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意思(《论语·颜渊》 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论语·颜渊》 中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真正意思是什么?
这句话巜论语》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通常译为:仲弓问怎样是仁。孔子说:″出门工作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用差遣人民如同去承当重大的祭祀。自已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给别人。为国家办事没有怨恨,处理家事没有怨恨。″仲弓说:″我虽然不聪敏,请让我按您的话去做吧。″(资料源自徐志刚巜论语通译》)
2、发微头条时的“@”和“#”是什么意思?在什么情况下可用?
首先说“@”我的理解就是,你需要你发表的这条微头条推送给某个人,就可以用带@ 查询到你关注的好友或者一些官方账号,你发表微头条后他们后台就会收到通知。
作用:@ 一些粉丝多的账号,对方如果和你互动,微头条推荐量会提高 。“#”号是为了插入话题,作用是为了获得一些推广流量,也便于头条机器识别你的微头条内容,方便推荐。
“#”作用:也是为了提高微头条的推荐量。可以学习一下,微头条爆款文章是怎么写的,多学习一下。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谢谢!!!@赏心乐史 关注很多有趣的历史故事。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翻译_?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这是《桃花源记》中的句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几句的意思是:“问当今是什么朝代?则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这两个朝代了”。从这几句来看,说明桃花源中人,已经脱离现实久远,没有真正了解过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进一步衬托出,外面和桃花源之间形成了一条天然的隔阂。远离战争的纷扰,避开了与世无争和无穷的外界烦恼,过着一种理想中“乌托邦社会”。暗指去桃花源的人心理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憧憬。
桃花源,是人们心目中理想的心灵归宿。
4、大学本科的“本”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要用“本”字而不是别的字?
按照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来看,主要分为专科(高职)、本科、研究生(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等阶段,其中本科生是目前大学生的主力军,而且很多人对大学生的基本认知也停留在本科生的阶段,甚至很多人普遍认为只有本科生才能被称为“大学生”。虽然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但也的确体现了大学本科生在国内高等教育阶段中的重要地位。
近来,有人对大学本科的称谓提出了疑问,大学本科中的“本”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本”,而不是用其他的字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对于大学本科的理解,其实有好几种解释,我们先来了解以下两种具体的解释:解释1:我们现在所谓的大学本科全名叫“基本概念基本信息本科”,从字面上来理解,本科中的本是基本概念的意思。
解释2:大学本科的称谓来源于西方,众所周知西方的高等教育发展的更早,大学本科的这种称谓来源于英语,在英语中我们注意到“Undergraduate”的一词大概意思为没有拿到学士学位的大学生,而在《教育学名词》也译为“大学本科生”。
解释3:大学本科在我国古代也早已形成,在宋代的《宋史·选举志一》中就提到了“本科”一词,自此也开始延续;到了清朝科举制废除之后,“本科”的叫法确实被保留了。在《中华教育词典》中也写到了“对预科而言。学校内学级编制,于预科之上,冠以本科,以便修毕预科学业者,进研专科学问。”
对于大学本科的解释有很多,但是多数人认为这种只是一种传承而已,是从西方或者我国古代传承下来的称谓。对于大学本科的解释不少,但说明当时为什么要用大学本科中的“本”,可能这种说明并不多,甚至可以说并没有这样的解释。
对于大学本科的这种称谓,我们只需要知道他是一种传承或者说一种称谓即可,没有必要过分的追究字眼,没有必要非得将每个字都弄清楚、搞明白,如果对于这种称谓进行过分追究的话,显然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可以说这种探究是徒劳的。
5、何谓家,家的真正含意是什么?
家是什么?
对于一个漂泊天涯的游子,家是一条长长的路,是一个美好的记忆,是一丝丝淡淡的乡愁。是天边的一双期待的眼睛,是魂牵梦萦的思念。
一个人,天论离家多久,无论地位多高,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最难忘却的都是对家的思念。
有时,家就是下班后的一杯热茶,
夕阳西下的一缕缕炊烟。
6、“离骚”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屈原写的诗篇称为《离骚》?
