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洛邑是现在的哪里(周平王为什么要迁都?当时镐京和洛邑分别是现在的哪里?)

洛邑是现在的哪里(周平王为什么要迁都?当时镐京和洛邑分别是现在的哪里?)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周平王为什么要迁都?当时镐京和洛邑分别是现在的哪里?
  • 2、洛邑是现今的什么地方?
  • 3、古代城市中的洛邑,长安,大都,应天分别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 4、洛邑是现今的什么地方?
  • 5、洛阳古称洛邑,洛阳为什么会有“周公营造洛邑”之说?周公是哪里人?
  • 6、洛邑是现今的什么地方?
  • 7、何尊铭文上的成周到底指的是丰镐还是洛邑?
  • 8、古代的洛阳是当今什么地方啊?
  • 正文

    1、周平王为什么要迁都?当时镐京和洛邑分别是现在的哪里?

    周平王东迁洛邑,是东周的开始,实际上也标志着周王室的彻底衰落,那么,为何周平王要东迁呢?

    宗周,也就是周王室直接控制得丰镐地区,是周王室的核心区域,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宗周两个城市组成,一个是宗庙和园囿所在地的丰京,另外一个是纣王居住和理政的镐京。它是西周三百年天下的经济、军事、行政中心。

    洛邑为周武王定鼎中原之地,周公在洛水以北、瀍水东筑了两座城,西面为王城,是宫寝之所在,东面是成周,为周王室宗庙之所在。周武王迁九鼎至此,周成王“初迁宅于成周”,举行安放九鼎打点,正式定都洛邑。

    所以,西周历史上是有两座都城的!更准确的来说,是包括了丰京、镐京、洛邑王城、成周在内的四座城邑!但丰镐地区是周的发源地,也是其直接掌控的地区,相较被中原分封诸侯包围的洛邑,其战略威慑力更为重要,所以宗周在西周时,才是周王们行政办公的都城,洛邑成周虽然是作为统治天下四方的行政中心而建,但并不是现实意义上的行政中心。

    那么,周平王为什么要迁都呢?

    一、周平王是弑父造反上位的!

    大多数人印象中西周的灭亡,在于荒淫无度的周幽王为了博美人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而最终导致周王室被犬戎攻灭而无诸侯救援而亡。其实,这是一种极大地误解。

    周幽王到底是不是一个荒淫无度昏君这不好说,但西周到了他统治的这个时期,对诸侯的威慑力已经大不如前,特别是对于逐渐崛起的申国。周宣王时,淮夷等南方民族威胁到了周王室的统治,周王室却无力直接抵御,需要借助舅舅申侯的力量在今天南阳一带建立南申来保卫王畿,由此可见西周王室的衰弱。

    导致西周灭亡的导火索,是周幽王想要废申后立褒姒,同时也要废太子宜臼(周平王)而立伯服。这并不是周幽王昏聩无能的表现,而是其为了重振周室权威的“骚操作”。

    当时,在太子宜臼周围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诸侯势力集团,这个集团以太子宜臼的外公申侯为主,申国通过联姻的方式,与姜齐、东方的郑国联盟,后来还要加上晋国。

    面对这样强劲的一个政治集团,周幽王必然是十分头疼的,如果太子宜臼成为周王,那么周王室的权威势必更加衰落得厉害,所以扶持没有什么根基的褒姒,废掉申后母子,以此打击申国集团来重振王室,是周幽王的选择。

    但周幽王高估了周王室的军事实力,低估了申国集团的整体实力。虽然跟申国交好的郑、晋不可能直接参与造反这种事情,但申国还有个好盟友犬戎。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申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在骊山下干掉了周幽王,事发之后,晋、卫、秦、郑四国联军勤王姗姗而来,勉强“光复”了镐京,永历周平王继位。

    周平王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封赏有功之臣。卫侯晋爵位卫公;晋侯加封河内土地;本来只是附庸的秦国国君,加封为伯爵,正式成为诸侯之一。

    大封功臣之后,按照一般情况发展而言,周平王应该争取更多诸侯的俺支持,洗清自己杀父弑君的污点。但周平王没有这么做,反而是做出了一项惊人的决定:迁都洛邑。

    二、周平王迁都的政治目的!

