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洛邑怎么读(洛邑的邑怎么读?)

洛邑怎么读(洛邑的邑怎么读?)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洛邑的邑怎么读?
  • 2、洛邑怎么读?
  • 3、洛邑怎么读?
  • 4、有人声称宗周是洛邑,那该如何解释“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呢?
  • 5、洛邑是什么意思?
  • 6、何尊铭文上的成周到底指的是丰镐还是洛邑?
  • 7、洛阳古称洛邑,洛阳为什么会有“周公营造洛邑”之说?周公是哪里人?
  • 8、“宗周”是洛邑吗?有什么依据?
  • 9、周平王为什么要迁都?当时镐京和洛邑分别是现在的哪里?
  • 正文

    1、洛邑的邑怎么读?

    洛邑 [拼音] luò yì [释义] 洛邑即今天洛阳的古称,亦称为成周,周成于此的意思。周公辅佐周成王在洛邑制礼作乐,完成周代的国家礼仪规范。武

    2、洛邑怎么读?

    洛邑的拼音:[luò yì] 洛邑,是周朝都城洛阳的古称,洛阳“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为最早的“中国”所在地,是当时世界最大城市之一。《尚书》称“土中”、“洛师” 、“洛邑” 、“新邑洛”、“东国洛”。何尊铭文称“成周”、“中国”、“王城”等。洛邑瀍水两岸分布有周朝成周城和王城两座都城。

    3、洛邑怎么读?

    邑 yì  

    1. 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2. 旧指县:邑人(同乡的人)。邑庠(明清时称县学)。邑宰。 

    3. 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邑。 

    4. 古同“悒”,愁闷不安。

    4、有人声称宗周是洛邑,那该如何解释“赫赫宗周,褒姒灭之”呢?

    这个问题应该分成两方面来回答:

    1、宗周是洛邑吗?答案:不是!

    2、如何理解“赫赫宗周,褒姒灭之”?意思是:宗周毁于褒姒之手。但可能吗?一名弱小女子有何能力把宗周给灭了?

    宗周是洛邑吗?

    宗周应该是丰镐而非洛邑。

    据《尚书正义·毕命》记载:“越三日壬申,王朝步自宗周,至于丰。於朏三日壬申,王朝行自宗周,至于丰。宗周,镐京。丰,文王所都。”

    丰镐其实是两座城,分别是丰和镐。丰京城是周文王所建,当时周家把都城从西岐搬到了丰京。后来武王又继续营建了镐京,并以此为根据地发展周家王朝的事业。而洛邑虽然也是武王时期就规划好的京都,但那里不能算是“宗周”,应该是“成周”。

    所谓宗周,就是指周朝的“宗”,也就是根本。周武王是在丰镐确立了周的统治地位,众诸侯最早朝拜的地方就是在丰镐,所以称为宗周。

    所谓成周,那是周朝成立以后所建的都城,也就是洛邑,因此称为成周。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这句话来自《诗经·小雅·正月》,意思是赫赫有名的宗周最终灭在褒姒手中。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冤的说法。褒姒,来自褒国的弱女子,本来身世就非常惨,从小就是孤儿,长大后因为长得好看,被褒国的国君当成赔罪礼物送给周幽王。周幽王得到褒姒后非常宠爱,按《史记》的记载,周幽王是因为过于宠爱褒姒而导致亡国。

    但我们如果从褒姒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褒姒其实非常惨。她从小被遗弃,长大后也没有自由,被当成物品赠送。好不容易跟着周幽王过好日子,自己也封了皇后,儿子也封了太子,没想到最后的结局是儿子被杀,自己也被犬戎掳走了。如此还不算完,还要背负亡国妖女的骂人。

    西周灭亡的原因并不在褒姒,而在周幽王,他如果不废掉原来的皇后和太子,就不会招来申国联军的造反。就像刘秀和郭圣通的关系一样,在郭圣通的舅舅刘扬兵权还强大之时,刘秀是死活也不敢得罪郭圣通。周幽王显然没有刘秀那样的觉悟,他在废申皇后的时候完全没有考虑到,他的岳父大人是申国的国君,所以亡国也是他自找的,与褒姒无关。

    5、洛邑是什么意思?

