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扶不起的阿斗下一句是(为什么说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

扶不起的阿斗下一句是(为什么说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为什么说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
  • 2、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 3、说不成事的人是扶不起来的阿斗,阿斗是什么意思?
  • 4、扶不起的阿斗,后面好像还有句,是怎么说的?
  • 5、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乐不思蜀,不一定是错的做法,你觉得呢?
  • 6、你认为蜀汉刘禅是真的扶不起来的阿斗,还是大智若愚比他爹还精?
  • 7、刘禅真的懦弱无能,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 8、乐不思蜀的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对此你怎么看?
  • 正文

    1、为什么说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

    谢谢邀请!应答,谁说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应该是罗贯中先生笔下之阿斗,其实刘禅是聪明之人,孔明也夸奖过,在六出祁山中刘弹也是有想法的,执政二十九年有眼光,最后明知不能再战,让老百姓免受战争之苦,选择统一,做个安乐王,又何乐而不为呢?硬是诸葛亮想不能为而为之的伐魏,让老百姓受苦受难,在世时刘禅耐何不了孔明,死后刘禅让诸葛得到惩罚,把棺木弄到锦官城外凉快去了,就凭这一点足已证明刘禅奖罚分明,实属智者也。

    2、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阿斗:我冤枉啊!我虽然比不上相父孔明,但也比你们这些渣渣聪明啊!

    刘禅 207年-271年。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后在洛阳去世。享年64岁。

    那为什么世人说扶不起的刘阿斗呢?有一个典故叫做乐不思蜀。

    汉晋春秋曰: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

    但这个时候刘禅的话说错了吗?司马昭的问“颇思蜀否?”相当于刀架在刘禅的脖子上问:你怀念故国吗,想不想重建汉室啊?刘禅只回了六个字:“此间乐,不思蜀。”六个字就表明自己绝对不想复习汉室,给我享乐就行了。

    那你要说,刘禅胸无大志,竟然不想复国!可是,我们看一下蜀汉的形势。孔明在世之时,蜀汉的人口不如曹魏的十分之一,物产远不如中原,孔明也是凭借其才及曹魏的内乱才能多次讨伐而不败,只能算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孔明去世后,蜀汉的衰落已经不可避免,非人力所能逆转的。所以,蜀汉灭亡的责任不在刘禅,而在于大势。

    反观之,如此乱世。刘禅又处于暴风中心,能安稳善终,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我等庸人,凭什么笑阿斗扶不起来呢?

    此上

    3、说不成事的人是扶不起来的阿斗,阿斗是什么意思?

    阿斗:刘备的儿子

    刘禅,小名阿斗。据传刘禅之母甘夫人因夜梦仰吞北斗而怀孕,所以刘禅的小名叫做“阿斗”。后人常用“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一词形容庸碌无能的人。

    4、扶不起的阿斗,后面好像还有句,是怎么说的?

    扶不起的阿斗——油瓶倒了也不扶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阿斗当官——有名无实阿斗的江山——白送阿斗式的人物——没能耐

    5、扶不起的阿斗刘禅乐不思蜀,不一定是错的做法,你觉得呢?

    单纯讲“乐不思蜀”的话,刘禅做得并没有什么问题。诸葛亮称刘禅“天资仁敏,爱德下士”,虽然不能说刘禅有多聪明,但是至少说明刘禅并不傻。

    蜀汉亡国那一年,刘禅已经五十六岁了,并不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该玩的该乐的该享受的,刘禅自然也都享受过了,总不至于魏国的经济比蜀国强,魏国给的福利待遇比当初的一国之君也强吧?

    司马昭给刘禅的封号是“安乐公”,当然是希望他能安安心心地享乐,刘禅不安心享乐,第一个保不住的就是他的命,进而受威胁的也就是他的那些汉臣、妃子等等。刘禅的安乐公做了差不多八年的时间,魏国都已经变成晋国了,皇帝也从曹奂变成了司马炎,但是安乐公刘禅依旧,是不是恰恰说明安乐公的做法没有什么问题呢?