在中国的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屈原绝对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虽然都已经过去了二千多年,但这个“争议"似乎还会再延续下去。
首先,屈子在诗辞方面发明一种“骚体诗“,人们常常将他的诗与更古老的《诗经》相提并论,并创造出"风骚“一词,风骚有多重指意,始皇帝横扫六国,一统华夏是一种风骚,大唐盛世,万邦来朝是一种风骚,中国人民14年艰苦抗战是一种风骚,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大起来也是一种风骚。
当然,市井之徒,骚姿弄首,人们也称其为"风骚“,不过这就得加上双引号了。
屈夫子给我们留下的东西太多了,既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物质的有粽子。粽子的形状多,体现了不同地域特色。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由于中国各地风味不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等等。
具物质和精神双重意义的是赛龙舟,龙舟是端午节的一种独特的民俗活动,这个活动的起因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它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团结协作,共同奋进"的拼搏精神。可是我们的相邻小邦棒子国,却把《端午节》给剽窃了去,我们这些不肖子孙,在吃着美味的粽子,享受三天大假的时候,不知有没有想过死后,用何颜面去见屈夫子在天之灵。
在精神方面屈夫子留下就更多了,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译成白话文说就是,目标很长远,道路很曲折,我会坚持不断的追求。正值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屈子这句话,既是对我们的警示,更是对我们的鞭策。
在对待如何为人处世方面,我认为屈子这段话很有现实意义。“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是屈原《渔父》中的名句,意思是“沧浪的水如果是清亮的,可以用来洗我帽缨;沧浪之水如果是浑浊的,可以用来洗我的脚”,沧浪水清有水清的作用,沧浪水浊有水浊的作用,沧浪水清喻清廉之世,沧浪水浊喻乱世,一个人只要善于调整自己,清世乱世都可为我所用。
屈原为国而死虽过去了二千三百年,其精神之光,却给我们中华文明注入了,历久弥新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我们年年都在缅怀、追思屈子,我们似乎都仅仅于感动于他的以身殉国,但是,我们如果换一个眼光去看这件事,我认为,不如说是在以身省(xǐng)国。他用自己的生命来警醒后辈子孙,自已的国家如不强大,终有一天"八国联军",甚至“百国联军“就会再次欺上国门来。
《离骚》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什么呢?朋友们引经据典说了很多,但,我认为用现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眼不见心不烦。离:离开,告别;骚:牢骚,骚动。
我这么解释,肯定会遭吐槽,但如果我们根据屈夫子的经历来分析,其实是不难得出答案的,屈原屡受排挤、放逐,他的心中方抱负得不到施展,眼见楚国一天天被秦国蚕食鲸吞,却又无可奈何,只好永离浮华骚动,将自己寄情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也因此,屈夫子才能、才会写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的《楚辞》。他作品的风貌和《诗经》明显不同,《楚辞》写的是长江流域的民风,而《诗经》写的则是黄河流域的民风。当时,北方早已进入宗法社会,而楚地尚有氏族社会的遗风,民性强悍,思想活泼,不为礼法所拘。所以,抒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截了当,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写男女情思、志士爱国是如此直切,而使用的材料,又是如此丰富,什么都可以奔入笔底。写人神之恋,写狂怪之士,写远古历史传说,写与天神鬼怪游观,一切神都具有民间普通的人性,神也不过是超出常人的人而已。它们使作品显得色泽艳丽,情思馥郁,气势奔放。这样的作品,表现了南方与北方文学的不同
《文心雕龙.辩骚》:离骚即伍举所谓骚离,杨雄所谓牢愁,均即常语所谓牢骚也。詹安泰也认为离骚既是楚语方言所谓牢骚。我个人观点比较认同第一种意义,即离骚有远离忧烦之意。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最后,我用毛泽东《赠柳亚子先生》的诗句来作结尾,人生往往会遭到很多困扰与烦恼,主要是来自于自己。说明一个人要淡泊名利。我们虽有有限的失望,但是还有无限的希望。生活依旧简单、平静、恬淡。要以宽阔的胸襟,长远的眼光,去辨证的分析问题,排解心中的“牢骚”,社会上的“浊事”。面对挫折、苦难,是否能保持一份豁达的情怀,是否能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需要博大的胸襟,非凡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