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梅林发动机(有人说纳粹德国航空发动机不如英美,是真的吗?)

梅林发动机(有人说纳粹德国航空发动机不如英美,是真的吗?)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有人说纳粹德国航空发动机不如英美,是真的吗?
  • 2、火箭发动机技术硬核吗?
  • 3、使用梅林发动机的二战战斗机有哪些?
  • 4、为什么俄国火箭发动机这么厉害?
  • 5、为什么SpaceX不到20年技术这么强?
  • 6、使用梅林发动机的二战战斗机有哪些?
  • 7、中国助推火箭发动机为什么是倾斜的?
  • 8、华为公司跟spacex比,谁更伟大?
  • 9、航天发动机特别复杂吗?
  • 10、二战时英国的罗罗与德国的宝马两家谁的战斗机发动机技术更强?
  • 正文

    1、有人说纳粹德国航空发动机不如英美,是真的吗?

    二战前、英、美、日、德在机械制造和飞机以及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制造方面各有千秋,德、日在机械制造技术方面得到了英、美的支持和帮助!

    一度德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领先英、美。星型多缸活塞发动机是当时的主流航空发动机。液冷直列发动机也是当时的飞机标配动力系统之一。

    二战前、二战时期和后期是飞机以及航空发动机的飞速发展时期。

    二战前德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人才储备充足、发展迅速(二战期间和后期德国的武器装备“黑科技”可见一斑)。

    但是,战争打的是消耗和后勤保障以及综合國力和实力、再先進的技术也架不住没有后援的巨大战争消耗“好汉难抵四手”失败是必然。

    例举几款二战时期德国和美国英国的航空发动机、一比高下:(二战英国著名的/“梅林”1917-19型液冷直列发动机P-38、P40的发动机)(美国的R2800型18缸星型風冷活塞发动机2000马力是F4U、F6F、P47标配动力、也是当时最优秀的发动机)(“喷火”和“野马”战斗机)(“地狱火”战斗机)(二战时期“梅赛德斯-奔驰”生产的直列液冷航空发动机)纳粹德国的作战飞机型号齐全、种类繁多、航空发动机技术成熟先进、保障了前线的作战需要、在活塞和液冷直列发动机技术上双方差距不太大、各有千秋。

    差距主要来自于多条战线作战带来的战争消耗以及产量和生产发动机需要的物质原材料的匮乏……(纳粹德国的“飞弹”是最早使用喷气式发动机技术的国家)纳粹德国是最先将喷气式发动机用于实用性作战飞机的国家、开发出了一系列喷气式发动机。(著名的BMW003E-1喷气发动机)(He-s011噴気式发動机)(He-s30“瓦格纳”涡喷发动机)

    二战时期德国与英、美在航空发动机技术上差距不太大、是交替式相互领先和共同提高和发展!

    在高科技领域纳粹德国拥有大量的高精尖技术人才处于领先位置、“失道寡助”失败是必然结果、很多当时技术领先的武器装备随着战争后期和结束或者自废武功秘密消毁或成了美國人的战利品。

    2、火箭发动机技术硬核吗?

    火箭发动机,也就是冲压发动机,这是目前结构最简单(没有旋转件)、一次性使用、能够提供较大推力的最好的发动机。不但火箭要用冲压发动机,导弹也要用冲压发动机。

    但是冲压发动机并不是最完美的发动机,理由如下:

    1. 热效率太低,在发动机内部因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气体没有通过任何能量转换就直接从尾部喷出去了,其热效率最高不超过15%,所造成的结果是:一是无论是火箭还是导弹,其使用量都不是很大,所以能量浪费和环境污染还是其次;二是由于热效率低下,需要的燃料(例如液氢)和助燃剂(例如液氧)的量很大,占据了整个火箭或导弹的重量的至少90%以上,所以发射效率很低。例如长征七号火箭,有效最大发射重量13.5吨,而发射前火箭起飞重量是720吨,其有效发射效率还不到2%。

