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ber司机杀人后(Uber公司如何处理司机杀人事件?)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Uber公司如何处理司机杀人事件?
前不久,浙江温州的一位滴滴司机奸杀女乘客,再度把这位国内打车软件巨头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口诛笔伐、摧枯拉朽,最令人愤慨的是恶性事件发生之后,有关部门和滴滴服务平台相互推诿扯皮的状况,大概逻辑是:有关部门需要滴滴提供证明才能立案,而滴滴服务人员需要立案之后,才能出具证明,一个完美的死循环瞬间形成。最终,滴滴公司因“服务态度冷漠”或者说是“反应迟钝”而承诺自我检讨,随后,滴滴官方发布声明:暂停滴滴深夜服务。笔者不会再跟进详细的处理情况,只是因此深思:一个巨型的知名企业该如何处理公共危机,他们又应该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呢?
其实,网约车鼻祖Uber也曾遇到过类似的问题,也曾被监管部门吊销营运执照。在全球化的发展中,Uber在面对市场监管、竞争对手、专利诉讼等问题时,都出现过“一筹莫展”的状况,但经过长期的经验总结慢慢摸准规律,特别是在处理复杂的危机事件时,正渐渐显得游动有余,而一旦形成固定的、有效的应对体系,网约车前途光明。
总体而言,网约车是未来城市交通的主流之一,是一种非常经典的共享经济,司机和乘客都有着旺盛的需求。奸杀案虽然令人悲伤,毛骨悚然,但肯定不会影响网约车服务的整体发展进程,正如战争是罪恶的,有伤亡和流血,有军妓和慰安妇这些腌臜因素,但任谁也没有办法阻止战争发生,唯有经过不断地调整和升级,减少巷战和拼刺刀的残忍,或者干脆直接转化战争的存在形式,比如在文化、经济、宗教上侵略以及中美贸易战争。现在,滴滴和Uber要做的就是认真思考每一次危机事件,摸索出有效、可执行的处理方式,当然,也要转变心态,学着配合执法单位,健全相关机制,减少恶性事件。
平和心态,Uber同世界化干戈为玉帛
如前文所述,Uber是网约车的鼻祖,最早的策略定位应该是“征服世界,统治全球”之类的,给人一种高大上且咄咄逼人的感觉,如此状态就容易招惹监管部门的责难,而且在全球化战略下,Uber需要面对不同体制下的监管者,更容易惹上麻烦,他们绝对不可能靠“硬抗”来搞定这些事儿,也不能带着焦躁心态处理。
去年9月份,伦敦市政府吊销Uber的营业执照,理由是Uber的工作条件不达标,且对一起性侵犯案件隐瞒不报,而西班牙、德国则禁止Uber旗下一项名为POP的廉价叫车服务,理由是他们雇佣了没有执照的司机。平心而论,这些问题对于一家全球性运营的跨国企业来说,并不是非常严重的事情,Uber完全可以上诉更高一级的法院,来和监管机构硬扛,他们此前也确实这么干过,以图战胜,降低“被监管频率”,但随着运营策略的变化,Uber越来越多地选择“尊重”监管者,他们向伦敦的监管者递交大量材料,也不再单纯请求原谅,转而希望监管者能给予一个Conditional License,在此期间观察改善效果。伦敦的监管者对于这种“要求短期执照,而非单纯请求原谅”的做法表示满意,欣然签署一张18个月的临时运营执照。如此做法,代表着双方互相妥协,更重要的是,Uber赢得了充分的改善时间,重塑形象,重新获取监管者的信任,至于说,西班牙和德国禁止Uber POP的事情,Uber同样没有硬扛,而是改头换面推出 Uber X服务,选择了一条“曲线运营”的道路,最大限度地避免正面冲突,也非常注意避免创造尴尬。
Uber需要面对的危机还包括本土竞争者。众所周知,网约车的策略规划需要依据市民非常本士化的出行特点,需要长期大量的深耕,而且到头来还不一定比之“地头蛇”做得更好,特别是欧美企业高层的管理风格和海外市场本土文化的冲突更是非常棘手的问题。在连续几年尝试全球化运营之后,Uber正开始战略性放弃一些市场,其中包括丰腴的中国市场、东南亚和俄罗斯等等,比较有意思的是,Uber撤出的条件是得到竞争对手Grab和 Andex的部分股权,这意味着,Uber不再单纯追求全球化运营以及这种策略带来的垄断利润,如此“做减法”的心态,让Uber得以把资源集中在欧美、巴西等成熟市场。与此同时,再向印度等个别有潜力的市场进军。
此外,作为一家硅谷企业,Uber难免会遇到专利和员工性别歧视等问题,他们也正在努力同相关人员和解,比如Google向法院提交诉讼,声称Uber违规使用了自己的自动驾驶技术。面对此诉讼,Uber并没有矢口否认甚至是反咬一口,而是主动承认“误操作”,承诺立即停止使用该专利,同时,赠予小部分公司股份作为赔偿,这种创造性操作,不仅避免了旷日持久的专利大战,又能让双方建立起重要联系。Google在拥有股权之后,如果希望它升值,非常有可能助其一臂力。至于说,员工结构、男女比例失调等问题则是整个硅谷都要面临的问题,Uber只是例行地做出一些改革计划即可,呈现一种优质的态度。
责任尺度,Uber需要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
总得来说,Uber在面对运营危机时,采用的基本态度就是“化干戈为玉帛”,他们对待监管者、专利诉讼和竞争者的友好态度,正给他们带来无限好处,利润率会最终说明一切。此外,对于一家差点就“垄断世界”的企业来说,他们要处理的危机远不止于日常的运营问题,还要承担起一部分社会责任,正可谓:赚钱越多,责任越大。
