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双翼飞机(战斗机双翼的厉害,还是单座的厉害?)

双翼飞机(战斗机双翼的厉害,还是单座的厉害?)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战斗机双翼的厉害,还是单座的厉害?
  • 2、双翼飞机,原理?
  • 3、为什么二战后逐渐淘汰双翼攻击机了?
  • 4、双翼直升机是什么飞行原理?
  • 5、双翼飞机最大飞行高度?
  • 6、双翼机有什么不足之处?
  • 7、双翼飞机如何不让机枪打到自己的螺旋桨?
  • 正文

    1、战斗机双翼的厉害,还是单座的厉害?

    鉴于前面回答了一个题目出错的问题,以至于95%以上的评论都是在纠正我说“F-14不是熊猫,而是雄猫”,所以这次开头我先纠正问题,题目应该是问”战斗机双翼的厉害还是单翼的厉害“。首先如果是发动机马力够的话单翼的厉害,马力不够的话双翼厉害。在一战时期飞机座位新兴的武器用到了战场之上,那时的飞机发动机马力不够,所以为了增加升力就需要更多的翅膀,所以一战时期的飞机都是双翼机,德国甚至有过三翼机,这样的设计目的也很简单,增加飞机的升力和稳定性。

    而时间记入30年代之后,各国飞机发动机的技术开始日益提升,飞机发动机德功率也越来越大,这个时候一对翅膀已经足够飞机的起降使用,但双翼在高速飞行的时候多出来的一对翅膀反而成为阻力降低飞机的速度,所以单翼飞机也出现了。而且为了适应高速飞行增强飞机的集体结构开始使用金属骨架和金属蒙皮,而双翼飞机时的飞机机身都是木质的,不过到二战英国和苏联依然在使用木质机身的飞机。

    都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在战斗机领域也同样存在这个问题。领事战机在中国战场上首次亮相是依靠的不是它的鬼畜机动,而是500多公里的时速,在太平洋战场克制零式战机的F6F也是依靠600多公里/小时的高时速。米格-25能在F-4“鬼怪”战机的导弹下逃脱也是依靠它3马赫的高速,而且还可以在美军E-2预警机和F-14的编队下击落F/A-18并全身而退,同样的也是依靠速度。在双翼机转为单翼机就是为了降低阻力提高速度,第一代喷气式战为了1马赫高速飞行降低飞机的后掠角,第二代飞机为了2马赫高速飞行除了降低后掠角外还将飞机机翼设计得尽可能薄。

    2、双翼飞机,原理?

    原理是一样的 先个你看个图 因为空气在机翼上下表面流动速度不一样 上表面快 下表面慢 形成 压力差 压力差和机翼面积的积 就是升力 飞机就是靠升力飞上天的 双翼飞机 主要是在飞机发明--2战前期 这个时期 因为发动机功率不足 飞机速度不高 所以 要靠足够大的机翼面积提供升力 因为飞机不可能做的无限大 所以 多机翼就是要 足够大的机翼面积 (甚至出现3翼机) 这个时期的飞机速度 都在400Km/h以下 单翼机 出现在2战中后期--现在 随着发动机技术的发展 大马力的发动机研制成功 飞机的速度越来越快 机翼面积 已经不需要做的很大 另外因为重量和阻力问题 ( 飞机要求越轻越好 阻力越小越好 多机翼的阻力和重量比 单机翼大) 双翼被放弃 这个时期的飞机速度400Km/h--3倍音速以上 双翼机比单翼机 在飞行控制的稳定性和灵活性上要好(因为可控制机翼部分面积大,速度低),但是速度上是完全的劣势

    3、为什么二战后逐渐淘汰双翼攻击机了?

    兔哥回答;首先双翼机为什么会出现,早期的飞机只所以采用双翼甚至是四翼三翼面的飞机结构,首先是要解决如果飞起来的问题。飞机的飞行一是靠动力,二是靠机翼。早期的发动机的功率都很低,速度慢,产生的升力力矩小,要想飞起来就必须通过机翼来产生大的升力矩来辅助飞机实现飞行。双翼面的结构能够多获得20%以上的升力力矩。这也是早期飞行采用双翼面或是多翼面的原因所在。那么,即然双翼面获得的上升力矩要大,为什么被逐步取消了呢?这就是人们对飞机性能的追求带来的结果。

    在人们通过双翼面或是多翼面的结构,克服了因为发动机的功率不足来实现升力力矩保证,实现了飞机上天飞行的梦想后,人们开始了更高的追求。这也是解决了能不能上天后,又开始了新的追求,要有更高的飞行高度,更高的飞行速度,更大的载重量,于是飞机开始了再一次的革新。而革新的主要手段就从发动机开始。早期的飞机正是因为发动机功率低才采用了双翼面结构,获得更多的升力,而发动机功率获得突破后,双翼面结构的缺点立刻显现出来,就是双翼面或是多翼面虽然能提供升力,但也造成了阻力的加大。在发动机马力够用的情况下,双翼面的结构严重限制了飞机速度的提高,成为了一个多余的累赘,在这样的情况下,去掉多余的翼面,减少飞行时的空气阻力就成了主要的课题,飞行速度的追求导致了飞行的机翼的翼面结构发生了改变,从双翼面或是多翼面变成了单翼面。

    从飞机的机翼的翼面性能来看,双翼面适合低速时的效果非常好用,就目前来说,双翼面飞机可以在发动机功率不大的情况下获得飞行性能,这是其它单翼翼面飞机做不到的。而从低速性能来说,双翼面飞机可以慢悠悠的进行低空飞行,按照这个速度,现在的喷气飞机即便是最好的攻击机如果这个速度飞行非掉下来不可。但双翼面飞机的缺点就是速度快了阻力大,而且是越快阻力越大。而且双翼面的结构的重量也大,制造成本也大于单翼面的飞机。在追求高速度,高性价比的情况下双翼面飞机的优秀变成了劣势,被取缔也就成了必然的情况。

