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意思是(《论语·颜渊》 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论语·颜渊》 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巜论语》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通常译为:仲弓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出门工作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用差遣人民如同去承当重大的祭祀。自已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给别人。为国家办事没有怨恨,处理家事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您的话去做吧。″(资料源自徐志刚巜论语通译》)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意思是什么?有没有科学依据?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就是说把书读上一百遍,文章的意思自然就领会了。书只有熟读才能真正理解。这句话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记得有个漫画叫“挖井”,一个人挖井不专注,挖一会一看没有水,就改个地方重挖,重挖几下一看还没有水,就又改了地方,第三口还是如此。就这样挖了好多口也没挖出水来。其实有的井底离地下水已经十分接近,非常可惜。读书何尝不是如此?如果读得书很多,但都不深入,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不求甚解,读的再多有什么用呢?
吞了一肚子囫囵枣,因为不能被消化,对机体没有任何好处。同理,书读的不少,却不能长学问,就毫无意义。不过,如果你只为消遣,猎奇,那也未尝不可,目的不同,对读书的要求就不同。如果读书的目的是学习,就要学会精读。好多文章读的少并不能很好领略其要旨,理解其精髓,要不厌其烦地多读几遍,并且边读边思考,不懂的可以查注解或者工具书,甚至向别人请教,以利于自己对有关知识的彻底消化吸收。
由于智力和水平原因,每个人的理解能力会有不同,接受某些事物需要一个过程,读书也是如此。这跟接触久了,生人变熟人是一个道理。一篇文章读的多了就会不断领悟,慢慢的就变成了自己知识的一部分,但还是要记住那句话,一定要解决疑难问题,有些问题不是靠多读就能明白的。比如给你弄几句《道德经》,如果不看注释,读一辈子你也不会明白。
由于年龄阅历和水平所限,即使读懂了意思,也并不能完全领略某些文章的奥妙。比如不同年龄段的人,对《红楼梦》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小学生只是对花花绿绿的世界感到好奇,年轻人会为宝黛的爱情悲剧流泪,老年人只剩下摇头。到底怎样读《红楼梦》?我认为每年至少读10遍,才会真正的了解它,因为曹雪芹是在中老年时写的自己的少年经历,而且修改了十年,思维方式肯定有变化,所以我们就要用一辈子去理解。对于其他的作品,也应如此。
3、请问大家觉得什么是书法,真正书法的含义是什么?
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的艺术。而毛笔的独特性能,则是中国书法成为一门独立艺的首要条件。
4、五十知天命,知的是什么?
“五十知天命”的意思是,一个人五十岁后,才知道了自己实现理想不是那么容易的,一定要努力,不要在意能不能达到目的。
“五十知天命”可以说是古人对人到了五十的时该知道的事情的一种理解。“知天命”决不是听天由命、不作为。而是告诉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付出努力,对起自己,但不强求最后的结果。
“五十而知天命”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关于天命的说法,孔子认为自己的天命就是恢复和秉承反映在周礼中的文命。孔子认为人到了五十岁就应当知道自己的天命,这是一个人生命中的成熟时期。
孔子的天命观点表示了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使命,每个都要承担起自己的使命,做好自己份内的事。天命所依,时命所担,时代与个人的天命是辨证存在的,相互依存的。
图片来自网络
5、“入木三分”的意思是说要在写书法时要将笔握得紧紧的吗?
“入木三分”的意思跟写书法时握笔握得紧不紧没有半毛钱关系。
根据我的理解,“入木三分”,“力透纸背”,并不是写字每笔笔画都写得重,用浓墨把笔毫按下去,像刀刻字一样。书法的力度、厚重、气势,需要日积月累的积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通过长期的学习、领悟、创作,不断汲取古人和近现代名家的经验,才能写出有功力,有血肉有筋骨的字来。
书法功力不是靠用蛮力就能显现出来的,不管你有力扛九鼎之功,还是用笔把纸戳破,没有长时间的临习,不可能写出“力透纸背”的字来。
艺术都有自己的表现手法,创作技巧,而技巧只是手段,思想才是灵魂。书法所谓的笔法也是一样,笔法不是死的,不是程序式的有统一标准,因个人的性格、偏好、学识、审美各领风骚,各显神采。
我认为只要心无旁骛,自己真心喜欢书法,持之以恒的认认真真的学习几年、几十年,就自然能写出“入木三分”、“力透纸背”的书法作品。
时间磨人,艺术更需要时间的研磨和孤独的考验,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沉淀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有所收获。
6、《赋得古原草送别》的意思是什么?
