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古人说“道、法、术、器”4字,这4个字在教育理论中怎样理解?)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古人说“道、法、术、器”4字,这4个字在教育理论中怎样理解?
道、法、术、器出自《道德经》,是道家的处世法则。道家主张“以道御术”,即悟道后再行修炼法术。对于教育,也有一定的道理。
“道”,是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也就是我们做事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教育来说,就是让人成为最好的人,适应社会的人。
“法”,就是根据规律制订的法则,是人定的。它是在自然规则运行中寻找和总结出来的方法,属于理论范畴。教育的“法”,就是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术”,是行式、方式,在道的法理中进行的一种行为方式。在教育中,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理念,教师采用的具体的教育方法,如启发式教育、因材施教、分层教育、分组教育、先学后教、讨论式教学、导学案式教学等。
“器”,是有形的工具。“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教育中,指的是教师实现教育所需要的工具 ,好比数学老师的圆规、三角板,理化生老师的实验模型、实验用具,电脑、多媒体、小黑板、地图等等。
这就是说,教育要遵循人的成长的规律,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而在培养人才时,要制订相应的教育理念,再采用恰当的方法、合适的器具,达到教育目的。
康德说:“教育之目的就在于使人成为人。”我觉得,康德是获得了中国古代“道”的精髓。我们要培养有灵魂有信仰的健全人格的人。
2、“君子不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君子者,其泽与日月同辉,其德与地同厚,其志与天同高,其心与宇宙齐,其灵魂博风云,其精神击沧海……。君子者,生虚空广博之象,造无限之象。
器者,器具、器度;君子不像器具般小样;故:小人具也,君子度也。君子者,尚大器也,大器者宇宙;君子者,尚“形而上之器”,形而上之器者“道”也;“道“也者、宇宙者: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限永恒。
无形、无边无际、无穷无尽、无限永恒乃“君子之器”。
3、孔子说君子不器,那什么才是器?
“君子不器”出自《论语·为政》 ,意思是“君子不做容器” 。器,名词用作动词,做容器,做器皿。
容器是盛东西的,只能容。朱熹说:“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容器有各自的用处,而多不能用于其他方面,也就是说不能兼用。品德能力完善的人,自身没有不具备的本领,用在哪里都可以,并不只会一种才能、一套技艺;放在某个岗位上,能准确把握原则,又能不拘泥不教条。“君子不做容器”就是君子活学活用,多才多艺。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并非凡夫俗子。不论是有道德的人,还是有志于学习的人,都应该活学活用,都应该广泛涉猎;同时也应该放在哪里都能发挥作用,做什么像什么。自然,他可以担负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的能力,要具有多方面才干,应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
4、“器”字,有什么历史渊源?
器这个字最初的含义已经不得而知。
有的说人说最初是狗的叫声,狗叫起来连绵不绝,听起来到处是口一样,所以写成一个狗,四张口。
但是也有人反对,器这个字从本源上就是盛放东西的意思,那四个口就是器皿的口,中间放个狗就是用来看守的。
说文解字就是持这种论点:象器之口,犬所以守之
我觉得说文解字靠谱点,这个字一开始就是盛放东西的意思。
所以把鼎叫做国家重器,因为他的确很重,号称力大无穷的秦武王举了一下就死了。
再则也很重要,因为鼎是国家象征,一旦神器易主,就表示国家改朝换代。
所以孔子说君子不器,教育他的学生不能固化自己,像个器皿一样装东西,却不知道怎样应用。
由于盛放东西多少要取决于器皿的容量,器量就表示能容多少东西,后来孔子就用他来形容管仲,说管仲之器小,说他器量太小,器这个词本引申到形容一个人度量上来。
有了这个意思,器的含义就越来越大。
器可以用来借喻人才。
所谓大器晚成,就是一个人的成就。
器的含义就越来越多。
锦翼系悟空问答签约作者
5、孔子《论语》中的“君子不器”该如何理解?
“君子不器”原文出自《论语第二章为政篇》, 意思是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另一说君子不能成为别人的工具,君子做事不能拘泥于手段而不思考其背后的目的。
器是有形之物,各有各的用途。而有才的君子却是什么都会,绝非只会一才一艺。
我认为器者,形也。有形即有度,有度必满盈。故君子之思不器,君子之行不器,君子之量不器。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专长。在古人看来,有信仰,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即便讲应用,也是强调以不变应万变。其实说白了,孔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君子做事不要有拘束,不要有局限性。
在孔子看来,只有悟道,特别是修到天道与本心为一,才有信仰,才有驾驭各种复杂事件的能力,才能担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即便讲应用,也是强调以不变应万变。一旦明道,即朱子说的格物致知,也是阳明先生讲的致良知,则可以持经达变,抱一应万,待人接物事事可为!
