竦峙怎么读(竦峙怎么读?)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竦峙怎么读?
竦峙拼音:[sǒng zhì]耸立;挺立。竦峙在现代文不常用,典故出处:三国魏曹操《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白话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观沧海》的名句,重点写茫茫沧海洪波涌起气吞日月的景象,借景咏怀。重点 的两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旭日被海浪抛出地面,明月被海涛抛向天空,耿耿繁星映入海面,日月星辰好像都在大海的胸中运行,大海简直可以包容一切!这广阔壮丽的境界,反映出作者当时踌躇满志的情怀。《观沧海》表达了作者立志兼并四海,结束汉末军阀割据局面的雄心壮志和伟大气魄!
2、竦峙拼音怎么读?
竦峙 这个词拼音:[sǒng zhì][释义] 耸立;挺立。
3、竦峙,这两个字念什么?
步出夏门行 之一
观沧海
东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编辑本段]
注释译文
解说
《观沧海》是后人加的,原是《步出夏门行》第一章。《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当作于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
译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眺望苍茫的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波汹涌澎湃,山岛高高的挺立在水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山岛上有丛生的树木,各种各样的奇花异草生长得很茂盛。(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吹起萧瑟的秋风,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太阳和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银河、太阳和月亮灿烂,好像出自大海里。(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
庆幸得很,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省昌黎县的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 澹(dàn 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 峙(sǒng zhì):高高地挺立。竦通“耸”,高。峙:挺立。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
星汉:银河。
幸:庆幸。
至:极。
幸甚至哉:真是幸运极了啊。用这首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心愿志向。
咏:歌吟
咏志:即表达心志。
志:理想
最后两句与本诗正文没有直接关系,是乐府诗结尾的一种方式。
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4、竦峙的拼音是什么?
竦峙 sǒngzhì耸立;挺立。 汉张衡《西京赋》:“通天訬以竦峙,径百常而茎擢。” 三国魏曹操《观沧海》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清陈康祺《燕下乡脞录》卷十五:“﹝严荪友﹞尤精画凤,翔舞竦峙,五色射目,观者叹美。”
5、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描绘了沧海上水波荡漾,一个接着一个的巨浪拍向岸边的岸礁,激起的水花在空中飞舞。树木高大挺拔,暗绿色的叶子遮蔽了苍穹,山岛在沧海四周环绕的情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意思是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出自两汉曹操的《观沧海》。原文: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扩展资料: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赏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背景故事:
当年曹操在往东边进军的时候来到了一个叫碣石山的地方,看见这碣石山当然就是选择登上去看看到底是什么情况了,上到山顶之后竟然被那苍茫的大海给折服到了,真的是美啊。
海水是如此的灵动,海面是如此的宽阔浩荡,还有海岸附近的海岛都挺立在海边,这样的景色真的是心旷神怡啊,还有附近的树木和百草都枝繁叶茂的,但是风这么一吹,曹操感受到了秋天的意思,树叶之间的摩擦声和大海中的巨浪声音把曹操的思绪拉到了现实中。
他的远大志向就是如此吧。不知不觉到了晚上,银河和天上的星光又另外一番景象,这太阳和月亮感觉就是从海里面出来的,天上的夜景也是从海里面出来的,所以看到这曹操非常的高兴啊,于是借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当前景色的喜欢,同时也说明了曹操心中的志向是远大的,就如这海洋一样啊。
参考资料来源:
6、洪波涌起怎么读?
竦峙的读音:[sǒngzhì]竦:伸长脖子,提起脚跟站着(如:竦立)。恭敬,肃敬(如:“竦然异之”)。同“悚”。峙:直立,耸立(如:峙立)。对峙(相对而立)。两峰相峙。出自:东汉曹操《观沧海》原诗:观沧海两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释义: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海:渤海。澹澹(dàn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扩展资料主题思想:这首诗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以景托志,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作者成就:曹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务以俭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节自励,虽贵宠之臣,舆服不敢过度”。社会风气有所好转。曹操的思想受儒家影响,其根基属于儒家思想范畴,尚仁义礼让,并试图以仁义、道德、礼让教民和行政,即“治定礼为首”。另一方面,曹操重法尚术,严刑峻法,史载甚明,这构成曹操思想的另一重要侧面。他主张“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强调师出有名,符合道义。在战略战术上灵活多变,因事设奇、任势制胜,兵不厌诈。
7、山岛竦峙。竦峙的意思?
澹澹,水波动荡状。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辽阔壮美.大海显得神奇壮观,气势磅礴,苍凉悲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