    2. 飞不高、飞不远。主要原因有:一是由于上述热效率低下,需要燃料和助燃剂重量过大;二是由于冲压发动机技术是靠燃烧气体从尾部喷出而提供动力,所以即使提高热效率,同样还是需要气体物质从尾部喷出而提供动力,这就是该发动机技术的主要短板;三是无论是用液氢加液氧作为燃料组合,还是用航空煤油加四氧化二氮(N2O4)等其它燃料组合,都用的是化学能,能量密度较低,这又是冲压发动机的又一短板。此三者,不但限制了现在的火箭技术不能实现星际飞行,而且即使是导弹,也实现不了全球无缝覆盖。

    从火箭飞行的过程分析,消耗燃料最多的是从地面到大气层边缘的这段大引力场距离,这段距离大约是离海平面20至30公里的范围。所以,如果用喙轮发动机作为火箭发射的第一级发动机,飞到离海平面20至30公里处脱落,再交替给冲压发动机完成后续飞行。这样,一是至少可以减轻100吨以上的火箭起飞重量,增加有效载荷30到50吨;二是如果还是与原来同样多的燃料,则飞行距离可以大幅增加,实现月球直航可能就不是梦想了。

    3、使用梅林发动机的二战战斗机有哪些?

    英国罗-罗公司的梅林发动机。它在1935年11月在"飓风"战斗机上首次飞行时,功率达到708kW;1936年在"喷火"战斗机上飞行时,功率提高到783kW。这两种飞机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名的战斗机,速度分别达到624km/h和750km/h。梅林发动机的功率在战争末期达到1238kW,甚至创造过1491kW的纪录。美国派克公司按专利生产了梅林发动机,用于改装P-51"野马"战斗机,使一种平常的飞机变成战时最优秀的战斗机。"野马"战斗机采用一种不常见的五叶螺旋桨,安装梅林发动机后,最大速度达到760km/h,飞行高度为15000m。除具有当时最快的速度外,"野马"战斗机的另一个突出的优点是有惊人的远航能力,它可以把盟军的轰炸机一直护送到柏林。到战争结束时,"野马"战斗机在空战中共击落敌机4950架,居欧洲战场的首位。在远东和太平洋战场上,由于"野马"战斗机的参战,才结束了日本"零"式战斗机的霸主地位。航空史学界把"野马"飞机看作螺旋桨战斗机的顶峰之作。

    4、为什么俄国火箭发动机这么厉害?

    牛的不是俄罗斯,是前苏联。

    RD-170系列火箭发动机,是目前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的最高水准。当年前苏联在登月的N-1火箭接连失败,输掉太空竞赛后,痛定思痛,投入巨资研发RD-170系列火箭发动机,这个发动机完全可以用神器来形容。RD-170火箭发动机,一台发动机2个预燃室4个喷管

    而美国在搞完阿波罗登月的土星5号火箭的F1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之后,认为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已经没有什么潜力,转攻攻液氢液氧火箭和固体燃料火箭,万万没想到苏联人居然可以在在液氧煤油火箭领域可以玩出新花样,做到如此之强的地步。RD-170火箭发动机与F1火箭发动机对比。

    实际上美国人在氢氧火箭发动机和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领域是远领先于俄罗斯的。但是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比冲较低,不利于做大型火箭发动机。而液氢比重小,占用结构体积太多,而且火箭的泵机速率氢泵要比氧泵快8倍,难以协调。而更重要的是缺点是,不管是固体燃料还是液氢的价格都很贵,液氢价格是煤油的将近20倍,而且因为液氢是非常危险的易爆品,发动机整体可靠性要求高。所以尽管美国有氢氧火箭发动机最牛逼的神器SSME,但是价格昂贵,不算燃料,每台发动机造价高达5500万美元。美国人搞SSME这种是给可回收的航天飞机用的,要是像德尔塔火箭这种打法,NASA会破产的。

    而毛子的RD-170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突破,其一是增加燃烧室压力。美国认为液氧煤油燃料燃烧室压力过大的,容易出现烧结现象,进而导致事故,所以把燃烧室压力限制在7MPa。但是毛子经过研究发现,如果在煤油提炼技术上下功夫,降低煤油的含硫量,可以大大减少烧结现象发生,所以RD-170燃烧室压力可以达到F1的4倍多。

