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好奇号(天问一号和美国好奇号的区别在哪里,任务有什么不同?)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天问一号和美国好奇号的区别在哪里,任务有什么不同?
严格说来,美国“好奇号”是咱们“天问一号”的老前辈,毕竟好奇号在2011年就已经发射并登陆火星了,而咱们的天问一号今天刚刚发射。如果硬是找个同辈份的话,美国将于7月底发射的“毅力号”和咱们的天问一号倒是一辈。下面,我就把咱们的“天问一号”和美国的“好奇号”、“毅力号”做个简单比较。
下图是“好奇号”探测器:
“天问一号”是中国首次完全自主的火星探测任务为什么强调是首次完全自主的火星探测任务呢?因为咱们中国最早的一颗火星探测器并非是天问一号,而是被人遗忘的“萤火一号”。
2011年11月,中国“萤火一号”探测器借助俄罗斯的“天顶号”运载火箭进行了发射,但遗憾的是,虽然俄罗斯的火箭已经发射成功,但入轨失败,导致火星探测器在太空中付之一炬。
下图是“萤火一号”探测器:
在2011年之后,中国航天人意识到要靠自己的火箭完成火星探测任务,就这样,“天问一号”探测任务横空出世。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伴随着长征5号运载火箭的点火起飞,备受全球瞩目的“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文昌发射场成功发射,并于1000秒后顺利进入设定轨道,中国首次完全自主的火星探测发射任务取得了圆满成功。
这是中国首次完全自主的火星探测任务,在胖五火箭的携带下,“天问一号”将在7个月的太空飞行后于2021年2月11日抵达火星周边,2月21日变轨进入停泊轨道,并于4月择机登陆。
“天问一号”的成功发射意味着:在火星探测领域,美国将迎来终极对手!
本月都有哪些国家同台竞技?7月份有发射计划的国家分别为中国7月23日发射“天问一号”(已经成功发射),美国7月30日发射“毅力号”,阿联酋7月20日发射“希望号”(已经成功发射),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也本计划本月发射,但因故障原因推迟到了2022年。
为什么这个月发射不了就得等后年了?因为地球距离火星最远距离则超过4亿公里,最近距离约为5500万公里,这时被称为火星冲日,这种时刻每隔26个月发生一次,而这一次窗口期正是今年7~8月份。
所以,考虑到风险、成本等因素,中国、美国、阿联酋等各国火星探测计划均集中在该时间段进行探测,如果错过了这次机会,那只能等到2022年了。
“好奇号”、“毅力号”和“天问一号对比”那么,与美国和阿联酋相比,咱们的“天问一号”实力如何呢?
下面一张图是中国“天问一号”、美国“毅力号”和阿联酋“希望号”的参数对比。
美国“好奇号”
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可是火星探测的大明星,目前为止,包括火星有机质的发现,火星湖泊痕迹的发现,火星上有液态水的发现几乎都是由这颗探测器完成,为人类人士火星做出了卓越贡献。
好奇号由美国国家宇航局研制,于2011年11月发射,2012年8月成功登陆火星表面,本来计划工作2年,但得益于其优良的设计,到现在仍在工作。
好奇号是美国第七个火星着陆探测器,第四台火星车,也是世界上第一辆采用核动力驱动的火星车,其使命是探寻火星上的生命元素。
注意,好奇号使用的动力为核动力,专业名称是“放射性同位素热电发生器”,如下图所示,它并不是微型化的核反应堆。
使用核动力有什么优势呢?