这个问题要先要看看作者的写作背景,再来理解詩中的意思。这首詩是唐代白居易所写,是一篇应考的习作,科场的规则规定,凡是指定,限定的题目,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两字,故此詩题目为《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写出这首詩的时候,是时年十六岁。詩中这样写到: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是一首送别诗,在春天送别时来
到了野外,看见了遍地都是翠绿的青草,枝繁叶茂令人十分惬意,可是这芳草萋萋的景致,更触动了詩人离别的情感,在这样的景致中融进了送别之情,好像"离离"的青草都有不舍之情。
詩中的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先是描写了草绿的景色,引出了自然界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詩中的点睛之笔,把野草的美景和大自然的规律进一步升华,从而写出了富含哲理的名言,比喻人在逆境下只要是顽强抗争,意志坚定,总会要有重生的道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言,至今都在被人不断的传诵。
詩中的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更进一步描写了景色,衬托了詩中的哲理。收尾的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把朋友间的友谊情形象化了,连萋萋的青草都是满身的依恋,满是惜别之情。
这首詩写得草绿之美,惜别之情。带着对生活的一片乐观,带着深刻哲理,昂扬向上不屈不挠,全詩不见送别的忧伤。
这些是我个人的理解,在这班门弄斧了。
谢谢悟空问答平台!谢谢大家的鼓励支持!谢谢大家!
7、读《老子》:形象地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思是什么?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老子•道德经》里面的话。这句话我的解释如下:
一,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基本意思:人的耳朵听到的声音是有一定范围的,太大的声音人是听不到的,像是没有声音;人的目力也是有限的,太大的形象,人是看不见的,比如无限大的宇宙,只能凭想象,无法看见,像是没有形象。
这句话引申到哲学的层面,解释起来就非常复杂。反映的是老子崇尚自然、顺其自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
比如从音乐的角度说,最好的音乐是无声的音乐,无声并非没有声音而是听不到声音。
白居易说的“此时无声胜有声”,跟这个说法有点类似,但思想的深度还是有极大区别。老子说的是最好的音乐就是听不到音乐;音乐形象也是听不出来的音乐形象最好,听不到的形就是最好的形。
上面解释可能还是令人费解或不知所云。还是按题主要求的,形象地说吧。
二,形象地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思。老子有个弟子叫阳子居,人人都对他敬而远之,不愿接近他。
有一天,老子把阳子居骂了一顿。老子说,我还以为你这个人了不起,可以教育成才,看来我是高抬你了。
阳子居跪下请老子教诲。
老子说,真正清清白白的人,往往人们感觉不到他是清白到白璧无瑕的;真正品德高尚的人,人们是感觉不到他高尚到毫无缺点。
阳子居深得老子教诲之意,后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人们都乐于同他交往。
上面我说的那是一个寓言故事。那个寓言故事用来解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再好不过。
老子的意思是说,世上有钱的人往往香车宝马,穿金戴银,花园洋房,处处显示他的物质条件的优越非同一般。但真正非常有钱的人反而同平常人一样生活,衣食住行类同众人,除了特殊需要外,你根本就看不到他有钱。那才是真的有钱人。
再比如有些有文化的人,言必出语惊人,处处高深莫测,显示出非同一般的文化素养和满腹经纶的外貌来。对一般人他是不屑一顾的,两眼向天是他们的文化标签。
但有大才华大文化的人,往往混迹于众人之间,你是看不到他外露的才华的。因为他明白学无止境,达人无非只是暂时走在了人们前面一点而已。“大智若愚”就是这种人。他们显示的是自己也是一个平常人,正是因为这种平常,反而映射了他的不平常。
这就是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8、我们常说“社会”二字,“社”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我们常说的“社会"二字,“社”的含义是什么意思?
我认为要理解“ 社会”二字 中“社“的含义(意思),首先必须明白“社会"的含义(意思)。
所谓“社会”:简单地概括:就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的共同体。 人类的生产、消费、娱乐、政治、教育等,都属于“社会”活动的范畴。其中的“社”指的是“团体”,“会”指的是“用来聚集的地区”,合并就是“在一个地方所聚集成的一个团体”。
综上所述:我认为“社会”中的“社"指的是社会“团体",包涵:某些集体组织,某些服务性单位。另外古代把土神及祭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都叫“社“。1:某些集体组织:比如报社、诗社、通讯社、书社、公社、等。
2:某些服务性的单位:如茶社、旅社、旅行社、合作社等。
3:古代把土神和祭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都叫“社“。如:春社。秋社。社日。社稷等。
以上以个人肤浅的认识,欢迎大家共同探讨。
9、符号"&"的中文意思是?
这个是常用简写字符,表示"和"的意思,在英文中经常出现,是"and"的简写形式。
如果从文字上看的话,& 的最早源于拉丁语中的et(也就是单词and的原形)的连写。&其实就是字母E和T的连写组合,后来由于印刷体与手写体不同,所以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当然了,这个符号在今天已十分常见,人们在生活中用其代表"和,与",十分方便。另外,在程序设计、编程语言中也经常出现,则是从逻辑学中引借过来的,意思也是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