6、子曰:“君子不器”,为何君子不器?
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谈到君子所应该具有的品德时候,说君子不器。君子不器这句话,在历史上众说纷纭,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那么君子不器到底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孔子怎样的观点呢?
好玩的国学认为,要真正理解君子不器,需要从三个维度去理解。
第一,到底什么是君子,
第二器到底是什么意思,
第三,君子不器这句话出现在论语为政之中,讲的是如何才能管理好政事,那么管理好政事,到底需要哪些品质。
解决了这三个问题,那么君子不器如何解释,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首先来考察一下,论语中的器的意义。按照杨伯峻先生版本的《论语译注》中的说法,在论语中器字一共出现了六次,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出现在与子贡的对话中。子贡这个人有才气,但也很自大,他问孔子说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孔子就说了下面一段话。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问孔子:“我这个人怎么样?”孔子说:“你呀,好比一个器具。”子贡又问:“是什么器具呢?”孔子说:“是瑚琏。”
孔子对子贡的评价是,他是一种尊贵的祭祀玉器,这种玉器是盛放祭祀用品的。
第二类仍然是与子贡的对话。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说你要做好事情,必须先准备好打磨好自己的工具。
第三类是孔子对名相管仲的评价,孔子说管仲之器小哉,这个器是肚量、心胸的意义。
其中,第一类和第二类,都有器具的意思。
那么君子不器就应该解释成,君子不应该去做一个工具。这当然是很表层的解释,好玩的国学认为,这远远没有触及孔子所要表达的原意。
我们再来看易经中的一句话。易经系辞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虽然不是孔子写的,但是孔子专门写了著作去解释易经,这个著作就是《易传》。易经的系辞据说也是孔子写的,所以这句话就应该代表了孔子的思想。孔子认为,形而上是无形的道体,形而下是万物各自的象、用。
所以君子不器的意思是:君子不会拘泥于形式教条,他要去领悟万物之道。这就像是哲学是无用之学,但却有无用之大用一样。一个君子,应该是追寻道义遵循大道的人,而不是局限于某一个领域某一种技术的人,也就是说,一个君子他应该是哲学家,思考的是全局的、系统的问题,而不是细枝末节的问题。更进一步说,孔子认为,一个君子他不应是工匠,而应该时候全才,是大师,这样才能承担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任务。
我们从论语中的另外一段话,可以看出孔子的关于君子不器的思想。当时鲁国的执政季康子,大概是想问孔子要人,参与国家的治理,季康子问:
“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
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
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
季康子问孔子:“仲由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仲由做事果断,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季康子又问:“端木赐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端木赐通达事理,对于管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又问:“冉求这个人,可以让他管理国家政事吗?”孔子说:“冉求有才能,对于管理国家政事有什么困难呢?”
在这里,孔子概括了他的三个弟子的特点,并认为他们都可以从政,但孔子认为,这并不完美。要是一个人身上,有子路的果敢,有子贡的通达,有冉求的多才多艺,就更好了。这就说明,孔子认为,他的三个弟子身上的优点,其实还是器,还是技艺,远远没有达到道的程度。
从以上的分析上来看,君子不器的意思应该是,一个君子应该是追求并遵循大道的,所以孔子讲志于道,游于艺,还说君子忧道不忧贫,一个君子应该有形而上的思维,而不是着眼于一时一地的得失,他应该是个具有系统思维的全才,而不是只能做某一件事的工匠!
7、器字是怎么来的?
"器",字形中间是"犬",四周各有个"口"字,代表一只狗正在破口大叫。小篆的"器",字形和金文相近。"器"后来本义消失,假借为器具。因为器具都能容纳物品,所以"器"也引申为才华,如 "庙堂之器",意思就是有治理国事的才能。现在,"器"也常表示人体中的器官。
8、臂力器对健身来说,有多大的用处?哑铃和臂力器哪个更有效呢?
臂力器对健身有多大用处?它和哑铃哪个更有效?