    根据《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刘禅的子孙在晋朝做官、封侯的达五十余人之多,其余降魏的大臣也都有所封赏。

    子孙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馀人。尚书令樊建、侍中张绍、光禄大夫谯周、秘书令郤正、殿中督张通并封列侯。公泰始七年薨于洛阳。

    虽然作为蜀国的君主,刘禅没有能守住刘备打下的基业,这其中他自然要承担最重的职责,但是作为一个亡国之君,能够真正意义上的成为“安乐公”,让子孙能够开枝散叶,大臣能够重新找到工作,无论从何种角度来说,都应该算是正确的选择了。

    想当年,曹操大军压境之际,鲁肃劝孙权之时,也是认为东吴投降曹操,自己可以当个小官,孙权则很难保住自己。所以当司马昭问刘禅“安乐公思念蜀国否?”刘禅答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不正是恰到好处么?

    6、你认为蜀汉刘禅是真的扶不起来的阿斗,还是大智若愚比他爹还精?

    刘禅与他爹刘备相比,算不上“有勇有谋”,更称不上“雄才大略”。

    但感觉他“体恤百姓”、“宽厚仁慈”。

    《三国演义》通过几个典型事件,就轻易把刘禅描绘成了懦弱、扶不起、信任宦官、糊涂昏君的形象。

    第一个事件:诸葛亮第四次北伐,眼看就要取得胜利的时候,刘禅听信谗言,把诸葛亮召回成都,见面之后没话说了,说是想他了。事后证明是李严负责的后勤保障没做好,他为给自己开脱而编造谎言,假传圣旨。

    第二个事件:蜀国后期,刘禅重用宦官黄皓,黄皓谋取中枢,祸乱朝政。任凭朝中官员多次建议罢黜黄皓,刘禅就是不听;姜维建议杀掉黄皓,刘禅也不听。黄皓竟然拦截姜维报告刘禅的重大军事情报,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

    第三个事:蜀国灭亡后,在洛阳,司马昭试探刘禅,刘禅说出“此间乐,不思蜀也”。

    那么历史上真正的刘禅是什么样的?

    陈寿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记载应该是可靠的。但是后主传详细描述刘禅的内容并不多。我们可以从其记载的史实来窥探真实的刘禅。

    公元220年刘备立刘禅为太子,221年,进行册封:

    现在册立刘禅为皇太子,继承王室,安定社稷。特委派使持节丞相诸葛亮授予印绶,切望太子敬聆师傅教诲,每行一事都要体现出尊君、敬师、爱友这三种美德,可要自勉努力啊!

    这句话虽然是对刘禅的殷切希望,严格要求,但也可以看出刘备对刘禅的不放心,所以“每行一事都要体现出尊君、敬师、爱友这三种美德”。

    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刘禅登基,这一年刘禅17岁。之后刘禅在诸葛亮辅佐下开始执政。从刘备册封、托孤的行为来看,诸葛亮的辅佐肯定不是以参谋的方式进行,应该是老师教导徒弟、父亲教导孩子的方式进行的。

