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四川还是成都(四川为何被称为天府之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四川为何被称为天府之国?
四川是盆地.古时几乎与外界隔绝.但因其独特地貌.在农耕社会能自给自足.人杰地灵.俨然就是天然国度
2、“天府之国”指的是成都还是四川?
民众眼里的“天府之国”就是四川盆地尤其成都平原。
拓展内容:
“天府之国”名称由来:
秦末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以上是最早出现的“天府之国”的文字,主要指的是关中平原。
都江堰水利工程建好后,成都平原风调雨顺,粮食产量大增。到唐朝成都鼎盛时期李白的一首诗“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秦间得及此间无。”使成都“天府之国”的地位得以巩固。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将“秦”与“蜀”比较而对蜀地地位加以确立的诗句,成都因此就取代了秦国“天府之国”的桂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专利权。
3、古代天府之国指的是那里?
这里是熊二读史,一起来读陕西历史。(本文约700字,阅读需时2分)
说起“天府之国”,我们最先想到的,就是四川盆地这块宝地。
而在秦汉时期,“天府之国”指的可不是四川,而是当时的经济政治中心——关中盆地。《战国策·秦策》记述了纵横家苏秦对秦惠王说的一段话:
“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这里的“天府”明显指的是秦国统治中心关中,这也是关中盆地号称天府的最早文献记载。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时候的“天府”并不是关中盆地的特权。《战国策·燕策》记载苏秦北说燕文侯曰:“燕东有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呼沱、易水。……此所谓天府也。看来是苏秦这个大忽悠比较喜欢用“天府”这个词。
那这个“天府”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东汉的郑玄认为:“府,物所藏。言尊此所藏若天府然。”
唐代的颜师古称:“财物所聚谓之府。言关中之地物产饶多,可备赡给,故称天府也。”综上可知,“天府”的意思就是物产丰富,储藏富饶的意思。天下只要是物产富饶之地,都可以称作“天府”,并非某个地方的专利。
“天府”在秦汉之时多指以咸阳、长安为中心的关中盆地。汉初,刘邦初得天下,不少人劝说刘邦定都洛阳。刘敬却劝说刘邦定都关中,言:“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阻三面而固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
而留侯张良也表达了相似的看法: “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也就是说,秦汉时期,大家比较认可关中地区比较富有,相对其他地区,有着比较好的自然条件和生产环境。统治者重视农业发展,大修水利,关中是为沃野,号称天府。秦郑国渠、汉白渠位置图
四川盆地是在三国这个分裂割据时期,被蜀汉政权大力开发,同时关中地方逐渐败落,四川才逐渐成为众所周知的“天府之国”。
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熊二读史。
4、四川属于欠发达省份,为什么还能称为天府之国?
天府之国是形容四川能自给自足,适用于农业时代!单纯从地理环境来说,四川有高原、丘陵、平原等等;从矿藏来说,四川的油气、盐业各类矿产也很丰富,能满足自用还有余;从粮食角度来说,四川是紫色土,土地肥沃,再加之都江堰等水利设施早已形成且功能完善,形成了成都平原沃野千里的局面;从整体区位来说,四川是个盆地,偏安一隅,古时出入皆困难,所以有李白蜀道难之说,因此少受外界影响,有相对独立空间!
旧时,为了怕四川一方独大,所以把汉中划为陕西,打开四川北部门户,也是为了怕四川突然就独立了,还有其他一些地区设置也如此,同上,不一一赘述!
如今,随着国家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和东南部由于率先享受了国家好政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经济也远远好于曾经的天府之国。但是,四川好儿女也没有懈怠,尽管一江春水向东流,发展了珠三角、长三角。四川儿女也走出川门,积极投身于祖国的建设,没有地域的概念!为国家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西部大开发以后,四川也吸引了很多的人才进入,虽然受地理环境和国家战略影响,四川的发展较为缓慢,不过,四川的发展也是较为良性的,没有那么浮夸和浮躁。例如假货横行,倾销、传销等,在川内没有滋生的土壤。
不论怎样,四川在中国历史上以及现在,可以说还是应了那句话:川人从未负国!这里也澄清一下:很多外省兄弟姊妹不明情况,以为四川处处地震,吓人,不宜居等等,其实是不了解四川地理环境。四川地震带集中于川西北的阿坝州及附近,其实其他地区并无多大感觉!另外,四川也是一个比较大的省份,不要一杆子打死一片,四川其他城市也有很多自己特色,人民比较朴实,也很热情,对待外人也比较宽容,素质也在逐步提高,欢迎大家到四川各个城市来感受不同的美食和火锅。
最后说个段子:一老外计划一年内吃遍中国美食,五年过去了,还在四川!!
