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帅区别是什么,什么样的人是将帅

经常有人问帅克:你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粟裕研究的?除了粟裕研究,你还喜欢哪些将帅研究?前几天,帅克在自己的粉丝群答疑互动活动中,就这一问题做了简要答复。主要是结合自己对将帅研究三个阶段的认知变化,从对陈毅、到彭德怀、再到粟裕研究爱好的变化历程,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人的认知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我们在将帅研究中必须秉持辩证唯物的观点,必须秉持公正客观的观点,只有这样的研究才能经得起历史和实践的检验。

第一阶段,上中学时期,对陈毅研究特别喜欢,主要是受“能文能武是陈毅”这句话的影响。

男人骨子里大多都有一种对将帅英雄人物膜拜的天性与血性。这种膜拜从男孩懂事时起便自然随之而来。我对将帅人物感兴趣应该是从上中学开始。特别是上高中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正值改革开放伊始,正值拨乱反正。一些老的革命歌曲又开始传唱,一些新题材、新影视剧扑面而来。

老的革命歌曲当中听到了这样一句:“能文能武是陈毅”。这种激昂的旋律时至今日仍不时在耳边回荡。当时的新电影当中看过一部《黄桥决战》,陈毅在谈笑间使韩德勤大军灰飞烟灭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加之在初中时便学过陈毅的梅岭三章,“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豪迈革命英雄主义,读来每每让人心潮澎湃、荡气回肠。于是,陈毅能文能武的高大形象愈发深刻地印在了我的脑海。

从陈毅到彭德怀再到粟裕:我对将帅研究三个阶段认知变化几点随想

小时候,听过不少评书。这些评书除了一些必不可少的大英雄人物外,同时肯定还要刻画一些头脑简单式的“楞头青”:隋唐演义中的程咬金,杨家将中的孟良、焦赞,说岳全传中的牛皋,等等,都是这类人物。于我而言,我还是更偏爱那种文武全才的将领,或者说是儒将。而能文能武的陈毅又是离我们那样近,这种膜拜自是油然而生,简直难以言状。

第二阶段,上大学时期,对彭德怀研究特别喜欢,主要是受“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这句话的影响。

上中学时,我们学校没有图书馆。上大学时便不一样了,有专门的图书馆,特别是我上的军校,有不少革命战争史和将帅人物故事的书籍。于是,爱好军史的我读到了《彭德怀自述》,读到了《保卫延安》,等等。特别是看到了主席评价彭德怀的那句著名的诗:“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说来有意思的是,那时候的史观和人物研究兴趣点确实简单纯粹了一些。就是主席这句诗的评价,激发了我对彭德怀研究的浓厚兴趣。后来又通过阅看一些书籍,得知彭大将军是我军的重要创建人,平江起义的主要发起者,井冈山时期便赫赫有名的战将,直至他率红三军团血战长征,直至他率八路军百团大战勇杀日寇,直至他率西北野战军击胡打马,直至他率志愿军挥师抗美援朝。

越看彭德怀的事迹,越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他的共产党人的纯粹与刚直不阿,越看彭德怀所打的仗,越觉得他是一个了不起的世界级的名将。

从陈毅到彭德怀再到粟裕:我对将帅研究三个阶段认知变化几点随想

第三阶段,工作时期,对粟裕研究特别喜欢,主要是受“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光辉战绩,在战役指挥上,粟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句话的影响。

我军校毕业后分配在了陆军第24集团军。曾先后当过侦察、作训参谋。穿过军装的人都知道,你在哪个部队,首先得知道这个部队的渊源、传承、作风等等。于是,我便得知,24军是一支光荣的部队,是粟裕麾下的一支劲旅,虎将王必成是我们军的第一任老军长。

上世纪九十年代,粟裕长子粟戎生到我们军当军长。新军长到来,人们自然少不了品评。于是,我得知了粟戎生是将门虎子,进而延伸得知粟裕大将是一位非常能打仗的名将。通过看24军军史和老同志的回忆,得知这些人都对粟裕竖大拇指。于是,我又开始补看研究粟裕的一些文章和材料。