    洛邑,周代洛阳的古称,“八方之广,周洛为中,谓之洛邑”。《尚书》称“土中”、“洛师” 、“洛邑” 、“新邑洛”、“东国洛”。周代金文称“成周”、“中国”、“王(城)”等。洛邑瀍水东西两岸分别为成周城和王城。洛邑为周武王定鼎之地,周成王“宅兹中国”之处。周武王迁九鼎,周公致太平,营以为都,是为成周洛邑。武王伐纣取得成功之后,就着手在国家的中央建立新都,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王朝。公元前1046年建立周王朝。两年之后,武王疾殁,周成王继位。接着,周公奉旨东征平叛,营建成周城。西周时期王城为周朝的宗庙宫殿区,成周城为殷遗民聚居区。东周时期,周平王居王城,至周敬王时发生“王子朝之乱”,周敬王动迁避居瀍水东的成周城。

    6、何尊铭文上的成周到底指的是丰镐还是洛邑?

    谢大家!何尊原来有119个字,有三处由于破损,经专家分析研究最后补上了的三个字,共122字。首句隹(惟)王初迁宅于成周,这里“成周"到底指什么地方,我个人认为指镐京或镐京的某个宫殿。

    原因一、成王从来没有离开过镐京。根据《史记.周本纪》,武王崩,太子诵继位,乃成王。周公恐天下生乱,代成王亲政,"三监之乱",周公亲自东征,三年平乱,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返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雒邑……除了周公离开镐京三年平叛外,成王从来没有离开镐京,怎么能说成王迁宅于洛阳?

    公元前1021年,成王驾崩于镐京,葬于毕原,年35岁,至死未到过洛阳,何来唯王迁宅于雒邑,故成周者,镐京也。

    不但成王后来(亲政后)没有离开过丰镐,周公天下平定后,也没有离开过成王。《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如果成周是雒邑,周公就该葬在洛阳周围,为何却葬在陕西,岂不自相矛盾了吗?

    原因二、成王五年雒邑还没有动土。《史记•鲁周公世家第三》中说:“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至丰,使太保召公先之雒相土。”这说明成王七年二月乙未,召公才到雒邑相土,怎么何尊上讲成王五年就迁宅于雒邑?分明这里的成周不是指雒邑。

    原因三、从政治军事角度看,成周应该指镐京。《史记•卫康叔世家第七》:“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代成王治,当国。蔡叔疑周公,与武庚禄父作乱,欲攻成周。”很显然,成周指成王所在的镐京。因为此时成王、周公均在镐京,从政治和军事意义上讲,管叔、蔡叔攻取的方向和目标应该是镐京,而不是什么洛阳,所以成周不可能指的是洛阳。

    故何尊中所讲的成周不指洛阳,而是指镐京或镐京某个宫殿。何尊中所说“中国",当指镐京所在的地方,根本不是什么洛阳,或者某个地理位置意义上的中心位置。"中原"、“中国"在古代多指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即都城所在的地方,和现在所谓的中原概念本质不一样。

    7、洛阳古称洛邑,洛阳为什么会有“周公营造洛邑”之说?周公是哪里人?

    周公本姓姬,来自于西岐。西岐即西土,小邦周所居。周祖名为弃,弃乃帝喾裔。帝喾五帝一,建都河南地。濮阳二帝陵,帝喾与颛顼。史前大洪水,治水弃从禹。河洛三代居,夏后首善地。弃后即周人,奉夏作农吏。夏衰失其位,西窜于戎狄。从此不务农,与戎融一体。饮毛与茹血,不用青铜器。即使与戎融,仍遭戎攻击。与戎姻或战,被迫四迁徙。中土大邑商,奉天四海一。北疆迈幽燕,南方越湘溪。西土至流沙,东界到海底。于是小邦周,臣商朝大邑。从此战戎狄,周人满底气。战戎屡获胜,特命周伯西。古公亶父立,戎俗方贬低。从此向中原,不断文明习。周人既称臣,却阴谋叛机。中央征淮夷,都城必空虚。西人会孟津,振振立反誓。血流能漂杵,姬发终胜利。从此周代商,周人返故里。武王登嵩山,只为把天祭。武王周公兄,周公武王弟。灭商第二年,武王即归西。临终嘱周公,迁都夏后居。河图洛书源,河洛富王气。周公测日影,以定土中地。土中在嵩山,是以营洛邑。天地之中久,而今世产遗。九鼎迁新都,天子受殷礼。以应王居中,四贡均道里。天子居中坐,四周称戎狄。都洛大周成,成周名所依。大周成康治,德化居中地。中国因此称,何尊铭文记。周公居成周,因殷制周礼。上承夏与商,下启孔仲尼。中华文化久,洛阳尊圣地。

    8、“宗周”是洛邑吗?有什么依据?