    而最大创新就是应用的高压补燃技术,即使增加燃烧室压力,所能参加燃烧的液氧煤油依旧有限。而毛子相出高压补燃技术,即在燃烧室内加注过量的氧气,产出的燃气中依然含有大量的氧气,然后再喷管中层层加注补充燃料继续燃烧,从而增大推力。不要小看这一技术,这需要对于火焰控制以及燃料加注有非常高的造诣才能实现,苏联是进行艰苦卓越的研究才攻克。RD-170火箭发动机最初是给暴风雪号航天飞机的能源号火箭用的

    正是依靠这技术,RD-170的比冲值可以比美国自认为极限的F1火箭依旧高出11%,从而性价比非常突出。所以,在苏联解体后,美国才会对这个火箭如此感兴趣,出资赞助了适合美国型号的改型RD-180(单预燃室双喷管),还同意该发动机生产线放在俄罗斯,美国只买成品这样“不平等协议”,只为获得这一神器,将其应用在ATLAS火箭上,降低发射成本。ATLAS-5

    至于前段时间很火的马克斯SpeaceX的重型猎鹰火箭的梅林-1D液氧煤油火箭发动机,马克斯自己也承认是个弱点,其用27台梅林-1D小发动机(比冲282,77吨的推力)帮一起凑的大推力完全是个作死行为啊,帮越多,可靠性越渣,当年毛子的N-1火箭就是死在这种情况下的啊。重型猎鹰火箭结构图

    5、为什么SpaceX不到20年技术这么强?

    我们先问一下,为什么SPACE X进步神速,然而NASA和承包商们几乎毫无进步,如同蜗牛一样?

    从蚱蜢火箭测试返场飞行到Falcon 9 火箭首次回收成功只用了2年,从5吨GEO到20吨GEO火箭改良只需要3年,F9发动机从玩具到最强推力质量比/推力体积比的五年魔改,从龙飞船到载人龙只用了3年,从BFR开始研发到发动机达到需求只用了3年。这些数字,别说和各国航天界比,就是和造手机比都算慢。在航天界只用“妖孽”来形容了。

    实际上不是世界各国航天局慢,别的商业航天慢,是SpaceX进步太快了。

    SpaceX 根本不是传统的航天研制流程,根本不是制造业开发方法,而是用最新的软件工程的知识,像写程序那样开发航天器。

    软件开发大概是这样的,说白了,就是希望一个大工程下面,要不同岗位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最高效率工作,做最有用的工作。技术共享,快速迭代,各个部门一起推进。而这些最新的软件开发过程,基本就是SpaceX的开发方式。

    SpaceX 如何开发BFR的?

    1、发动机部门缩比模型,缩比实验。低室压,低比冲开始,快速迭代改进。

    2、同时在没有发动机的情况下各个部门全速推进。储箱在快速试研制,尝试各个材料研制,分析性能价格。飞船表面材料,推进系统,电子系统。同时使用软件不停的模拟推进,各个系统设计不停再改。

    3、飞船构型多次大改。但是这不是忽悠,这是软件工程提倡的。但是于此同时如发动机,储箱,导航,电子各个部门都在快速进步。每时每刻互相联系,系统总体下开发者互相迭代自己的部分。BFR一直在各个部分高速推进,发动机也经过几次大的重构,但是短短四年时间里raptor引擎已经到了世界顶级水平。

    很多人觉得德州的测试是炒作,其实不然,这就是软件开发的方法。就算和最后很不一样,但是这样高速整合意义非凡,而且至少制造团队在未确定构型的情况下,“每时每刻都在最高效率工作”。你难道以为腾讯微信1.0版本和现在很像嘛?