事实上,无论是滴滴司机的奸杀案还是Uber局部范围内的性骚扰,更应该归类于社会治安事件,总负责人应该是有关部门,Uber和滴滴完全可以辩论之:滴滴(Uber)司机只是这些作奸犯科者的一个标签,如此大规模的群体难免有个把败类,但问题在于,当企业扩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要想更加长久地运营下去,甚至成为百年企业,势必要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最起码不要采取冷漠或者助纣为虐的态度。
具体到网约车,笔者认为,他们处理如此危机最好的态度应该是表达自己愿意协助有关部门,承担起一部分的社会责任,而且会在自己可掌控的范围内进行制度和技术升级,比如提高司机的准入门槛,拒绝一些“高风险”人员,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市场占有率和用户数量,相信只要他们愿意,应该能获取公安部门的人事信息。现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视讯服务日益精进,可以针对一些“高风险”车辆进行监控,或者针对大量异常路线者,要求警务部门进行抽查,有了这样的规定,会起到非常大的威慑作用,把那些“蠢蠢欲动”的欲火浇灭,而性骚扰、奸杀最可恶的源泉就是看到空姐之后,浴火焚身。
企业面对危机事件,最不可取的态度就是“狡辩和推诿”,即便说法正确、事实确凿,也容易招致普通市民的反感,最好的做法应该是提岀具体、可执行的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公众的负面情绪以及舆论的风向,这种做法也更有利于帮助企业聚焦改善。笔者一直认为企业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组织结构,大企业要时刻谨记: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2、美国皮卡车车主威胁将枪杀Uber司机后反被射杀,警方称是完美的正当防卫,你怎么看?
近日“昆山龙哥”事件刷爆朋友圈,引发舆论哗然,就在两三天前,8月28日,美国佛罗里达州也发生一起类似事件。不同的是,警方与民众的反应如出一辙。
警方认为,这起美国版的 “昆山龙哥”事件 是一起“完美”、“经典”的正当防卫案,人人有权保护自己,这正是法律存在的目的。上图中左为Uber司机,右为皮卡司机
据行车记录仪,Uber司机罗伯特凌晨载客,途中被一辆皮卡逼停。皮卡司机声称:我有手枪,你想我TMD的打死你吗? 然而话音刚落,就在他走出行车记录仪的范围时,一声枪响。原来,Uber司机率先开枪,击中对方胸部,只留下受了惊吓的女乘客一声:Oh, my god!
Uber司机立即报警,并下车给皮卡司机做心肺复苏,然而,皮卡司机已死。
据警方调查,皮卡司机今年34岁,之前与女友吵架,眼看女友去了酒吧,又看到酒吧门口停着一辆Uber,猜着女友上了这辆车,就追了上去。事实上,车上的并不是他女友,而是他女友好心地让另一名喝醉的乘客先走。
随后网友人肉出皮卡司机,是一名理发师,曾多次犯有前科,包括殴打重罪,这一点跟“昆山龙哥”很相似。
Uber司机罗伯特呢,也不是个一般人,刚刚在警察学院培训完,除了开Uber,还兼职保安。他不但有合法的持枪证,还有隐秘持枪证。据佛州法律,Uber司机在守法的情况下,携枪合法。
事后接受采访时,罗伯特称自己并不想射杀,只是不想丧命。
伯罗特说:“拥有隐藏持枪证的人,没有人会想使用他们的枪支。他们的枪,只是用来自保的,以防万一。”
新闻发布会上,警长贾德手持皮卡男的照片说;"好人会带枪,他们会开枪打你。许多人,就那么死了,别去惹别人。"并幽默地感谢死者的合作,事先以书面形式(手机短信)提供其犯罪动机,有助于罗伯特创造一个完美的正当防卫案例。
警长称: 这完全就是合理的凶杀案,你有权保护自己,这是一个典型的正当防卫案,这是法律存在的目的。
律师也说:他不仅没有违法,而且在道德层面还值得嘉许,因为他不仅保护了自己,还保护了车内乘客。3、打过“安全疫苗”的滴滴回来了,我们应该原谅TA吗?你怎么看?
我觉得那些不坐滴滴的没资格评论,你又不坐,有啥资格说这说那?!难道没有滴滴该犯罪的就不犯罪了?那些杀人的,没有滴滴他照样会想别的方法杀人而已。就像你饿了,给你一顿饭不给你餐具难道你就不吃了?只能说很多舆论在那些不知所谓的人传播中愈演愈烈。
4、为什么“滴滴”整改后还是出现了奸杀案?
提一个主意,
滴滴设置一个〔一键求救〕功能,如果乘客感到了危险,就按一下,附近的车主,就会收到类似于接单信息,金额建议设置在500以上,调动附近车主的积极性,如果是乘客误点,钱不退回,因为,这就是狼来了,如果真的,就很及时的把乘客救下来了,救命钱滴滴,在还给乘客,还要奖励救人车主,贵在一个快上面,因为,你身边的滴滴,都是你的安全卫士,不用费尽周折的调集警察,不现实,乘客如何从容的打电话,警察接到电话,去的路上,人就没了。
我的爸爸也是滴滴车主的一员,温饱问题,我希望滴滴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