    后主派尚书郎邓芝出使吴国,以加强吴、蜀的友好关系,吴王孙权与蜀国和亲,互致聘礼问好,同年两国开始友好往来。

    建兴二年(224)春,蜀国致力发展农业生产,停止征战让百姓休养生息。

    由此看来,刘禅执政后采取措施,与东吴修好,加强农业生产,对巩固边防,强国固本起到很重要作用,为后来诸葛亮北伐奠定了物质基础。

    诸葛亮病逝两年后,公元236年夏天,刘禅还亲自前往湔县,观看汶水十天,随后指示武都氐王苻健率领四百多户徙迁至广都,脱离安全隐患。

    在刘禅执政期间,一共颁布过13次大赦天下的命令。这充分说明,刘禅体察民情,体恤百姓,勤政爱民的一面。

    但是刘禅错用宦官黄皓,最后导致国破投降也是载入史册的。这就牵扯到刘禅是不是大智若愚的问题。

    从刘禅出生到成长,他没有战功,没有经历过厮杀战斗,所以在处理朝政时,他就不可能以一个强势的人物,像刘备诸葛亮那样的身份出现,只能采取平和的温和的策略。

    换句话说,虽然他也勤政爱民,但他的资历威望是根本无法和刘备诸葛亮相比的。

    有人说刘禅不是也执政了41年,成为三国时期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吗?我们可以看看这41年其他人物的影响。

    诸葛亮是公元234年去世的,从223年到诸葛亮去世,蜀国的军政大权基本是掌握在诸葛亮手中的。之所以诸葛亮死后还能维持29年的江山,主要是诸葛亮临终前留下的班底在支撑着。军事上有姜维,内政有董允、蒋琬、费祎。

    246年董允、蒋琬去世,陈祗代董允为侍中,与黄皓互相表里,黄皓开始干预政事。

    253年费祎在汉寿县被魏国投降过来的郭修杀害。

    258年9月陈祗去世,黄皓开启把持朝政,黄皓没了制约。连姜维也逐渐被排斥。5年后蜀国灭亡(黄皓怎么祸国不再详述)。

    由此可以看出刘禅的另一面:缺乏手腕,离不开诸葛亮推荐的良臣辅佐。尽管诸葛亮说他是“天资仁敏,爱德下士。”但作为乱世中的帝王,光靠聪颖和宽厚的德行,是难以长久的。在这方面,刘禅与他爹刘备相比较,显得有点不及格。

    “鄙人德行低劣、不明大体,负受先人所创的微薄功业,挣扎抗拒多年,不服国家教化。天威既经震怒,人鬼顺归有时,恐惧天朝雄师,神威所到之处,怎敢不革面洗心,顺从天命”

    这是刘禅递交的投降书,也许正是刘禅的真实心态。刘禅可能认定蜀国已走入穷途末路,大势已去,所以采取了平常的心态,放弃抵抗,投降魏国,保全天下黎民百姓。从这一点上来说,也是功德无量的。

    7、刘禅真的懦弱无能,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有失偏颇吧,刘禅虽然说不上昏庸,但也无甚聪明。应该说是自保有余,守国不足。孙权是守国有余,称霸不足。这二者的区别想来是可以分辨的了。刘禅就是你我这样普普通通的人,有些小聪明,有些小手段。没什么大志向,老婆孩子热炕头足以。

    8、乐不思蜀的刘禅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吗?对此你怎么看?

    三国演义里司马炎向刘禅提问汝思蜀否?刘禅回答不思念。旁边有谋士教他说非常思念…。果然司马炎再次提问同样的问题。刘禅便按照谋士教的复述一遍。司马炎就问是你旁边的谋士教你怎么说的吗?回答是的。司马炎当即在脑子里就有这么一段(我无忧已)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主意到。这充说明司马炎对刘禅还是有所忌惮的。如果刘禅真如历史说的那样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司马炎有何必忌惮。况且还是一个亡国之君。剧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那就是谋士在教刘禅的时候司马炎是看在眼里的。如果刘禅不按谋士教的说就那容易被司马炎认为刘禅很有心机。而刘禅恰恰是原话奉上。司马炎提到是别人教你怎么说的吧。刘禅就马上道出实情。这环环杀机就这么轻易化解。可以说这只是巧合。但也巧的太天然了。天然到竟然可以和曹操试探刘备如出一辙。甚至可以和项羽为刘邦设鸿门宴中试探刘邦一般。足可见得真特么是一家人。诸葛六出岐山可以说是耗尽了蜀国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而就这样一个既无盖世武将且无诸葛一般的谋士,还处于兵马粮草不足的状态下刘禅却也熬过了那么多年。都说刘禅乐不思蜀,纯粹是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