    这是下周试飞实验的“火箭”,虽然啥都不是,但是能够测试诸多系统的整合,就算和最终构型差距很大,但是及时发现问题,及早改进。这在别的家是无法想象的。

    在德州滩涂上面露天快速迭代的火箭试验制,是人类最高效最神奇的航天实验,把火箭当作代码写的SpaceX。

    归根结底有以下几点:

    1、NASA及国际市场对ULA的垄断勒索且低效进度忍无可忍,让SpaceX成为了chosen one,市场资金看好,NASA部分技术相授,被ULA、波音低效环境论资排辈折磨有志的青年才俊有可以跳槽发挥的地方。

    2、埃隆马斯克争气,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全日制美国重点大学物理学+经济学双学士,斯坦福材料学硕士研究生录取后退学,面对英国记者连续一个多小时天文、天体、物理的发问问题侃侃而谈,企业战略正确,给你机会你中用。

    3、美国本就领先世界的半导体、材料、化工、自动化产业基础,以及美国制度上允许SpaceX挑战ULA的环境,不拉偏架,让SpaceX可以飞速发展直逼ULA,也就顺便超了中俄及其他国家。

    4、弯道超车思路清晰正确,截至目前猎鹰9成为全球单价最低的运载火箭,已经为美国、巴西、加拿大、法国、韩国发射了商业卫星,狠狠的甩了ULA CEO一个响亮的耳光,也许这时候ULA已经在家偷摸的开始追进这项技术了。

    5、成绩十分给力,猎鹰9发射成功率以及二手、三手发射成功率太过于耀眼,市场信任无论是国际客户还是华尔街资本都青睐有加,目前SpaceX市值大约250亿美元,已经达到了波音的百分之12%左右~

    6、使用梅林发动机的二战战斗机有哪些?

    那必然是喷火战斗机mk.XI 虽然是侦查型但涂装颜色很好看 四桨叶搭配梅林发动机 二战后期颜值担当颜色好看 不带武器机翼光滑更新一张,这张太美了少见的粉色喷火mk.xi 机身上的黑白条纹说明参加过诺曼底登陆 粉色涂装据说可以在日出日落时和云中降低被发现的概率雅克-3个人也很喜欢,颜色也很好看雅克-3和P-51D流线型的没有蜜汁凸起的外形都很好看,所以不太喜欢P-51D的眼泪型座舱盖,P-51A/B/C都觉得比D好看。

    7、中国助推火箭发动机为什么是倾斜的?

    现在看我国长征火箭发射直播的时候,大家都会看到长征火箭助推器的发动机是朝外喷射的,而且这种设计和国外其他火箭助推器垂直朝下喷射的确不一样。其实长征火箭这样设计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不管是最新的长征5号/长征7号运载火箭,还是以前的长征2/3型运载火箭,火箭在发射过程中助推器的喷管都是朝外设计的,这样做的好处有很多:

    一/火箭在发射过程中,助推器的喷管朝外侧喷射,这样可以保证助推器喷流质心和芯级发动机喷流质心相交,使得火箭在发射过程中,不管火箭在垂直爬升还是按照程序转弯阶段,火箭所有助推器的推力质心力永远作用在芯级火箭质心附近。这样做虽然一定程度上损失了一部分推力,但是相比推力的损失而言,火箭更看重的是安全性和可靠性,比如在发射过程中,如果某台助推器发生故障的情况下,助推器喷管朝外侧喷射可以避免对称那侧的助推器不至于因为两侧推力不一样而造成火箭飞行方向偏转。

    二/火箭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精密的系统性工程,在火箭发射飞行过程中,成百上千个零部件需要实时接收飞控系统的指令完成相应指令动作,比如像第一种原因中,如果能够借助故意设计来使得助推器质心主动靠近芯级质心的话,这样就可以减轻飞控系统的复杂程度,而且还能减轻多套飞控设备的体积和重量。特别是对于火箭等航空器来说,一些经典的飞控设计架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轻易改变的,毕竟久经考验的才是最为成熟可靠的,而我国自长征2号运载火箭开始捆绑助推器以来,就采用了这种喷管故意朝外的设计架构,所以到长征5号/长征7号的时候,其实飞控架构并没有发生太大的改变。

    三/几乎所有外挂助推器的运载火箭,在芯级和助推器的挂载上,助推器的尾喷口都是要略微高于芯级喷口高度的,这样设计可以降低助推器质心和芯级质心的分偏。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火箭上升高度的增加,高空的气压越来越低,火箭喷管的尾焰也会随之扩散,如果助推器喷管和芯级喷管是垂直朝下平行的,那么助推器喷管尾焰很可能会把芯级底座和发动机喷管烧毁,所以故意将助推器喷管超外侧偏转以避免。