    周平王迁都的理由十分轻率:犬戎不断在岐丰挑起争端,并不时威胁镐京;宫室被犬戎烧毁,有损天子仪容。

    这两个理由显然有问题。犬戎是周平王杀父夺位的盟友、首要功臣,怎么会来侵扰周平王呢?难道是因为犬戎向周平王索取的要价没有得到满足,或是因遭到四路诸侯的驱逐而反目成仇?可这显然不是问题。因为凭借申侯和犬戎的世代关系,这不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且周平王还可以和犬戎讨价还价达成和解,没没有必要放弃丰镐。

    再者,即便真的和犬戎难以调和,周平王还可以依靠四路诸侯来驱逐犬戎,护卫镐京。至于宫室破败,就更加荒唐了。周平王连座位都坐不稳,哪还有心思惦记宫室?而且除了周平王自身原因外,好不容易帮外孙夺取天子之位的申侯,刚刚把自己的势力渗透到丰镐,怎么会愿意周平王东迁而带走自己煮熟的鸭子呢?公元前770年,经过一番告祭宗庙的仪式后,由秦伯赢开开道,周朝官民一起踏上了东前迁之路。周平王迁都之后,要求秦国将犬戎驱逐出丰镐地区,作为回报,秦国完成任务后可以完全拥有该地。

    继任的秦文公满心欢喜,不到三年的时间,就杀得犬戎远逃西部荒漠,岐丰一带的千里土地尽为秦国所有,秦国自此跻身大国行列。仅凭当时弱小的秦国一国之力,就能大败并驱逐犬戎,由此可见,所谓犬戎威胁更多是一种夸张。

    再来看看晋国,除了获得周平王所赐的河内土地外,还将黄河以西、渭水以北的其他土地并入晋国,基本上是和秦国瓜分了整个丰镐地区。

    显然,周平王是以土地换取秦国和晋国的支持。因为秦晋两国紧邻丰镐地区,他们的支持是最有效的,利益也是最直接的。他高调的宣布让秦国去攻打犬戎并获得丰镐地区,就是在向天下表明犬戎是杀父夺地的入侵者,这完全是周平王为自己洗脱罪名的一记狠招——依靠犬戎杀死父亲和伯服,登上王位,接着又依靠秦国攻打犬戎,来为自己正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周平王自己不去做这些事情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周平王是个光杆司令啊!

    申侯联合犬戎一起进攻镐京,已经把周王室的军队全军覆灭了。周平王身边都是诸侯,申侯想要渗透丰镐地区,前来勤王的四位诸侯也不怀好意。虽然坐上了天子,但周平王应该十分清醒,没有任何军事力量依靠的他,已经失去了周王室的龙兴之地。名义上

    丰镐地区还是周王室直辖,但就现在自己这种无兵的状态,丰镐丢掉是迟早的事情,倒还不如拿来扶植一个曾经的附庸,且华夷参半的秦国以制衡东方诸侯,同时在争取同宗晋国的支持,以此来摆脱申侯的控制。

    所以,周平王迁都的主要原因,是基于政治现实的考量,丰镐地区,从他弑父夺位开始,就已经无法掌握在王室手中了,诸侯,特别是申侯蠢蠢欲动,为了自身安全考虑,以岌岌可危的丰镐扶植秦国,拉拢晋国,然后迁都天下之中心洛邑,以秦晋为后盾,保持周王室的威严,这是周平王不得已的选择,毕竟,周平王没有直属自己的军队呀!

    总而言之,周平王迁都洛邑是无奈之举,而造成这一切悲剧的源头是周王室的急速衰落,周幽王为了对抗诸侯不得不上演了一出废长立幼的闹剧,结果导致了周王室彻底的葬送。在完全丧失了赖以维持号令诸侯的起码军事力量后继位的周平王,不得不把无法控制的王室大本营丰镐拱手让出来,扶植一个跟中原诸侯玩不在一起的“蛮夷”秦国,讨好同宗的晋国。丰镐都让了出去,周平王自然只能选择西周的副首都洛邑了。

    2、洛邑是现今的什么地方?

    平王东迁是东周初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点起烽火求援,众诸侯因以前被烽火所戏而不加理会。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因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受损,又接近戎、狄等外患,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将国都迁至雒邑(今洛阳)。洛阳古称雒阳、豫州,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中部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求采纳!!!!!!!!!!

    3、古代城市中的洛邑,长安,大都,应天分别是现在的哪个城市?

    应天-南京 长安-西安 洛邑-洛阳 大都-北京

    洛邑 是现在的洛阳。 西周时期的东都,也称成周,在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

    长安为西安古称,是历史上第一座被称为“京”的都城,也是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

    元大都,简称大都,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

    应天就是今天的南京,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以南京为国都,改集庆路为应天府,是为明朝京师。

    4、洛邑是现今的什么地方?

    洛邑 西周时期的东都,也称成周,在今河南洛阳王城公园一带。

    5、洛阳古称洛邑,洛阳为什么会有“周公营造洛邑”之说?周公是哪里人?

