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几月(冬至是农历几月?)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冬至是农历几月?
冬至是农历11月初7
2、今天是冬至日,为什么会把每年12月22日定为冬至日?有何缘由?
首先,问题本身有一点小小的错误,冬至日是每年12月22日左右,并一定是12月22日。冬至日像清明节一样是一个“活节”,并没有固定于特定的某一日,有的年份冬至日是12月21日(如2016年)。那么为什么在12月22日前后设立一个冬至日呢?主要有以下四点缘由。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大国,为了指导农事,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的运行情况,制定出了一种补充历法,那就是“二十四节气”。冬至日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二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商代,发展于周朝,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正是因为冬至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员,所以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中国十分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重视也通过文化传承,流传至今。
特殊的天文现象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日中的“至”可以理解为“最”或“极”。冬至日这天,太阳到达黄经270度,处于北半球的我国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影子的长度最长,得到的阳光照射也是最少的(比南半球约少50%)。而自这一天之后,一直到夏至日之间,我国的白昼会越来越长,黑夜则会慢慢变短。
正是由于每年12月22日前后这一天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所以在天文历法先进的古代中国,古人们才把观察到出现这一现象的那天定位冬至日。
冬至为岁首过新年在秦汉之前的商周时代,那时候的历法规定,每年的冬十一月为正月,而冬至日则成了人们庆祝岁首,过新年的时候。汉书里面写道:
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君道消,故不贺。所以先秦时代的人们为了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在冬至日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
秦汉之后,冬至日虽然不在作为过年日,但却成为了宫廷和民间祭天祀祖的日子,所以对冬至日的重视并没有减少。
各种契约的签订和履行之日在中国古代,古人让渡田地、房产、物什等,都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商量约定好,并付一部分的钱财作为定金。而进行正式的交割,签订契约,补清尾款往往是在冬至日这一天。
为什么会在冬至日这一天进行呢?第一,经过秋收之后,冬至时气,家家五谷丰登,有足够的钱粮来进行买卖;第二,此时隆冬正盛,农事较少,进行买卖交易,时间上也是充足的;第三,冬至自古就有辞旧迎新之意,此时签订契约、交割物产,有良好开端之意,图个吉利。
正是因为冬至是契约的签订履行之日,所以这也使冬至日的地位更加稳定,以至于在以后的传承中不会消失。
(文/若木 图/网络)
3、我国古代没有公历,农历的冬至,古人们是哪天过呢?
我国古代没有公历与农历,古人确定冬至的日子不清楚,1年360天,但多半是通过太阳观察射影,射影物体在地面上的投影有关。并加以计算,在冬至时,这一天正午的影子一年中所有正午的影子是最长的,所以古人们冬至的哪天过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推测的。
4、农村的天气谚语“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什么意思?今年冬至是什么时候?
今年冬至时间是2018年12月22日,即农历十一月十六,一般到了冬至这天,我们这边是要吃饺子的,据说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当年在冬至这天给贫苦老百姓施舍“祛寒娇耳汤”治疗冻耳朵而留下的风俗,人们为了感谢怀念他,就有了“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说法!而对于这句农谚老话,下面就简单聊一下:
关于“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意思是说:如果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中旬的话,即便冬天寒冷也是没有雪霜天气的!虽然不清楚这是哪里的地方农谚说法,但类似的老话还有“冬节月中央,无雪也无霜”,也就是说如果冬至这天在农历十一月中旬的话,就会没有降雪和下霜天气的!一般遇到这样的年份,其实不是农民所盼望的天气,毕竟这会儿大雪节气都已经过了十多天,这时还没有降雪就会不利于农作物安全越冬的,很容易出现冻害或者来年遇到干旱天气!
俗话说“冬至不离十一月”,也就是说冬至节气一般会出现在农历十一月,不过,有的年份是月头,有的年份是月中,也有月尾的情况,往往人们根据冬至的不同时间,就会结合当年的天气情况会有一定的气象变化总结。例如有的地方农谚就会说“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冬至在月中,天寒也无霜;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冬在头,卖被去买牛;冬在尾,卖牛去买被”等说法!
以上提到的两种说法其实就是不同地方的老话,因为如果是冬至在月头时,前者老话就会出现“大寒年夜交”,也就是指今年年底和年关期间都会比较寒冷!而后者老话则说“卖被去买牛”,其实是指今年冬天会比较暖和,就可以把棉被卖掉去买牛准备明年下地干活了!所以说,这两种关于冬至的说法正好相反,也侧面说明了咱们国家地域辽阔,很多地方的气候环境是大存小异的,也就导致冬至时会有不同的天气变化出现!对此,大家那边的天气更适合那种说法呢?欢迎留言互动!
5、冬至是什么时候?
每年公历12月21或22或23日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古时民间有在“八节”拜神祭祖的习俗。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地神灵,供品主要有三牲饭菜、三茶五酒等。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广泛流传着“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冬至又被称为“亚岁”、“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认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新年。古时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这时节都要回家过冬节,所谓“年终有所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