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划算(你认为同样的钱,是吃划算,还是住划算?)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你认为同样的钱,是吃划算,还是住划算?
就题论事,“同样的钱”如果非要在吃和住两者之间二选一的话,我认为吃划算。吃,从最基本的需求角度说,可以维持人的生命,从追求高点的享受角度来说,吃得好既享受了美味,又获得了丰富的营养,人自然就有一个好身体,寿命可能也活得长一些;住,虽然让你有一个寄存的地方,能让你一年四季风吹不着、雨淋不着,冬天能避寒、夏天能避暑,让外人找你有一个定点。但住得再好,肚子饿能撑多久?
我认为“同样的钱”却非要在吃住之间二选一不是好的选择。吃和住是人生存、生活和发展最基本的两个重要条件,同等重要。只顾吃,居无定所,就成了流浪人,更谈不上成家立业;只顾住,生活上吃了上餐愁下顿,经常揭不开锅盖,即使盖的是别墅,估计也是给别人盖的。
所以,“同样的钱”应该同时兼顾两个方面,房可以盖(买)小点、装修档次低点、设施简陋点,留出部分钱来维持生活。有了稳定的住房,还不愁一日三餐,这样就可以从长计议、去成家立业。
2、买二手车划算吗?
应该说买二手车有的划算有的不划算,
我举两个例子:
一:一台当年落地40万的车,开了7年多还要卖20万,这时可能就会出现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一台车假设能开15年(今天应该很少人还开着2003年以前的车上路了),开了7.5年后卖半价。我们几乎可以肯定所有的车前7.5年车况是比较好的,后面的时间可能就没那么好了,甚至会出现大修,这时候半价买划算吗?
第二个问题是,7年前买的车设计、配置等都不如今天新款了,哪怕新款没降价同样还是40万落地,外形内饰也好,品质也好,人性化设计也好,油耗也好,都不如现款了,那么用当年的价格算折旧,还合适吗?
二:一台车落地40万,开了一年多就卖了,虽然此车质量不错,但因为是小众车所以保值率很差,落地40万,开一年多后就只能卖30万。这时同款车可能连外形配置都没变过,仅仅是使用了一年多,那是不是很划算?
其实许多想卖车的人期望都比较高,觉得我这车我自己知道没什么损伤,不应该这么不保值,事实上,一台40万的车如果开了一年的车只比新车便宜3~4万,几乎是没有人考虑的。一手车你知道它从开出4S店开始到今天都经历了什么,二手车就不知道哪里换过还是怎么过,人们都喜欢一手,愿意为全新多付出点成本。
3、将来可能生病,现在是存钱划算还是买保险划算?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客观规律,无人可以幸免。致于说现在是存钱划算,还是买保险划算?这要自己根据自身经济状况来决定。你如果径济条件可以,我建议你双管齐下:既买保险,还可以存钱。
存钱可以防止以后老了,需要花钱的时候所用,钱存银行还可生息;而保险的意义就更大了,都能解决后顾之忧。也就是说自己解决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问题。当然,保险的类别类型很多,比较复杂,在购买前,建议找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咨询清楚,以免错投造成不便。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国家对医疗保险这方面极为重视,投资很大,有很多大病都纳入了医保免费范围。这是我的一点看法,供友参考。
4、家庭饮用水是桶装的划算还是净水器划算?
纯水器的水是自来水的价格,它只有购纯水器的价格。而桶装水也是较卫生的水,它是以桶为一计价的,肯定比,纯水器中流出的水价格贵,我没仔细估算,也望你自已算一算!!!
5、我是一个农民,花十万买社保划算吗,到时每月拿多少钱?
小编觉得这个问题很好算,因为这是属于全额缴费,所以就是这样计算的,计算方法:100000元除以139个月,每月可领取720元,到六十岁开始享受社保,正常情况下可以在71.5岁时全部领完,如果不幸在这个年龄前辞世了,那就……;如果过了这个年龄你还活着,可继续享受原来的社保!
关于划算与否,我们做个推理,从而得出推论。如果你认为,你的寿命能够有把握的足够长,做此选择的利是:你所领取的社保钱,会随物价涨幅有相应增加;而弊也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你所缴纳费用,只能看到一个数字,但是支配权却不再是你!
我们处在当下,应该处处看到风险,一旦如此做,无疑是具有风险性的,因为有一个确定的因素,那就是所有人对自己的寿命不可能做出预估,如果自己真的拥有十万元,倒不如做点儿理财性投资,即便是打水漂玩儿,也是自己把握,支配权永远都属于自己!
最后小编觉得,有如此的大钱(对一个农民而言),还是攥在自己手上,千千万万不能干“傻”事儿!但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想法,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
6、你认为,车位“买”划算还是“租”划算?
