是考虑喷射器的安装,必须在汽缸上部留给其一定的空间。
3、由于汽缸顶部已经布置了火花塞和多个气门,已经相当紧凑,所以将其布置在靠近进气门侧。由于喷射器的加入导致了对设计和制造的要求都相当的高,如果布置不合理、制造精度达不到要求导致刚度不足甚至漏气只能得不偿失。
4、此外,缸内直喷技术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注油模式,即分层注油和均匀注油模式。发动机低速或中速运转时采用分层注油模式。此时节气门为半开状态,空气由进气管进入汽缸撞在活塞顶部,由于活塞顶部制作成特殊的形状从而在火花塞附近形成期望中的涡流。当压缩过程接近尾声时,少量的燃油由喷射器喷出,形成可燃气体。
5、这种分层注油方式可充分提高发动机的经济性,因为在转速较低、负荷较小时除了火花塞周围需要形成浓度较高的油气混合物外,燃烧室的其它地方只需空气含量较高的混合气即可,而缸内直喷使其与理想状态非常接近。当节气门完全开启,发动机高速运转时,大量空气高速进入汽缸形成较强涡流并与汽油均匀混合。
6、从而促进燃油充分燃烧,提高发动机的动力输出。电脑不断的根据发动机的工作状况改变注油模式,始终保持最适宜的供油方式。燃油的充分利用不仅提高了燃油的利用效率和发动机的输出而且改善了排放性能。
4、混合喷射和直喷哪个好?有什么区别?
混合喷射好,两者的区别在于工作方式的不同,混合喷射是直喷加多点电喷。缸内直喷的困扰。缸内直喷发动机由于它的油气混合时间比较短,缸内的燃烧模式大部分时间都是边混合边燃烧,这么一来就很容易导致气缸壁或者其它角落局部混合不均匀,出现高温缺氧区域,从而生成大量的颗粒物。在冷启动和重负荷工况下,发动机的颗粒物排放量也会增加。还有一点就是,直喷发动机的火花塞只会点燃一小部分混合气体,靠近气缸壁附近的空燃比很高,燃油量极低,难以引燃但却会汽化蒸发吸热,导致缸内温度下降。因此,火焰在向外传播过程中会逐渐减弱,容易熄火且会产生积碳。混合喷射更高效,且颗粒物排放降低。之前我写过一篇关于丰田2GR-FSE发动机的文章,这是12年前出自丰田之手的3.5升V6发动机,当时把宝马E90惹急的雷克萨斯IS350就是搭载这台性能机器,宝马的N52B30无论是在升功率还是扭矩上都被打得体无完肤。这台2GR-FSE发动机正是应用了歧管喷射和缸内直喷相结合的混合喷射技术(丰田称为D-4S),很有效地改善了各工况下颗粒物的排放。它最早搭载在雷克萨斯的IS350和GS350上,并在2006年到2009年连续四年获得沃德十佳发动机大奖。缸内直喷在低负荷时很容易出现氧气过量,而歧管喷射在高负荷时的燃烧效率又不高,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混合喷射系统会自行分工。低负荷工况时,发动机使用歧管喷射的形式注入燃油,在保证燃效的同时,还能减少颗粒物和积碳的生成。中等负荷时,缸内和歧管的喷油嘴同时喷油,发动机会达到一个非常好的动力性和排放水平;重负荷时,发动机就是切换成纯缸内直喷模式,这样可以保证更高的燃烧效率以及动力性能。
5、涡轮增压直喷和混合喷射有什么区别?
先解释下三个关键词“涡轮增压” “直喷” “混合喷射”
“缸内直喷”:发动机汽缸在进行“压缩”行程时,汽油通过喷油嘴向汽缸内直接喷射雾状汽油。
“混合喷射” :应该叫多点喷射,也可称多点式缸外喷射(相对缸内直喷)老普桑还记得不?它供油用的是化油器,
化油器 部分摩托车仍在使用
而后为改善燃油的经济型,出现了过渡技术叫“单点喷射” 。第一代奇瑞风云发动机就用的这个。而后所有发动机基本都是多点喷射形式。
其实质是在每个缸的进气门外喷射雾化汽油,故此会有一部分燃油会被气门及周边零部件吸收积碳,不能充分利用。方便大家与标题联系后面就用“混合喷射”。
“涡轮增压”:利用机械涡轮将空气压缩后,送入汽缸,使汽缸在容积不变的情况下获得更大质量的气体增大汽缸内的最高压力,从而产生更大动力。而自然吸气的发动机无法获得这额外质量的空气。“涡轮增压”一般用T来表示如:1.5T 1.6T 1.8T等。。。。。。 它可用于混合喷射也可用于直喷发动机。
什么是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它和混合喷射的区别?
1、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大众系列车尾后有TSI的字样的就是使用这样技术。
T:涡轮增压 S:直喷 I:电喷发动机
它是涡轮增压和直喷的组合体。
2、它和混合喷射的区别?
a、燃油利用效率更高。动力性、燃油经济性及排放净化性(排放标准 国5国6)比混合喷射更好。
b、对汽油的抗暴性要求更高,使用95号汽油。
c、搭载了“涡轮增压”比未搭载涡轮增压的混合喷射发动机有更高的充气效率及更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