    双翼面飞机被单翼面的机翼结构代替后,随着对高度,速度的追求,又开始对单翼面进行改进,出现了后掠翼,变后掠翼,宽大三角翼等等机翼结构。由此也看出,速度是决定双翼面飞机退出舞台的主要原因,而发动机的动力则是造成这个原因成立的主因。到现在航空发动机也被称为是飞机的心脏,是决定飞机性能发挥的主要因素。但是双翼飞机就彻底退出了航空飞机的舞台吗?未必。

    双翼面的飞机虽然速度慢,但也有它适合的工作,现在双翼面的飞机依然在航空比赛特技表演中,以及农业领域大显身手,在世界航空特技大赛中就有专门的双翼飞机的表演项目,这种飞机甚至能使人员站在机翼上飞行。这是喷气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在农业方面,利用双翼面飞机的慢速飞行性能给农作物喷洒农药,播洒种子等工作要比单翼结构的飞机飞行更平稳,也更加省油,并且相同功率下能多载更多东西。这些领域也是双翼机的优势。另外,双翼机的起降距离也短,更能适应简易的机场。

    总之,双翼机为了实现人们的飞行梦而出现,又因为人们的更高追求而被淡忘。这也是任务一款设备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路程,也是技术进步必须的步骤,优胜劣汰永远是技术发展的客观法则,一切都在变,只有一个“变”字永远不会变。

    以上是兔哥个人的观点,欢迎大家探讨评论,各抒己见!阐述个人看法,欢迎关注兔哥图片来源网络。

    4、双翼直升机是什么飞行原理?

    共轴双翼技术的原理就是两根轴,一根是空心的,两根穿在一起同轴心,同速反向旋转。

    5、双翼飞机最大飞行高度?

    机型:   波音史提曼敞开式座舱双翼飞机   Boeing Stearman open-cockpit biplanes   参数:   机身长度:7.62米;   翼展:9.8米;   最大飞行时速:345公里;   最大飞行高度:4,800米;   最大航程:333公里;   引擎:普惠R950-14B引擎,450匹马力

    6、双翼机有什么不足之处?

    双翼机是一种拥有双层机翼的老式军用飞机。它结构简单,操作容易,机动性好。不足的是,攻击力不强,飞行速度较慢,仅约500千米/时,而且飞行高度又很低,升高限度不到3000米,同时对气候等外界条件要求较高。由于载重量不大,它只能配备机枪和携带少量的炸弹。在当时主要被用来消灭对方的地面火力点、摧毁工事和破坏建筑物等。它的上下两层机翼,靠支柱和钢丝绳斜拉连为整体。与现代飞机不同的是,它的发动机通常装在机头上,飞行时发动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双翼机曾经被各国军队视为取得战争胜利的有效武器。从20世纪30年代起,它在军队的地位逐步被单翼机取代。今天,我们在空中所见到的双翼机,大都是民用的运输机或喷洒农药的专用机等。

    7、双翼飞机如何不让机枪打到自己的螺旋桨?

    早期战斗机为避免子弹打断螺旋桨桨叶,所采取的办法就是在螺旋桨桨叶上加装子弹偏导片,这种办法是一名叫罗兰·加洛斯的法国空军飞行员发明的。

    箭头内所指的就是子弹偏导片

    螺旋桨在安装子弹偏导片之后,在机枪开火时,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子弹会被它挡住而不伤到螺旋桨,其余四分之三的子弹可穿过螺旋桨射击目标。这种做法是在射击协调器出现前唯一可行的办法。罗兰·加洛斯将自己驾驶的莫兰-索尼耶L型飞机这样改造后,很快就击落了一架德国空军的信天翁B-II侦察机,这被称为历史上第一场空战,莫兰-索尼耶L型飞机也因此被称为历史上第一种战斗机。

    虽然子弹偏导片的出现,解决了机枪穿过螺旋桨向前射击的问题,但是随之而来的又出现了新问题,就是子弹打在桨叶上时,会产生强大的冲击力,这种外力作用在发动机上会产生非对称应变,容易引起发动机故障。因此后来人们发明了射击协调器。

    而射击协调器的出现,也与罗兰·加洛斯有关。罗兰·加洛斯在执行侦察任务时,被德军击落,子弹偏导片被德国人得知,这让荷兰人安东尼·福克发明了射击协调器。

    对射击协调器进行测试

    射击协调器也称射击断续器,这种装备的目的,是使战斗机的机枪可以在螺旋桨后方向前射击而不会打到自己螺旋桨的桨叶。基本原理是,每当桨叶转到机枪前面时,协调器便暂时中止机枪射击。

    射击协调器在研究初期也遇到了问题,主要问题是子弹点火迟缓问题。这个问题主要是由子弹规格的不统一造成,有些子弹的发火时间稍稍慢于标准。

    安东尼·福克随后在这一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修改了自己的设计。这时的协调器工作原理大致是:与机枪击发装置连接的机械联动装置的末端,有一个凸轮,当桨叶即将转到枪口前面时,凸轮受到螺旋桨突出部的撞击使机枪暂停击发,当桨叶通过枪口时,凸轮回到原来位置,使机枪可以继续射击。

    射击协调器示意图

    1915年4月出现的福克飞机是德国第一种专门为空战设计的战斗机,该机首先配备了机枪协调装置,使机枪子弹可以自由穿越螺旋桨射击。机枪协调器的装备,大大提高了射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