    周公本姓姬,来自于西岐。西岐即西土,小邦周所居。周祖名为弃,弃乃帝喾裔。帝喾五帝一,建都河南地。濮阳二帝陵,帝喾与颛顼。史前大洪水,治水弃从禹。河洛三代居,夏后首善地。弃后即周人,奉夏作农吏。夏衰失其位,西窜于戎狄。从此不务农,与戎融一体。饮毛与茹血,不用青铜器。即使与戎融,仍遭戎攻击。与戎姻或战,被迫四迁徙。中土大邑商,奉天四海一。北疆迈幽燕,南方越湘溪。西土至流沙,东界到海底。于是小邦周,臣商朝大邑。从此战戎狄,周人满底气。战戎屡获胜,特命周伯西。古公亶父立,戎俗方贬低。从此向中原,不断文明习。周人既称臣,却阴谋叛机。中央征淮夷,都城必空虚。西人会孟津,振振立反誓。血流能漂杵,姬发终胜利。从此周代商,周人返故里。武王登嵩山,只为把天祭。武王周公兄,周公武王弟。灭商第二年,武王即归西。临终嘱周公,迁都夏后居。河图洛书源,河洛富王气。周公测日影,以定土中地。土中在嵩山,是以营洛邑。天地之中久,而今世产遗。九鼎迁新都,天子受殷礼。以应王居中,四贡均道里。天子居中坐,四周称戎狄。都洛大周成,成周名所依。大周成康治,德化居中地。中国因此称,何尊铭文记。周公居成周,因殷制周礼。上承夏与商,下启孔仲尼。中华文化久,洛阳尊圣地。

    6、洛邑是现今的什么地方?

    京口——镇江大都——北京长安——西安洛邑——洛阳瓜州——江苏邗江县卞州——杭州

    7、何尊铭文上的成周到底指的是丰镐还是洛邑?

    谢大家!何尊原来有119个字,有三处由于破损,经专家分析研究最后补上了的三个字,共122字。首句隹(惟)王初迁宅于成周,这里“成周"到底指什么地方,我个人认为指镐京或镐京的某个宫殿。

    原因一、成王从来没有离开过镐京。根据《史记.周本纪》,武王崩,太子诵继位,乃成王。周公恐天下生乱,代成王亲政,"三监之乱",周公亲自东征,三年平乱,周公行政七年,成王长,周公返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雒邑……除了周公离开镐京三年平叛外,成王从来没有离开镐京,怎么能说成王迁宅于洛阳?

    公元前1021年,成王驾崩于镐京,葬于毕原,年35岁,至死未到过洛阳,何来唯王迁宅于雒邑,故成周者,镐京也。

    不但成王后来(亲政后)没有离开过丰镐,周公天下平定后,也没有离开过成王。《史记•鲁周公世家》:“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如果成周是雒邑,周公就该葬在洛阳周围,为何却葬在陕西,岂不自相矛盾了吗?

    原因二、成王五年雒邑还没有动土。《史记•鲁周公世家第三》中说:“成王七年二月乙未,王朝步自周,至丰,使太保召公先之雒相土。”这说明成王七年二月乙未,召公才到雒邑相土,怎么何尊上讲成王五年就迁宅于雒邑?分明这里的成周不是指雒邑。

    原因三、从政治军事角度看,成周应该指镐京。《史记•卫康叔世家第七》:“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代成王治,当国。蔡叔疑周公,与武庚禄父作乱,欲攻成周。”很显然,成周指成王所在的镐京。因为此时成王、周公均在镐京,从政治和军事意义上讲,管叔、蔡叔攻取的方向和目标应该是镐京,而不是什么洛阳,所以成周不可能指的是洛阳。

    故何尊中所讲的成周不指洛阳,而是指镐京或镐京某个宫殿。何尊中所说“中国",当指镐京所在的地方,根本不是什么洛阳,或者某个地理位置意义上的中心位置。"中原"、“中国"在古代多指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即都城所在的地方,和现在所谓的中原概念本质不一样。

    8、古代的洛阳是当今什么地方啊?

    名字没有变,就是现在的洛阳市,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由周公营建,建于公元前12世纪,是八大古都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感动世界的中国品牌城市”。洛阳因地处古洛水之北岸而得名,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洛阳【华夏第一王都】、【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的都城】。其中【中国、中州、中土、中原、华夏】等称谓均来自于洛阳。“永怀河洛间,煌煌祖宗业”。中国古代帝喾、唐尧、虞舜、夏禹等神话,多传于此。帝喾都亳邑,夏太康迁都斟鄩,商汤定都西亳;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孟津;周公辅政,迁九鼎于洛邑。平王东迁,高祖都洛,光武中兴,魏晋相禅,孝文改制,隋唐盛世,后梁唐晋,相因沿袭,共十三个王朝。洛阳自古被华夏先民认为是“天下之中”。周武王甫定江山即“迁宅于成周,宅此中国”;汉魏以后,洛阳逐渐成为国际大都市,“四方入贡,道里均”,在民族融合和中外交流上功勋卓异、光耀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