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飞机为什么淘汰(航天飞机为什么淘汰了?)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航天飞机为什么淘汰了?
航天设备属于冲击性负载!要说冲击性负载多次进入无法控制的外太空环境,的确人类目前没有绝对的性能把握;往返大气层,多次往返大气层,对于航天飞机的表面处理和维护而言的确表现为外挂必须的设施,可是又必须牢靠,又要便于清楚或者更换;所谓的航天器材必须适合高速高温的长期背景的疲劳坚持,可是现有设计方案不能够很好的切换工作状态,控制系统复杂而效率低下,因为必须适应高速小阻力,和满足低速着路!就着路系统来说,由于高速控制的原因机翼都比较小,甚至不可回避的一些效率存在出现了问题;重复使用保险系数提高,航天飞机的总体重量倍增。
还是即使材料不过关,还是设计理念没有前瞻性,还是系统有效性经受考验,还是人的综合能力维满足往返、多次往返极端环境的经验不足,还是现代技术理念达不到航天飞机应有的技术要求。。
看样子美国都时间了!一个庞然大物,其实许多都是飞机应用理念的产物,看上去很是怪异,如果把几十吨的起落架总是带来带去,总是要用组装的焊铆工艺的机壳,能确保多次密封,或者多次可靠吗?
一句话美国现代所体现的能力不足以制造出可靠的航天飞机,其中包括了自我意志表达和说服。
2、航天飞机为什么淘汰了?
航天飞机那是美国宇航局用了20多年时间来验证的一个错误,现有技术条件下航天飞机制造和维护成本太高了,而且对比一次性火箭风险更大更不划算,而且火箭发射成本越来越低和美国经济萧条的情况下再继续用航天飞机就太浪费美国纳税人的钱了。
3、为什么中国航天用飞船?中国为什么没有造航天飞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至于为什么不造航天飞机,专家说的很清楚:
1988年7月20-31日,载人航天技术专家委员会召开会议,聘请17位著名专家对上述6个方案进行了评审,会上专家们的思想比较统一,主要意见是:航天飞机和火箭飞机虽然是未来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可能的发展方向,但中国目前还不具备相应的技术基础和投资力度,尚不宜作为21世纪初的跟踪目标;带主动力的航天飞机要解决火箭发动机的重复使用问题,难度比较大;可供进一步研究比较的是多用途飞船方案和不带主动力的小型航天飞机方案。根据上述思路在仔细研究了各方案设想后,最后集中到两个方案:一是运载火箭研究院一部提交“天骄1号”小型航天飞机方案,一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508研究所提出的多用途载人飞船方案。
1989年2 月25日,部党组专门委托庄逢甘、孙家栋两位专家主持召开飞船与小型航天飞机比较论证会。会上,508研究所高技术论证组组长李颐黎作为载人飞船方案的代表发言, 他从技术可行性、国家经济承受能力和技术风险等方面将载人飞船方案与小型航天飞机方案作了比较。他认为,从国情出发绝不能搞航天飞机。
经过这次比较论证,航空航天部在中国载人航天发展的途径上逐渐达到共识。1989年7月1日,863-204专家组完成了“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可行性及概念研究综合报告”。 报告提出了中国载人航天由初级到高级两步走的技术途径:
第一步,充分利用中国返回式卫星回收的技术,以较少的经费和较短的周期研制出初期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多用途飞船,使中国尽快突破载人航天技术,解决有无问题,满足初期空间应用的要求"。
第二步,在2015年左右研制出先进而经济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两级水平起降的空天飞机,以适应未来空间站大系统发展的需要。该报告既考虑了近期需要与技术可能,又照顾了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第一步基本实现,但第二步还在研究期间。
大概是2017年,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火箭院”)研发中心与沈阳飞机设计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重复使用运载器”研制。
其实这就是初步的航天飞机。
我国不制造航天飞机,第一是没技术,第二是没钱。
目前我国航天发动机同世界顶级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目前中国航天已经运用的是长征11上的120吨级固推,据说180吨的也有了。
而航天飞机需要的助推器一根推力1000多吨。
资金上,美国每年维持航天飞机的费用为60亿美元,而且还捉襟见肘,勉为其难。
中国的经费有限,拿不出这么多钱。
4、NASA为什么陆续淘汰航天飞机?
