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本是同根生(为什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本是同根生(为什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为什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2、上联:本是同根生,如何对下联?
  • 3、“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是谁写的?是什么意思?
  • 4、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5、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
  • 6、本是同根生是什么意思?
  • 正文

    1、为什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如果人们都理解和遵循儒家思想,兴许会好些。这就是教育的意义[ok][加油]

    2、上联:本是同根生,如何对下联?

    本是同根生,原亦一脉承

    3、“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是谁写的?是什么意思?

    [原创]这首诗的作者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一代枭雄曹操的小儿子曹植。这首诗还源于他们兄弟之间的一段故事,也正是这首诗使他避免了一场杀身之祸。

    当时正值他们的父亲曹操去世,按惯例由长子曹丕继承父业。由于曹植天资聪明、自幼好学,诗文棋画样样精通。他虽然对权位不感兴趣,可曹丕却把他看作是潜在的威胁,于是处心积虑想要置他于死地。他的谋杀手段也是别具一格:

    有一天,曹丕让人架起一口大锅,里面放进水和黄豆,灶下用豆秸(豆棵)生火。这时他命令曹植在灶前作诗,要求七步之内完成,否则就要被处死!

    这个苛刻无情的要求并没有难倒多才多艺的曹植,没走七步他就吟诗一首,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步成诗”的典故:“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用豆棵做柴煮豆,古时做一种豆制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豆棵在灶中燃烧,豆子在锅里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本是亲兄弟,为何这般急于残杀?)

    此诗一出口,令曹丕羞愧难当、无地自容,不得不放弃杀弟之心。

    曹植因触景生情而产生灵感,当场而賦绝诗一首,充分显示出了他的机智与才华,同时也唤醒了一个卑鄙肮脏的灵魂!

    ………………

    这里还有值得一提的一段历史往事:

    1941年,抗日战争正处于最紧要的关头,这时的国民党不但不积极抗战,却急于“攘内”,并于1月8日以莫须有的罪名,突然行动,杀害了驻江苏、安徽一带的新四军约九千余人,并扣押了军长叶挺,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我党对此表示了强烈抗议和谴责,要求国民党给于解释,并随即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

    周恩来在悲愤之际,于1月20日在《新华日报》上发表了亲笔题诗以示抗议、昭告天下:

    “千古奇冤,江南一页!”

    (事件发生在苏皖一带——故称江南)

    ”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当时还在国共合作期间——同室操戈)

    此诗也引用了“相煎何急”,当然是寓意着国民党行“兄弟相残”之实!此诗虽仅仅十六个字,却有力的揭露、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可耻行径与罪恶阴谋!

    谢谢邀请!

    4、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诗意:煮豆子正燃着豆秸,因煮熟豆子来做豆豉而使豆子渗出汁水。豆秸在锅下燃烧着,豆子正在锅里哭泣。本来我们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你为什么要这样紧紧逼迫呢?

    这首诗用同根而生的萁和豆来比喻同父共母的兄弟,用萁煎其豆来比喻同胞骨肉的哥哥残害弟弟,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反映了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残酷斗争。

    曹植(192-233)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三国魏杰出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思王。因富才学,早年曾被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后失宠。建安十六年(211)年封平原侯,建安十九年(214年)改为临淄侯。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改封 鄄城王。曹丕称帝后,他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屡遭贬爵和改换封地。曹丕死后,曹丕的儿子曹睿即位,曹植曾几次上书,希望能够得到任用,但都未能如愿,最后忧郁 而死,年四十一岁。

    典故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记载: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四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此诗最早就被记录在《世说新语》之中,后来流传的仅有四句,即:“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大概是因为在传播过程中为它是否真出于曹植之手尚难肯定。然《世说新语》的作者去曹魏之世未远,所述自然有一定的依据,而且据《世说新语》中引《魏志》中了也说曹植“出言为论,下笔成章”,曹操曾试之以《登铜雀台赋》,植援笔立成,而且斐然可观,所以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这样一首好诗也完全是可能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它作为曹植的作品来介绍给读者。

    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急就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明白而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的读者的称赏。

    5、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愿意是:豆杆和豆子本是从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为什么要相互煎熬逼迫得那么狠呢?

    此诗由曹植所作,抒发了曹植内心的悲愤,这显然是在质问曹丕:我与你本是同胞兄弟。为什么要如此苦苦相逼?“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6、本是同根生是什么意思?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

    一、原文:

    《七步诗》两汉: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二、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黄初元年(220年)曹丕上位,称帝为魏文帝。由于争封太子这段经历让曹丕无法释怀,在他称帝后,他仍对曹植耿耿于怀,就想方设法要除掉他。曹植知道哥哥存心陷害自己,可自己无法开脱,只好在极度悲愤中七步之内应声成诗。

    二、作者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魏武帝曹操之子,魏文帝曹丕之弟,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