    再来说说国外的几款芯级喷流尾焰和助推器尾焰基本平行的火箭,首先说说俄罗斯的联盟运载火箭吧,这款基于世界上最早的导弹改火箭衍生而来的俄当前主力载人火箭,虽然在发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联盟运载火箭的助推器和芯级尾焰都是朝下喷射,并没有向外侧偏转,主要是因为联盟号火箭助推器和芯级之间间距太大,所以不用考虑助推器尾焰烧到芯级发动机的问题。

    同时如果还是让助推器的发动机喷管朝外偏转的话,那么反而会因为芯级和助推器间距过大,导致左右两侧对称的助推器喷管的喷流与芯级夹角过大,继而导致推力损失过大,降低推进效率。所以联盟火箭的助推器保持垂直朝下喷射来保证火箭飞行过程中,助推器质心和芯级之间基本吻合,再加上助推器和芯级都有矢量喷管辅助,这样既保持了火箭发射过程中芯级和助推器喷流不会产生影响,而且这样也不影响芯级火箭发动机效率。

    而另外一款质子号运载火箭一级火箭装备的6台火箭发动机,每台发动机可切向摆动,以通过矢量偏转来保证火箭保证飞行转向和矢量控制飞行方向等,再加之六台发动机间距都比较大,所以火箭在发射时六台发动机尾焰也都是朝下喷射的。

    其次是美国军方惯用的德尔塔4重型运载火箭,该火箭采用了三台通用芯级并联捆绑设计,虽然德尔塔4重型运载火箭芯级和两侧助推器尾焰都是共同朝下喷射的,但是为了保证两侧助推器不会因为发生故障导致火箭偏转严重,所以德尔塔4重型火箭使用的三台RS-68氢氧火箭发动机喷管本身具备矢量偏转能力,同时在整个发射过程中,左右两侧的助推器发动机会根据飞控指令随时调整发动机推力大小,以避免另外一侧推力减小时,左右两侧推力不一样而严重偏转。

    再一个是当红炸子鸡的SpaceX公司的猎鹰重型运载火箭,该火箭芯级和助推器使用了相同的猎鹰9一级火箭,但是猎鹰9一级火箭使用的9台梅林1D发动机除了中间芯级那台发动机外(中间芯级具备发动机整体偏转能力,以满足一级回收时火箭减速姿态控制需求),其余外侧8台发动机都没有喷管偏转矢量推进的能力,所以为了避免多台发动机在飞行过程中,某个发动机故障导致左右两侧推力不均匀的问题,早在猎鹰9运载火箭的时候,9台发动机布局就从早期的田字格换成了现在的圆形排列,这样设计可以使得外圈的8台发动机推力质心更靠近芯级发动机推力质心,有效的提升火箭推进效率,继而提升火箭的运载力。但是也为了避免某个发动机故障导致火箭推力不均匀的问题,猎鹰9火箭的9台发动机全部具备动力停机沉余技术,也就是当某台发动机发生故障导致左右两侧推力不一样的时候,对称一侧的发动机会自动降低推力以保证火箭发动机整体推力质心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到三台并联的猎鹰重型火箭时依然如此。

    当然现如今欧美很多新型火箭都采用了通过控制发动机喷管矢量偏转的技术,来保证火箭在飞行过程中,火箭发动机推力质心永远在火箭质心附近。比如美国的宇宙神5火箭使用的俄制RD180火箭发动机的两个尾喷管就具备同时朝不同方向偏转的能力。

    8、华为公司跟spacex比,谁更伟大?

    那肯定是spacex,为人类的梦想服务。华为只是个以赢利为目标的商业公司。没有华为人类文明不会停滞,没有spacex这样的公司,人类文明就无法突破空间的限制。简单地说,华为正在做前人做过的事,只不过做得更好。spacex正在做从未有人做过的事,其风险性不是造手机能比的。

    9、航天发动机特别复杂吗?