美国在一个所谓登陆舱底部安装一个火箭喷口,然后就可以实现精确返航了,按此逻辑,只要在月球上点燃一支冲天炮,这冲天炮燃料足够的话,同样能返回地球,请问,你们觉得扯淡吗?
5、航天飞机与火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中国不用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也是火箭动力的一种,它是专门为穿越大气层和太空而研制的火箭动力飞机,其最大的特征是有翼、可重复使用,其脱离大气层同样依赖于火箭作为动力。美国是世界上首个和有实际操作的航天飞机的国家,苏联也曾研发出暴风雪号航天飞机,但因苏联解体而取消航天飞机计划。美国目前也已退役所有航天飞机。而我国主要使用载人飞船,主要还是考虑稳定性和经济性要素。
航天飞机看似很美,但实际应用却是难言“甜蜜”美国是唯一实际应用航天飞机的国家,其曾经拥有五架航天飞机,包括挑战者号、哥伦比亚号、发现号、奋进号和亚特兰蒂斯号。每架都有200万个零件组成的航天飞机是非常复杂的系统,每次发射都需要耗费巨大的工作量在检查、维护和维修方面,即便如此还是无法避免机毁人亡的事故。美国拥有的五架航天飞机中,有两架都发生致命事故,其中挑战者号在1986年发射过程中发生爆炸,事故导致7名宇航员遇难。哥伦比亚号则在2003年执行任务后,返回地球时在德克萨斯州上空爆炸,事故导致7名宇航员遇难。
航天飞机的发射成功率和成本都太过“昂贵”科学家们预计每架航天飞机的设计寿命能达20年,可以完成100次发射,而在实际应用中美国整个航天飞机机队一共才发射一百多次。而且在整个载人航天发射史中,一共造成22位丧生,而美国航天飞机就占了14位!
在冷战时期,前苏联为了应对美国的航天飞机,也推出了自己的航天飞机计划,但因苏联解体而不了了之。我国目前则主要使用载人飞船,其经济性和稳定性都比较高,是最适合我们的一种方式。
6、为什么美国要淘汰航天飞机?
航天飞机有很多先天缺陷基于当时的科技现在可以将它淘汰了机体寿命也差不多了至于成本倒不是美国政府过多重视的关键是使用效率太差了所谓的循环使用和开玩笑差不多升空后还要在太空中检查隔热层万一有损还要太空行走人工修补其实美国也不想将它退役可是总是从天上掉东西砸到花花草草也不好是不飞船的成本不是很高是运载火箭的成本高飞船基本是一次性使用就收回了很多材料不需要考虑寿命航天飞机要使用寿命那个就需要全盘考虑了飞船的运载火箭也是一次性的东西航天飞机的发动机就比较麻烦了不过举手航天飞机的助推火箭可以回收再使用的本人认为航天飞机确实可以作为划时代的东西载入史册实用性也不错至少大体积的比如大口径光学侦察卫星还是航天飞机运送容易点就是技术含量太高有点过于追求高科技了要知道新技术在一套系统里只能占极少的比例主要是为了安全和未成熟技术的不可知性运载火箭的飞船比较成熟和一次的成本较低适用于日常使用如果中国的国力允许不妨两者结合使用反正那个也不可能跨越的不如现在就储备相应的技术和经验的积累1.成本太高,每次发射费用太高。2.安全性低。由于是重复利用,所以再次飞行之前,需要做大量的检测和修复工作。一旦有所疏漏,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哥伦比亚号就是这个下场
7、美国为什么不再使用航天飞机?
原因主要分为三个,第一个原因就是费用太高,大家可能不知道一个航天飞机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就先不说研发的费用了吧!制造的费用就是30亿美元,光是每一次发射的成本大概就在15亿美元左右,而且每年还要对它进行一个维护,没有大量的资产是没办法进行这个项目的。而且美国在之前希望通过这个来盈利但是后来发现根本没办法实现,成本高不说还不能循环使用,每次任务结束后除了发动机,其他的零部件都会被除掉。这样的费用哪怕是美国这样的大国也没办法承受。第二个原因就是他们的技术还不是特别的成熟,像之前研发的航天飞机就发生过很多次的事故,出过3次大事故,这些事故也让17名航天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样的代价也是非常不划算的。所以,美国为了宇航员的生命着想便停止了这个项目。第三个原因就是这种飞机的主要任务是给空间站运送一些物资,而这项任务不仅仅只有航天飞机才能完成,航天飞船也能完成这项任务,虽然它的运载能力不如航天飞机,但是它的技术比较简单,容易掌握。而且它的成本也比较低,大家都能够接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的安全性也是非常高的,这样也不容易发生什么事故。也不会出现像17名航天员付出生命的事故。
8、航天飞机为什么被取代?