相比于广泛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核电池具有使用时间长、功率大以及不受阳光强弱影响等优势。
在这些优势中,最有用的不是使用时间长,而是可以不受光照影响,因为大多数太空探测器使用的太阳能电池一旦火星到了太阳的背面,那么火星车就不能再工作了,科学探测就得因为断电而停止,这方面可以参考一下咱们的玉兔号工作状态。
所以,核动力确实是“好奇号”的显著特点。
美国“毅力号”
说完了好奇号,就必须得再提一提“毅力号”了,因为“好奇号”的设计寿命本来只有2年,也就是在2014年就该退役了,虽然它到现在仍在工作,但它所携带的科研设备不足以完成更深层次的目标。
下图是“毅力号”:
正所谓“一代人完成一代人的使命”,“毅力号”就是用来接替好奇号的担子,继续完成对火星的探索。
火星车基于“好奇号”设计,长3米,功率110瓦特,重1025公斤,这是美国第五次派遣火星漫游车,它将接替已经工作了 8 年的“好奇号”前辈,肩负未来 5-10 年的火星探测任务。
它装备了很多 “好奇号” 上已有设备的升级版,比如识别岩石成分的化学分析仪和全景摄像系统。最关键的是,它将专注于识别和收集岩石样本。它还配有 2.1 米长的机械臂和 43 根试管,可以在岩石上钻出一小段圆柱体样本,并将其存入试管中密封保存,然后在 2031 年将岩石样本带回地球。
如果进展顺利,这些岩石有望成为人类从火星获得的第一批样本,科学家可以用它们分析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
中国“天问一号”
最后再来看看咱们中国的“天问一号”,从现有资料来看,“天问一号”的探测器则重达 200 公斤,将搭载 6 台设备,或包括遥感相机、探地雷达、多光谱照相机、激光击穿光谱仪,以及探测气候和磁环境的仪器。
下图是“天问一号”:
这些设备将帮助远在地球的科学家探索火星环境,比如收集沙丘、冰川和火山的图像,研究岩石和土壤成分,收集大气数据并研究磁场和重力场。
显然,中国的探测器重量与毅力号相比确实轻得多,这也意味着携带了更少的科研设备。
此外,天问一号仍然采用太阳能电池板供电,所以使用寿命、供电功率也会大打折扣。
而且,使用了太阳板也就意味着,火星车只能在有阳光照射时才能工作,当背对阳光时只能原地休息。
结论综上所述,美国的“好奇号”探测器为人类探秘火星做出了卓越贡献,“毅力号”作为它的接班人,更是有着土壤采样取回等更深层次的任务。而我们的“天问一号”虽然有志成为继美国之后唯二进行火星着陆探测的国家(能否成功得看2021年2月份能否成功着陆),但在火星车科研探测能力上确实存在一定差距。
无论是月球探测、国际空间站建设还是近日火星探测热潮,中国在这些领域都是后起之秀。毕竟航空、航天是一门极度复杂、极度烧钱的高科技领域,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而咱们中国航天才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就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实属不易。
我是科学驿站,一名热爱科学、热爱分享的博士答主,如果我的文章有帮助到你,欢迎点赞和关注哦~
2、美国好奇号火星探测器有多大?
重量:发射质量3893kg,包括899kg的火星车;2401kg的进入、下降和着陆(EDL)系统(包括降落伞和下降阶段的使用的燃料);以及539kg的巡航级(包括燃料)大小:长度3.0m(不包括机械臂);宽度2.8m;最高处高度:2.1m;臂长:2.1m,车轮直径0.5米
3、美国的“好奇号”探测车于什么成功登上火星?
好奇号火星探测器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制的一台探测火星任务的火星车,于2011年11月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飞往火星的轨道。这次发射使用的运载火箭的型号是Atlas-V541火箭(AV-028)型。该型火箭是美国用于航天发射的大型火箭,发射重量540吨,可把17443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入低地轨道,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能力为8290公斤。好奇号火星探测器的质量为3893公斤,所以用该型火箭发射完全没有问题。经过大半年的飞行,好奇号火星探测器于2012年8月6日成功登陆火星表面。
4、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降落过程中为什么使用太空起重机?
首先感谢邀请。好奇号探测器作为火星新一代探测器,它的任务就是为火星载人登陆寻找登陆地点外,还有就是对火星生命体的详细探索。如你所说,好奇号探测器为何会在降落火星的过程中使用起重机呢?