    航天飞机主发动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动力装置。航空发动机是高度复杂的精密动力机械装置,有数以万计的零部件组合在一个尺寸和重量都受到严格限制的机体内,在高温、高压、高转速、高载荷下、高可靠性地长期工作。航空发动机还需要满足性能、适用性和环境等多方面的特殊要求。其中涉及到流体力学、气动力学、热力学、结构力学、材料力学、调节原理、自动控制、新材料、新工艺等多个学科的最新知识与技术。所以难在设计上,难在材料上,难在工艺上。研制航空发动机难,还难在科学试验与经验积累上。与其说发动机是设计出来的,还不如说是试验、试飞出来的。很多零部件只是初步设计,根本就不可能设计计算出来的,很大程度上是经验积累而成。只有通过大量的、反复的试验才能确定。零部件间的匹配、整机协调更是以各种试验、试车为主。这要花多少时间,花多少钱呀!所以有人说航空发动机是用时间“堆”出来的,用钱“烧”出来的,似乎有点儿夸张,但却有一定根据。无穷无尽的零部件试验与整机试验,必然花去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加之试验件试制从设计到加工周期漫长,因而造成航空发动机研制周期长是既成事实。

    10、二战时英国的罗罗与德国的宝马两家谁的战斗机发动机技术更强?

    谢邀,二战时罗罗和宝马航空发动机正好是完全错开,走不同的技术线路,罗罗对应的其实是奔驰,而宝马对手则应该是美国普惠,但整体上罗罗表现更好

    英国的罗尔斯·罗伊斯(劳斯莱斯)和德国的宝马两个公司的命运非常让人啼笑皆非。罗罗一开始志在汽车,1904年的时候造出英国最早公开销售的私家车,但最后在航空发动机领域越玩越嗨,结果1971年时因RB211发动机研发投入过大,导致资金链断裂破产,公司进行拆分,汽车部门出售掉,发动机部门转为英国政府接收,变成英国国企。而巴伐利亚机械制造厂(玩下哏,BMW直译)是在1916年一战时成立,志在航空发动机研发制造,企业标识都是螺旋桨图案,一战德国战败后才开始造摩托车和拖拉机。二战时又志在航空发动机生产,摩托车作为副业,汽车则完全停产,结果德国又战败,被剥夺了航空领域,只好乖乖专注民用汽车,不想在汽车领域成就传奇。在1994年宝马通过收购英国罗孚集团,成为劳斯莱斯汽车品牌的持有者。宝马:我收购劳斯莱斯就是为了“家祭无忘告乃翁”

    至于二战这两家公司在战斗机发动机技术方面,其实正好是完全错开。罗罗是专注于液冷V型发动机领域,在这一领域其对应的德国对手是戴姆勒奔驰,双方的主要作品分别是,梅林发动机和DB600系列发动机,两者同为12缸液冷V型活塞发动机。罗罗的梅林发动机可以说是盟军摧毁德国空军的最大功臣,广泛装备在喷火战斗机、飓风战斗机、美国的P-51野马战斗机、蚊式战斗轰炸机、兰开斯特轰炸机上面。P-51最初使用艾利森V-1710发动机,性能平平,是更换梅林发动机后才成为一代名机,作为喷火、P-51、蚊式和兰开斯特这四款二战名机的动力,梅林发动机的实力可见一斑。

    而戴姆勒奔驰的DB601系列发动机主要装备在BF-109战斗机上,此外该发动机技术还分别转让给日本陆军和日本海军(真事,日本海军宁可花钱再买一次,也不会向陆军马鹿要,德国人懵逼中收了两次钱)作为日本陆军的三式飞燕和日本海军的晴岚、彗星的发动机。DB601发动机,注意其独特的倒V型布局,气缸倒置安装在下面

    在二战爆发初期,梅林发动机表现并不如DB601,因为梅林发动机设计上还是比较传统,并且它的机械增压系统一开始并不可靠。而DB601则比较反传统,他一上来就使用非常独特的倒V型布置,并且应用到现在还非常时髦的缸内直喷技术和无级变速增压器。倒V型布置可以降低正面风阻,并且有利于布置同轴航炮。发动机的优势,也是德国空军在二战初期吊打全世界的重要原因。罗尔斯·罗伊斯的梅林发动机