5、为什么大家习惯说“天府之国”是成都而不是四川?
天府之国的确是指的成都平原,不是四川,也不是四川盆地。
天府之国最早出自秦朝的关中平原,所以最早并不是指成都。
据史书记载,秦朝修建郑国渠后,关中平原一时间富甲天下,被古人誉为“金池汤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国”。
《战国策·秦策》记述了纵横家苏秦对秦惠王说的一段话:“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秦末汉初,张良在论证定都关中时说“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史记·留侯世家》)。
以上是最早出现的“天府之国”的文字,主要指的是关中平原。
公元前256年—前251年,李冰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李冰治水,创建奇功,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整个水利工程灌溉了整个成都平原,灌溉面积达5万平方公里。从此,成都平原风调雨顺,粮食产量大增,取代关中平原成为新的天府之国,并约定俗成至今。
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国历史上农业和手工业都十分发达的地区,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粮食供给基地和赋税的主要来源,故称“天府”。
民国后,天府之国才泛指四川盆地。
都江堰灌溉水系,覆盖成都平原。
6、天府之国的称号是指四川还是陕西?为什么有的头条大V说陕西才是天府之国?
众所周知“天府之国”就是现在的四川,指的是成都平原乃至四川盆地。其实“天府之国"最早说的是陕西,因四川都江堰的建成,陕西的“天府之国"被四川取代成为专利权。
“天府"最早出现在秦朝,而秦朝定都陕西长安(现在的西安),就是因为陕西关中平原是“天府之国"。关中平原即以长安为中心的渭河平地区,介于秦岭和渭北山系,西起宝鸡,东至潼关,面积达到3.6万平方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陆海"、“天府",在秦朝修建郑国渠之后,关中关原富甲天下,被古人誉为“金池汤城,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陕西“天府之国"由此得名。
在秦朝“天府之国"的称号的确指的是陕西并非四川,秦朝时修建的郑国渠也是号称中国的大工程,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300公里,灌溉面积达4万倾,加之咸阳一带密布河网水系,让关中平原成为富庶之地,天府之国。随着四川都江堰水程建成,四川取代了陕西成为名副其实的“天府之国",都江堰灌溉面积比陕西郑国渠面积更大,举世闻名,万代受益。风调雨顺,粮食大增,更是富庶之地“天府之国"。四川盆地约26万平方公里,而汉中平原只有3.6万平公里,人们就认定了四川才是“天府之国”。
7、成都为什么叫成都?
查阅了一些资料。
根据现有的资料显示,早在10000年以前成都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可以考察的历史也有4500年左右,著名的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都可以证明他悠久的历史。
距今3000年前,成都很可能就已经是古蜀国的都邑了,而且这个独一的名字,就是“成都”。目前可见到的最早的成都地名是出现在战国晚期的出土文物上,四川荥经出土的铜矛,青川出土 的铜戈都有茶“成都“的字样。而最早的文献记载”成都“则是在西汉的《史记》和《蜀王本纪》中。自从得名“成都”,这座城市就再没更名过,这是我国所有大城市中的唯一记录,当然成都在历史上也有一些别称的出现,如“龟城”、“锦城”、“蓉城”。
那“成都”之名是怎么来的呢?目前有很多种说法,最常见的是宋代《太平寰宇记》中:“成都县,汉旧县也。蜀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这种解释虽然是历史上最早的一种解释。但其正确与否还存在很大争议,因为存在套用古代帝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故事之嫌,这个故事里的成都并不指成都,而且按这种说法,很多大城市都可以称“成都”了,更重要的是,秦以前的古蜀国是有自己的文化语言体系的,他们有自己的文字和语言,古人称“蜀左言”,与当时的中原“莫同书轨”,成都又怎会用中原人的语言来命名自己的都城呢。
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成都”出自古蜀人的语言,古蜀人是氐羌的后代,古氐羌语言中,地方、地区都被称为“都”,古籍中古蜀地名也有很多以“都”作为地名的,如邛都、新都、武都、徙都等,“成都”之都很有可能就是古蜀语言中“地方”的意思,而“成”古蜀语读音相当于现代汉语的“du”,而蜀族的“蜀”字古代也读如现代汉语的“du”音,所以成都之“成”很可能就是“蜀”,“成都”指的应该就是“蜀族人居住的地方”。8、天府之国到底指的是哪里?是成都还是西安?
天府之国最初(战国时期)是指西安(咸阳)周边,那时成都还处在秦国统治下,有个历史词条,“仪筑成都,以象咸阳”。
至于以后说成都的四川为天府之国,那明显就晚于关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