首先我们知道,好奇号探测器以每秒最低11公里的速度朝着火星而去,在经过火星大气层后,会与其产生摩擦,这种阻力会为探测器成功的减速。但是有一点,火星的大气层非常的稀薄,因此它产生的阻力是无法完全减速的,这样探测器就会直接在火星上坠毁。虽然火星的引力比较小,但是你可千万别小看这速度。
而且好奇号探测器是由美国宇航局的好奇号探测器团队所操作的。它们在执行任务前,已经模拟了几千万次的实验,比如当好奇号探测器到达火星没有完全减速后的预案,以及当好奇号探测器降落的地点错误等预案,包括遭遇火星沙尘暴及恶劣天体的预案。这些必须都留后手,因为一旦发生,如果没有应急措施的话,那么将会损失十几亿美元的资金,NASA可不敢拿完纳税人的钱来冒这个风险。
因此太空起重机的作用首先就是减速作用。当探测器的速度太快时,太空起重机可以打开反推力引擎对探测器进行减速,并且当探测器没有到达指定探索任务区域时,起重机上携带的能源是可以将好奇号探测器载到任务地点的。
因此这就是太空起重机的作用。坠毁一个起重机或许花不了多少钱,试想一下,损失了一个起重机但是却保护了十几亿美元的资产。NASA肯定愿意这样做,而同样的纳税人也不会有反对的意见。
我是宇宙V空间,一个科普天文爱好者!本文由宇宙V空间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如果你对这篇文章有疑问,请在下方评论和留言!5、美国的好奇号火星车从发射到着陆火星用了多长时间?
美国的好奇号火星车于2011年11月26日上午7:02发射,2012年8月5日下午10:32 着陆火星,共用时253天。
6、美国上火星的好奇号有什么新技术?
核燃料钚为动力美国宇航局的“好奇”号火星车于2011年11月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用于探索火星是否存在适宜生命存在的环境。它与2004年登陆火星的“机遇”号和“勇气”号火星车相比,体型更大,以核燃料钚为动力的“好奇”号携带的探测设备更多、更先进,在火星表面的连续行驶能力也更强。
“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池”提供电能由于“好奇”号火星车将使用数台高能耗的仪器,往往会有多台仪器同时开机运行,“好奇”号火星车使用的是“放射性同位素热电池”提供电能。其原理是,通过热电偶装置把放射性同位素钚-238衰变产生热能转换为直流电来提供火星车的行驶和各项仪器设备使用。火星车上的所有设备都设计成最简约的版本,尽可能地轻便。
多任务放射性同位素热电转换器当然,光有电能还不够。波音公司与爱达荷国家实验室共同研发了一种叫多任务放射性同位素热电转换器(Multi-Mission Radioisotop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简称MMRTG)的装置,可将这块核燃料2kW的热能转换成125瓦的电能,剩余的热能可用于加热车载设备。其一天的总发电量可达2.5kWh,相比起来,老一代的火星车采用的太阳能电池板一天只能产生0.58kWh的电能。
六轮全时驱动 360°全方位转向 真正的越野车!好奇号的六个大轮子是最能体现它是一辆“车”的特征了。六个轮子均采用阳极电镀铝制成,直径为20英寸(50厘米)。轮子一部分有较大的开孔,以保证尘土的排出。同时每个轮子都具有驱动力,可谓是六轮全时驱动!而前后两组轮子都可以进行360°全方位旋转,转向能力更是无与伦比。
“遥臂-转向架(rocker-bogie)”式的悬架系统好奇号采用的是一种称之为“遥臂-转向架(rocker-bogie)”式的悬架系统,没听说过吧?这种专门为六个轮子设计的悬挂系统能很好的保证六轮都能实时附着地面。同时还有65厘米的最小离地间隙,就越野性来说可比一般SUV屌多了。超强的越野性能保证能在火星凹凸不平的地面行驶无阻。好奇号所搭载的各项科学仪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达到了外星球地表探测器之最,无愧于MSL火星科学实验室的称号——好奇号就是一个可移动的实验室。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些科学设备:
差不多就是这样了 希望你可以满意 别忘了点一下关注“环球科学大观”哦
7、美国的“好奇号”探测车于什么成功登上火星?