后来发现,我小时候看过的《南征北战》《红日》等老电影,也包括《黄桥决战》等改革开放后推出的诸多的影视剧,才知这些战争故事都是与粟裕的名字连在一起的。特别是当我把《黄桥决战》中塑造的谷盈将军与真实的粟裕将军彻底对接时,我对粟裕的研究爱好也渐渐浓郁起来。当然,这种浓郁的爱好与研究,还谈不上专业只能算认知的后补与恶补。

后来看到,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给粟裕平反文章中有这样的一句话:“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的光辉战绩,在战役指挥上,粟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原来华东战略区打的一系列大仗、硬仗、恶仗,战役主将、起战役决定性作用的是粟裕。这可不是一般的认定与论断,而是以两个军委副主席的名义发的平反文章,是军委这个官方层面上最终认定的。

再后来,由于有幸参加《粟裕传》的撰写,开始阅看大量有关粟裕的原始电报档案,走访了一些当年的老首长、老同志,对粟裕研究开始全维、立体起来。这时候的粟裕研究具有了一定专业研究的味道。因为这种研究需要以史实史料为依据,以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研究为方法,以严谨的逻辑分析为辅助。而通过这种系统全维的研究,觉得粟裕的战略家和军事家的形象愈加饱满,粟裕的独具特色的大兵团作战指挥艺术愈发存乎一心,粟裕的高尚人格魅力愈发伟大光辉。

于是,我不仅醉心于粟裕研究,甚至通过撰写《粟裕传》得以阅看大量珍贵电报档案资料之便利,开始着力在粟裕研究空白的领域上下功夫用力气,希冀以此将粟裕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前几个月,我推出的专栏《粟裕十大“斗胆直陈”独家揭秘》便是在这方面一个有益的尝试。

从陈毅到彭德怀再到粟裕:我对将帅研究三个阶段认知变化几点随想

通过我对将帅认知研究的三个阶段的发展变化,可以感悟到这样几点:

一是多少受你人生阅历经历的影响。如果我不在24军司令部工作,不接触24军战史,不接触粟戎生军长,不参加《粟裕传》的撰写,不可能使我醉心于粟裕研究。如果我不当侦察、作训参谋,也不可能从战役筹划、指挥控制、排兵布阵、协同保障等层面深入具体开展粟裕研究。因为真正军人的研究与老百姓的研究还是有所区别的,至少从军语使用上便一眼能区分开。

二是多少受所处时代环境的影响。粟裕是于1984年逝世,1994年正式平反的。在此之前,粟裕的研究显然是受相当大的影响的。举一个例子,现在重拍《黄桥决战》,相信编导们无论如何都会用粟裕的真名,而不会颇费心思地起了个谷盈的名字。特别是随着当年的大量电报档案材料公布于世,这给将帅公正客观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我是在粟裕平反后才第一次看到他曾“斗胆直陈”三个纵队不过江的事迹材料的。如今我至少能挖掘出他十个这样富有战略性的“斗胆直陈”。

三是多少受你自己爱好和持何史观的影响。人的爱好是多样多元的,因人而异。对将帅的研究,同样也是如此。我们有的喜欢粟裕研究,有的喜欢彭德怀研究,有的喜欢刘伯承的研究。甚至还有的喜欢国民党的一些高级将领的研究。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这话虽有些唯心,但也不无一定的道理。否则,你根本理解不了张灵甫竟然还有那么多的粉丝。但我想多说一句的是,无论你是何爱好与持何史观,你都必须始终坚持客观公正,都不能与党的历史决议相悖,都不能与主旋律背道,都不能与时代反向。

最后还得补充一句,帅克写自己对将帅研究的认知历程,没有半点贬低陈毅、彭德怀的意思,它只是我认知研究将帅历程的一个客观写照。实际上,写陈毅、彭德怀两位老帅的文章,我除了写粟裕的,就是写他俩的最多。对此,还请粉丝和条友们给予理解、不必过度解读为盼。

本文地址:https://qasks.com/archives/20512

以上内容源自互联网,由百科助手整理汇总,其目的在于收集传播生活技巧,行业技能,本网站不对其真实性、可靠性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特此声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