首先回答,臂力器对于健身有用处。用处的大小要看自己的健身目标和训练方法和计划。个人觉得哑铃更有效。
下面来具体分析两者的差别。将分为3点来讲讲
1:臂力器和哑铃的介绍。
2:两者不同的肌肉群发力以及不同的发力方式,从而造成的不同效果。
3:两者的实用性和安全性。
第一:臂力器和哑铃的介绍臂力器
常见的臂力器有两种:如下图两种,当然,左侧的这种臂力器,现在发展的有液压臂力器了。
臂力器使用方法:常见的使用方法,就是手握手把,放在胸前,将中间的弹簧压弯,另一种则是各在一起。(特别提出:臂力器的玩法不仅仅是放在胸前掰弯,放在身体不同位置掰,发力肌群也是不一样的)
哑铃
如下图,哑铃就非常常见,不用过多介绍了。
第二:两者不同的发力肌群和不同的发力方式,造成的不同影响。不同的发力肌群
臂力器发力肌群
臂力器的主要作用呢,是用来锻炼手臂肌肉的(特别是前臂肌肉),辅助肌群有:肱二头肌,肩膀,胸大肌,背部肌群都会或多或少的参与发力。
当然,如果你采用不同的变式臂力器玩法,发力肌群也会有所改变。
哑铃的发力肌群
传统的哑铃训练,第一:几乎可以训练全身肌肉。在这一点来说比臂力器更好。第二:可以更好的做到孤立训练,例如:哑铃练二头可以更好的做到孤立二头,而臂力器很难做到。
不同的发力方式。
臂力器:更接近于“静力训练”(也就等长收缩),肌肉纤维收缩的距离很短。例如:前臂肌肉,肩膀基本上是静力训练,胸大肌会有小弧度的收缩距离。
哑铃:哑铃可以更好的做到向心收缩和离心收缩。例如二头弯曲,可以更好的做到肌肉纤维的充分拉伸和收缩。
造成的不同影响。
1:哑铃的向心,离心收缩,可以更好的促进肌肥大的训练,让肌肉纤维得到更充分的刺激。
2:哑铃能更好的做到孤立训练,同样更有助于肌肥大训练。
3:臂力器可以更好的协调手臂,肩膀,胸大肌,等上半身肌肉之间的协调作用。
4:哑铃可以更好的做到全身肌肉的锻炼。
所以:对于肌肥大训练来说,哑铃是要比臂力器更好的。
第三:两者的实用性和安全性实用性:哑铃可以更好的做到全身肌肉的锻炼,而臂力器不能。
但是:臂力器有一个好处,就是对于很多人来说,无法做到安心在那里举哑铃,但在生活中,无意中就会拿起臂力器玩两下,对于两者使用的频率来说,臂力器更高。
安全性。
哑铃的风险相对小一点。对于一字型弹簧的臂力器来说,在练习的时候,一定要把那个绳扣套在手上,防止手滑打到脸上(我是亲眼看见有人把牙齿打出血了)。
其次:无论是哑铃还是臂力器,都要选择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重量范围内进行练习,不要去挑战大重量,以免给自己造成伤害。
总结:臂力器肯定是有锻炼效果的,但是相对于哑铃来说,它肯定不如哑铃可以做到更好,更全面的锻炼。但是,在生活中,没有太多锻炼习惯的人来说,使用臂力器的频率明显高于哑铃(可能是突破50公斤臂力器,亦或者多做了几次那种征服欲吧)。那么相对于这点来说,臂力器就比哑铃好了,至少你使用了,锻炼了,肯定比你把哑铃放在墙角落灰要强很多。
欢迎留言交流!
9、君子不器什么意思,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器的意义一样吗?
要理解君子不器。
首先应该正确理解“器”的概念。《说文》:“器,皿也。“器”当从犬,从四口。“器”中四口分布在犬的四周,当为捕犬的陷阱。为什么用陷阱捕犬呢?就是为活捉了犬用以驯化。驯化了的犬就成为人类的朋友,人类用它来看家护院,捕猎驱兽,放牧护羊等。狗是人类最早成功驯化的动物,人类有很大的用处,故“器”的本义就是捉犬驯化,为人所用,引申而泛指有用之具。
二,"器”的本质就是有用者也。《易·系辞传》曰:“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意思就是把有形的东西抽象上升为规律就是道,把有形的东西具体下用作某种功能就是器。“器”为具体而有用者也。有相同时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我们一般认为,一个人而有用,称为“成器”;人而无用,称为“不成器”。那么“君子不器”是不是说君子不成器呢?当然不是。古代实行等级制度,贵族称为君子,庶民称为小人;地位较高的人称为君子,地位相对低的人自称“小人”。庶民百姓、地位低的贵族要有一技之长,用以谋生,故追求“成器”。而位高权重的贵族所追求的不是“成器”,而是“成大器”。
“器”分大小,小器小用,大器大用。所谓“君子不器”,是说地位高的人不急于成为某一方面的具体的小用之器,而是要努力成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用之器,故有“大器晚成”的说法。“君子不器”者,所追求的境界不同而已。
三,老子也《道德经》提出了“大器晚成”。器为用者,小器容易做,也容易成,大器有大用,由于器大,所以难以成形,器不定形,则其用不可限量,比如像水一样,随形就势,遇方则方,遇圆则圆,灵活变化。这就是境界。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君子不愿成为只为谋生的小用之器,而追求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