    宗周,有3个含义

    周王朝

    一是指周王朝,因周为所封诸侯国之宗主国,故称,如:

    《史记-卷三三 -世家第三》:“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

    西岐或西安

    宗周第二个含义是指宝鸡或西安,有争议,学术界比较倾向于宝鸡的西岐。

    洛邑

    宗周第三个含义是指洛阳,虽然洛阳在西周被称为成周,周弃镐京之后也称洛邑王城为宗周:

    《礼记·祭统》:“ 成公乃命庄叔,随难于汉阳,即官于宗周,奔走无射。” 郑玄 注:“ 周既去镐京,犹名(洛邑)王城为宗周也。”

    另一个大量称洛阳为宗周的是描述周穆王西行的《穆天子传》,里面称洛阳为宗周。原文截图如下:

    周穆王西行从宗周出发“宗周瀍水以西”,其中瀍水就在洛阳,如下图:

    而周穆王西行回来,也是先回到宗周洛阳,原文截图如下:

    天子在宗周祭祀,在洛水北驻军,可见,这里的宗周是洛邑无疑。

    央视记录片,穆天子西行,从宗周洛阳出发。

    由此可见,周穆王西行,是从宗周洛阳出发,北渡黄河,越太行山然后西行的。

    洛邑为宗周,也获得学者与大家的认可:

    《穆天子传汇校集释》,王贻梁,16-17页:“宗周,是穆王西征出发的起点,在西周金文与文献中,宗周是指丰镐都城,但在穆传中,则明显不是,穆传的宗周是在瀍水上,再加上由宗周往北便进入滹沱河,雁门山,则宗周是指洛邑无疑。”

    《穆天子传地理考证》,中华民国四年浙江图书馆校勘:“若穆王十三年,造父御王入于宗周证,本传则确为洛邑,观本传卷四里,西土之数曰自宗周瀍水以西,瀍水在洛阳城东,宗周与瀍水并举其指洛邑极为明显洛邑亦有宗庙,如《尚书-洛诰》载殷祀蒸祭可见,故得统称为宗周也”。

    这个图讲的是陕西百科手,乱将百度百科中的穆天子传中的宗周改为西安,遭到网友投诉,被百科官方封禁的事,当时沦为笑谈。

    9、周平王为什么要迁都?当时镐京和洛邑分别是现在的哪里?

    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东周的开始,实际上也标志着周王室的彻底衰落,那么,为何周平王要东迁呢?

    宗周,也就是周王室直接控制得丰镐地区,是周王室的核心区域,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宗周两个城市组成,一个是宗庙和园囿所在地的丰京,另外一个是纣王居住和理政的镐京。它是西周三百年天下的经济、军事、行政中心。

    洛邑为周武王定鼎中原之地,周公在洛水以北、瀍水东筑了两座城,西面为王城,是宫寝之所在,东面是成周,为周王室宗庙之所在。周武王迁九鼎至此,周成王“初迁宅于成周”,举行安放九鼎打点,正式定都洛邑。

    所以,西周历史上是有两座都城的!更准确的来说,是包括了丰京、镐京、洛邑王城、成周在内的四座城邑!但丰镐地区是周的发源地,也是其直接掌控的地区,相较被中原分封诸侯包围的洛邑,其战略威慑力更为重要,所以宗周在西周时,才是周王们行政办公的都城,洛邑成周虽然是作为统治天下四方的行政中心而建,但并不是现实意义上的行政中心。

    那么,周平王为什么要迁都呢?

    一、周平王是弑父造反上位的!

    大多数人印象中西周的灭亡,在于荒淫无度的周幽王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而最终导致周王室被犬戎攻灭而无诸侯救援而亡。其实,这是一种极大地误解。

    周幽王到底是不是一个荒淫无度昏君这不好说,但西周到了他统治的这个时期,对诸侯的威慑力已经大不如前,特别是对于逐渐崛起的申国。周宣王时,淮夷等南方民族威胁到了周王室的统治,周王室却无力直接抵御,需要借助舅舅申侯的力量在今天南阳一带建立南申来保卫王畿,由此可见西周王室的衰弱。

    导致西周灭亡的导火索,是周幽王想要废申后立褒姒,同时也要废太子宜臼(周平王)而立伯服。这并不是周幽王昏聩无能的表现,而是其为了重振周室权威的“骚操作”。

    当时,在太子宜臼周围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诸侯势力集团,这个集团以太子宜臼的外公申侯为主,申国通过联姻的方式,与姜齐、东方的郑国联盟,后来还要加上晋国。

    面对这样强劲的一个政治集团,周幽王必然是十分头疼的,如果太子宜臼成为周王,那么周王室的权威势必更加衰落得厉害,所以扶持没有什么根基的褒姒,废掉申后母子,以此打击申国集团来重振王室,是周幽王的选择。

    但周幽王高估了周王室的军事实力,低估了申国集团的整体实力。虽然跟申国交好的郑、晋不可能直接参与造反这种事情,但申国还有个好盟友犬戎。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干掉了周幽王,事发之后,晋、卫、秦、郑四国联军勤王姗姗而来,勉强“光复”了镐京,永历周平王继位。

    周平王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封赏有功之臣。卫侯晋爵位卫公;晋侯加封河内土地;本来只是附庸的秦国国君,加封为伯爵,正式成为诸侯之一。

    大封功臣之后,按照一般情况发展而言,周平王应该争取更多诸侯的俺支持,洗清自己杀父弑君的污点。但周平王没有这么做,反而是做出了一项惊人的决定:迁都洛邑。

    二、周平王迁都的政治目的!