用能够重复使用的航天飞机发射卫星,比用一次就报废的传统运载火箭便宜。但航天飞机只能在造价昂贵的发射台上升空,每次飞行后要重新装配,不能在短期内重复使用。所以到21世纪,它又将被更先进的航天飞机所取代。
9、为什么中国的航天运载火箭技术先进,飞机发动机方面落后?
技术先进?并不觉得,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记得以前央视有个节目《大国工匠》,其中有期是报道航天一院的焊工高凤林,30年来加工了130多枚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其主要负责的就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喷管焊接工艺。
报道中描述高凤林,加工新一代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喷管的困难是这样描述的。数百根空心管线,管壁的厚度只有0.33毫米,比一张纸还薄,焊枪多停留0.1秒,就可能把管子烧穿或者焊漏。高凤林经过3万多次精密的焊接操作,加工长度长达1600多米,焊缝细如发丝,每个焊点宽度只有0.16毫米。
实际上我看到这一段,心里很不是滋味。因为欧空局阿里亚娜6火箭,甚至日本宇航局的H2B火箭对喷管焊接加工,都是用机器人激光焊接。虽然他们的机器人激光焊接工艺还达不到高凤林的水平,比如说焊缝平均宽度是0.3毫米,比高凤林差不多大了一倍。但机器人激光焊接,代表的是工业发展水平和科技发展方向。这方面,直到去年我国才有民营的蓝箭航天发布了对80吨级“天鹊”火箭发动机喷管进行机器人激光焊接的视频,距离欧洲甚至日本都还有相当差距。
明白么?我国航天领域,实际上很多是由这些“老师傅们”手工技术,静心打磨制造,强行提升了一个水平,不比国外同行差甚至还要略胜,但这并不代表我国工业水平和制造水平达到这个程度。航天发射任务数量少,像高凤林一个人30年焊了130枚长征运载火箭,占长征系列总发射数量的一半以上。但空军要那么多航空发动机也这样造?呵呵,你别说,当年这种事情我们还真没少干过。还记得当年“和平珍珠”计划,送两架歼-8II到美国进行升级的事么?美国人发现这两架飞机居然零部件不通用!为啥不通用?还不是工业加工制造水平跟不上,这飞机零部最后件是靠老师傅锉刀锉出来的。
同样在航空发动机领域,1975年我国花巨资从英国引进斯贝MK202发动机及相关技术,四年后就拿英国提供的原材料制造出4台涡扇-9发动机,1980年送到英国测试也全部合格。但涡扇-9秦岭发动机完全国产化并通过国家验收时间却是23年后的2003年!按英国人提供的图纸和样机,拿着英国提供的毛料,叫齐一帮老师傅带上榔头砂轮和锉刀,按葫芦画瓢也是可以造出来,但让工厂机器也能达到这一水准需要23年全社会苦练“内功”。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某科研机构研究制造涡轮风扇的粉末合晶技术,把一系列金属单质粉末按照一定比例和排列顺序,在高温高压环境下压成特殊合金。经过多年潜心攻关,终于攻克这一技术,全所上下兴高采烈开完庆祝会后,在大家热切的眼神中把材料送上机床加工,结果没有一个钻头可以一次性把这合金车成形,都中途断裂掉,于是又有了一个新的科研项目,如果制造可以一次将新材料车出来的新钻头。这就是整体工业水平达不到的困局,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就好像我们另一个领域的困局,我们需要造高性能芯片,但绕不过光刻机。
所以,这方面我们真的没有可以骄傲的,虽然我们这几十年来,整体发展迅猛,但是西方上百年工业化累计,哪里是那么容易赶超的?光盯着航空发动机,不去看看五轴联动数控机床?所以根本出路还是要放在修炼“内功”上,航空发动机是工业皇冠,但要戴上这个皇冠,就必须要有足够的实力才能承受其重。这就是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我们现在在最后勇攀高峰,望诸君多多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