好奇号火星探测器是美国国家宇航局研制的一台探测火星任务的火星车,于2011年11月发射,2012年8月成功登陆火星表面。它是美国第七个火星着陆探测器,第四台火星车,也是世界上第一辆采用核动力驱动的火星车,其使命是探寻火星上的生命元素。项目总投资25亿美元,是截至2012年最昂贵的火星探测项目。2014年8月6日,是美国宇航局官方研发的最先进的好奇号火星车着陆火星两周年的纪念日。在它第一年的工作中,好奇号火星车达成了它预定的科学目标,即判定火星过去是否曾经存在适宜微生物生存的环境条件。在一个名为黄刀湾(Yellowknife Bay)的地点,好奇号发现了一些含有粘土矿物的沉积岩层,这表明在数十亿年前这里曾经是一片充满淡水的湖泊。这里曾经拥有生命发展所需的所有必要条件以及微生物所需的能量来源。
8、哪些国家发射过火星探测器?
世界上第一个向火星发射探测器的是前苏联。1960年10月10日,前苏联向火星发射了一枚探测器。紧接着就在四天以后即1960年10月14日,向火星发射了第二枚探测器。然而这两枚火星探测的先行者却连地球轨道都没能到达,这两枚探测器后来分别被称为“火星1A号”和“火星1B号”。
1962年美国开始实施“水手计划”,在1964年先后向火星发射了两枚探测器水手3号和水手4号。 水手3号于1964年11月5日发射升空,是美国发射的第一枚火星探测器,因偏离轨道发射失败。水手4号于1964年11月28日发射升空,于1965年7月14日在火星表面9800千米上空掠过火星,向地球发回了21张照片。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枚成功到达火星并发回数据的探测器。
1996年11月7日,美国的火星全球勘测者探测器发射升空,于1997年9月11日进入绕火星运行轨道。这枚探测器持续运作了10年,最后在2006年11月5日失去讯号联络,成为迄今服役最长的火星探测器。它发回的信息量比之前升空的所有火星探测器的总和还要大,是最成功的火星探测任务之一。
1998年7月3日,日本发射希望号火星探测器,但因偏离轨道而失败。
2003年6月2日,欧洲发射“火星快车号”探测器,于2003年12月25日成功进入环绕火星轨道。搭载的“猎兔犬2号”着陆器在着陆过程中失去联络。
2013年11月5日,印度在该国东海岸的斯里赫里戈达岛(Shriharikota)航天发射场,发射印度首颗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火星探测器”号。2014年9月24日,印度“曼加里安”号成功进入火星轨道。
火星探测项目是我国继载人航天工程、嫦娥工程之后又一个重大空间探索项目,也是我国首次开展的地外行星空间环境探测活动。2013年9月23到27日北京举行的第64届国际宇航大会上,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许达哲在中国专场“中国航天发展与展望”的全体会议中做了中国航天的精彩报告,为我们带来我国深空探测的最新消息。报告中提到我国将2030年前将进行火星探测、深空太阳观测、小行星伴飞和着陆、金星探测、木星探测和火星取样返回等多个深空探测项目。
9、美国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发现了什么不明物体?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专家表示,这几个外星物体其实只是好奇号照相机上的几个无效的像素,因无法成像,只能显示白点。一名图像和视频工程师也同意NASA专家的观点,并解释说所有的CCD相机都有坏像素问题,因为在火星这样一个荒芜的背景下,这几个白点就相对比较显眼,而在地球的环境中,这样的白点就比较难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