冷眼看地产:资深房地产分析师,不卖房子,只分享专业的购房知识。
冷眼首先抛结论:车位到底是买划算还是租划算,不能一概而论。各位购房需要衡量两个标准,第一个是收益标准,简单来说就是租和买之间收益差距,第二个是使用成本,买和租之间车位使用之间差距。下面我详细分析。
一、车位收益情况:买车位收益和租车位收益的对比。购房者在决策是否购买车位的时候,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收益情况。下面冷眼就举例一个强二线城市车位,对比一下位租金和收益情况。
某二线城市车位:销售价格20万,车位管理费100元/月,租金:500元/月(含车位管理费)
购买车位的费用:29万
购买车位的费用=车位销售价格20万+契税20万*3%+管理费100元*12月*70年
20万+0.6万+8.4万=29万,29万平摊70年每月费用345元/月。
租赁车位的费用:42万
租赁车位的费用=车位每月租金500元/月*12个月*70年=42万
租车位支出=400元×12个月×70年=33.6万元。
综合上面的计算:租赁车位费用(42万)远远高于购买车位的费用(29万),但这个对比并不准确,没有把车位收益情况计算在内。
租赁车位收益:143万
购房者虽然租赁车位需要总共支付42万元,但是这个费用并不是一次性支付的,而是分月支付的,因此对比购买车位购房者,会一次性省下20.6万的资金,如果购房者把这些资金全部投入到理财中,按照目前银行最安全的理财产品3%回报率进行计算,70年产生利息是143万
购买车位收益:42万
买车位收益来自与车位价格涨幅,但是目前大部分城市都禁止炒车位,强制要求必须业主才能购买车位,这直接导致车位的投资价值极低,但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我们假设车位涨幅按照年通胀3%进行计算,车位收益:20万*年涨幅3%*70年=42万
最后对比,租车位经济效益是明显好于买车位的。租车位最终收益能达到101万,买车位收益只能达到13万,两者相差88万。
购房者可以根据所在城市的车位租金、车位销售价格进行计算,对比一下两者的差距,从而从经济层面判断出是否购买车位。
二、车位使用情况:小区内部和周边是否有足够的车位以供租赁。购房者是否选择购买车位,并不能仅仅以经济价值决定,还有使用价值。例如小区内部没有车位租赁,业主每次都要寻找临时车位,每天停车都需要花费一个小时,时间成本的付出完全能抵消掉租赁车位所得的经济价值。下面我教大家如何判断小区周边车位的使用情况。
首先购房者要判断小区内部车位是否充足,有大量车位可供租赁,判断依据就是车位配比。
目前大部分城市都强制规定了车位配比,但很多开发商为了节省开发成本,基本上按照车位配比的最低标准进行配置,这直接导致小区内部车位虽然能满足业主停车需求,但根本没有多余的车位可供租赁。假如购房者租赁车位的话,就非常麻烦。
车位配比充足的评判标准:一二线城市车位配比1:1.2以上,三四线城市车位配比1:1以上,城市核心地段配比标准适当提高。如果购房者的小区车位配比低于这个标准,可以肯定小区内部车位肯定没有多余对外出租
其次购房者要判断小区周边车位是否充足,主要靠是否有停车场、道路停车、商业中心、办公楼等。
小区内部没有多余车位也不需要担心,完全可以通过外部停车解决。这个时候购房者需要通过对外部停车场是否充裕进行判断。首先寻找当然是自由停车场、道路停车场,这些直接通过地图搜索就可以很方便的查找到。
购房者容易忽视商业中心、办公楼其实是天然停车场。商业中心、办公楼由于政府的强制规定,车位配比非常高,而且不同于住宅,闲置车位也非常多,假如小区周边有商业中心、办公楼的话,停车就非常方便了。寻找的方式依然是通过地图搜索,然后亲自体验一下各个停车场的便利程度。
综上所述,购房者应通过对比收益情况、使用情况对车位进行综合评判,从而判断是否购买车位。我是资深房地产分析师,不为流量折腰,只发布专业、客观、中立的房地产知识,希望得到专业购房知识,避免购房陷阱的请关注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大家点个赞,以示鼓励。谢谢。部分图片来自网络采集,如有侵权请尽快联系,我将在第一时间删除。
7、活的久就划算吗,你怎么看?
活的久划算吗?
生命的长短不是一场交易。
活多久还要衡量利害得失,谁欠你的?看来是不愿吃亏,光想占便宜。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亨受惯了别人的委屈求全,习惯了别人对自己的将就。总想着不用付出的拿来主义,别人的辛苦使自己愉悦。
有句话是怎么说的:好人不长久,祸害遗天年。
好人就真的不长久吗?祸害就真的遗天年吗?
其实这句话,是希望好人活得更长久!希望祸害不要长命。不想计较罢了,让着是因为不值。
所以活多长时间,不是人生价值和意义的标准。盖棺定论,是永垂不朽?还是遗臭万年?
认为活的久了就划算,那多少人为了你划算而不划算?
人是互相的,要想让人疼让人喜欢让人爱,先要心正,给别人付出爱,别人知道你的好。
三观要正,别装邪恶。
有什么样的世界观,便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承认自私是人的天性,然而损人利己是真正的自私。
换角度看待问题,要想想别人的感受。
我行我素,以自己为中心,整个世界就剩下你一个人了。
8、现在打车是滴滴划算还是出租划算?
滴滴那么多智囊团在算计出租车算计乘客,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滴滴快车在没有优惠券的情况下,滴滴快车绝对没有出租车便宜,它只是偷梁换柱给乘客感觉上便宜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