    周平王迁都的理由十分轻率:犬戎不断在岐丰挑起争端,并不时威胁镐京;宫室被犬戎烧毁,有损天子仪容。

    这两个理由显然有问题。犬戎是周平王杀父夺位的盟友、首要功臣,怎么会来侵扰周平王呢?难道是因为犬戎向周平王索取的要价没有得到满足,或是因遭到四路诸侯的驱逐而反目成仇?可这显然不是问题。因为凭借申侯和犬戎的世代关系,这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周平王还可以和犬戎讨价还价达成和解,没没有必要放弃丰镐。

    再者,即便真的和犬戎难以调和,周平王还可以依靠四路诸侯来驱逐犬戎,护卫镐京。至于宫室破败,就更加荒唐了。周平王连座位都坐不稳,哪还有心思惦记宫室?而且除了周平王自身原因外,好不容易帮外孙夺取天子之位的申侯,刚刚把自己的势力渗透到丰镐,怎么会愿意周平王东迁而带走自己煮熟的鸭子呢?公元前770年,经过一番告祭宗庙的仪式后,由秦伯赢开开道,周朝官民一起踏上了东前迁之路。周平王迁都之后,要求秦国将犬戎驱逐出丰镐地区,作为回报,秦国完成任务后可以完全拥有该地。

    继任的秦文公满心欢喜,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杀得犬戎远逃西部荒漠,岐丰一带的千里土地尽为秦国所有,秦国自此跻身大国行列。仅凭当时弱小的秦国一国之力,就能大败并驱逐犬戎,由此可见,所谓犬戎威胁更多是一种夸张。

    再来看看晋国,除了获得周平王所赐的河内土地外,还将黄河以西、渭水以北的其他土地并入晋国,基本上是和秦国瓜分了整个丰镐地区。

    显然,周平王是以土地换取秦国和晋国的支持。因为秦晋两国紧邻丰镐地区,他们的支持是最有效的,利益也是最直接的。他高调的宣布让秦国去攻打犬戎并获得丰镐地区,就是在向天下表明犬戎是杀父夺地的入侵者,这完全是周平王为自己洗脱罪名的一记狠招——依靠犬戎杀死父亲和伯服,登上王位,接着又依靠秦国攻打犬戎,来为自己正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周平王自己不去做这些事情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周平王是个光杆司令啊!

    申侯联合犬戎一起进攻镐京,已经把周王室的军队全军覆灭了。周平王身边都是诸侯,申侯想要渗透丰镐地区,前来勤王的四位诸侯也不怀好意。虽然坐上了天子,但周平王应该十分清醒,没有任何军事力量依靠的他,已经失去了周王室的龙兴之地。名义上

    丰镐地区还是周王室直辖,但就现在自己这种无兵的状态,丰镐丢掉是迟早的事情,倒还不如拿来扶植一个曾经的附庸,且华夷参半的秦国以制衡东方诸侯,同时在争取同宗晋国的支持,以此来摆脱申侯的控制。

    所以,周平王迁都的主要原因,是基于政治现实的考量,丰镐地区,从他弑父夺位开始,就已经无法掌握在王室手中了,诸侯,特别是申侯蠢蠢欲动,为了自身安全考虑,以岌岌可危的丰镐扶植秦国,拉拢晋国,然后迁都天下之中心洛邑,以秦晋为后盾,保持周王室的威严,这是周平王不得已的选择,毕竟,周平王没有直属自己的军队呀!

    总而言之,周平王迁都洛邑是无奈之举,而造成这一切悲剧的源头是周王室的急速衰落,周幽王为了对抗诸侯不得不上演了一出废长立幼的闹剧,结果导致了周王室彻底的葬送。在完全丧失了赖以维持号令诸侯的起码军事力量后继位的周平王,不得不把无法控制的王室大本营丰镐拱手让出来,扶植一个跟中原诸侯玩不在一起的“蛮夷”秦国,讨好同宗的晋国。丰镐都让了出去,周平王自然只能选择西周的副首都洛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