    但遗憾的是DB601虽然出奇制胜,但也走进技术死胡同,缸内直喷和无级变速理念太前沿,需要工业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进一步解锁和发展,这也导致从BF-109F开始处于下风,而德国在战争后期也选择容克公司的Jumo 213发动机作为代替。而梅林发动机虽然较为中规中矩,但改进潜力巨大,从梅林45开始全面超越DB601E,战争后期推出全面升级的狮鹫(格里芬)发动机。同时盟军掌握资源丰富,可以使用稀有材料和高辛烷值燃油,所以喷火越打越强,野马更是残暴,德国使用Jumo 213的Fw-190D和Ta-152数量太少,导致全面劣势。被成为最强活塞式战斗机的德国末代Ta-152战斗机

    相比较罗罗和戴姆勒奔驰在液冷发动机上的厮杀,宝马则是集中在风冷星型发动机,二战他对应的对手应该是美国普惠。但也不能说敌人,因为宝马是在1933年引进美国普惠公司的R-1690大黄蜂发动机,生产BMW 132发动机给JU 52容克大妈运输机使用,开始重新走进航空发动机领域,美国普惠公司的创始人弗雷德里克·伦茨勒是非常亲德的德裔美国人(看这名字就知道)。BMW 801发动机,后面是引进生产的BMW 132

    R-1690大黄蜂发动机是非常经典的星型活塞式发动机,二战时普惠将其发展出双排星型布局的R-2800双黄蜂发动机,装备给P-47“奶瓶”、F4U海盗、F6F地狱猫、F7F虎猫、F8F熊猫等战斗机(尤其擅长帮格鲁曼养猫),并且B-17、B-24、B-26等轰炸机使用的也是各种类型的大黄蜂系列发动机。F4U海盗,如果说梅林发动机是摧毁德国空军的第一功臣,那么R-2800则是摧毁日本的第一功臣

    跟美国普惠注重提升功率相比,宝马后续研发重点是集中在小直径星型发动机领域,缩小星型发动机的直径从而降低阻力。星型风冷发动机主要缺点是正面迎风面较大,不利于高速飞行,宝马专注于将其改小,其经典之作是BMW 801系列发动机,该发动机装备在Fw-190屠夫鸟上,该战斗机同样是二战表现最好的五大战斗机之一,鬼畜的滚转更是吃遍天下。Fw-190屠夫鸟和P-47奶瓶,大部分星型风冷发动机的战斗机是海军使用,这两位是少数的另类

    但小直径发动机缺点也在于迎风面小,风冷冷却能力限制,功率增加潜力上吃亏。再加上R-2800双黄蜂是双排18缸布局,BMW 801是双排14缸布局,所以从普惠的R-2800-54开始,性能上也全面超越同时期的BMW 801C型。宝马公司在战争后期,试图再进行一次剑走偏锋,研发小直径的4排星型发动机,并且改风冷为液冷,功率达到惊人的3900马力,但战争原因,仅生产了12台原型机,并没有投入规模化生产。BMW 803最初是作为德国战略轰炸机而研发的,但德国战争后期完全被吊打而搁置起来

    但是二战宝马公司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最令人尊敬的创新,则是战争结束前的BMW 003型涡轮喷气式发动机。他是世界上第一台采用轴流式布局的喷气式发动机,在当时包括德国自己的Jumo 004发动机在内,英国、美国早期喷气式发动机研究上,都是采用离心式布局,这种布局在喷气式发动机早期效率更高,但同样很快陷入死胡同,从50年代末开始到现在,轴流式喷气发动机成为统治天空的平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BMW 003喷气式发动机

    需要注意的是,二战结束后法国就是拿着BMW 003发动机以及其发展型号BMW 018发动机的图纸,再加上德国宝马挖过来的专家,开始自己的喷气式发动机研发道路,推出的阿塔系列发动机就是BMW 003基本布局,该系列发动机实际上一直发展到幻影2000的M53涡扇发动机。而相比较之下,英国当时喷气式发动机研究是布置给罗孚公司,罗尔斯·罗伊斯是收购罗孚公司的发动机业务才开始进入喷气式发动机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