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第一首富是谁(从历史、文化、风景、美誉度来看,你认为谁是中国江南第一城?)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从历史、文化、风景、美誉度来看,你认为谁是中国江南第一城?
扬州
不属江南似江南,不属江南胜江南,不属江南甲江南。江南第一城,我挺你!
扬州,古称广陵,邗城,江都,竹西,瓜州,芜城,骨子里有着江南的秀气神韵,又不失北方的雄犷,她北踞长江,京杭大运河贯穿其中,实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烟花三月的梦里江南是多少人忘不却的扬州情,二十四桥明月下的玉笛箫声是多少人断不了扬州魂,阅一卷千古《芜城赋》空伤心,听一曲婉转《杨柳青》心自明。
她的美誉度极高,名声斐然,名扬中外。她是国务院首批二十四座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联合国人居奖获得者,自2011年,扬州首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已连续三届荣获“全国文明城市”。2001年,江泽民主席在故乡扬州会见法国总统希拉克时,应扬州同志邀请,欣欣提词:把扬州建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多年来,扬州一直不负江总书记对于扬州的殷切希望,始至不渝贯彻着这句话,赢得了中外各界的好评,联合国人居署执行主任安娜说“扬州是我发现的最契合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
她历史悠久,几经兴衰,贯穿古今。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欲北上伐齐,进军中原与晋国争霸。公元前486年,吴灭邗,为北上伐齐的军事需求,开邗沟,筑邗城,也就是今扬州城。自公元前486年至今,扬州已有2500年的悠久历史了。邗沟是大运河最早的前身,扬州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与大运河同龄的城市。而她一生的兴衰,也迷一样的与运河系在了一起。
扬州第一兴起在西汉,那时扬州是分封诸侯王的封国,刘邦侄子吴王刘濞都于广陵,使扬州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到了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扬州沦为各国战场,广陵城名存实亡,千古伤心的《芜城赋》便是这一时期写成的,此赋将广陵山川胜势和昔日歌吹沸天、热闹繁华的景象与眼前荒草离离、河梁圯毁的破败景象进行对比,从赋中扬州城的破败可见一般。
扬州的第二次兴起在隋唐,隋炀帝杨广一生衷爱扬州,他数次下扬州游玩,在扬州大建宫殿,极大的促进了扬州的繁盛,而他开凿的大运河更是奠定扬州千年繁华。到了大唐,扬州达到了她历史上的巅峰,城市规模仅次于长安、洛阳的东南第一大都会,商业繁华程度全国第一,史称“扬一益二”,“天下之盛,扬为首”。北宋时期扬州依然沿续了唐时的繁华,但好景不长,宋元之间的多年战火让扬州陷入死寂之中,至于明朝,扬州实力虽有一定的恢复,但早已不复往日的辉煌,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史可法率扬州人民拒不降清,被清军破城,数十万扬州百姓惨遭杀害,史称“扬州十日”,骇人听闻的屠杀使扬州再次衰落下去。
扬州的第三次兴起在清朝,扬州在清廷的支持之下,凭借着长江与运河交汇点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倚仗支柱产业盐业暴利,迎来了她历史上最后一次繁荣。成为当时全国极其著名的商业城市。康熙帝、乾隆帝多次巡幸扬州,以及对扬州及扬州盐商的政策支持极大的促进了扬州经济、文化的繁荣。近代以来,由于交通位置优势的丧失,支柱产业盐业的衰败,扬州逐步走向衰落,从此一蹶不振,失去了她往日的辉煌。
她文化繁盛,名流荟粹,风流千古。这里诞生了扬剧,扬州八怪,扬州清曲、扬州学派、扬州玉雕、扬州评话、扬州剪纸、扬州漆雕、扬州雕版印刷技艺。广陵琴派与扬州剪纸、扬州雕版印刷技艺,更是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园林甲天下。这里使文人墨客流连忘返,张若虚、李白、杜牧、刘禹锡、白居易、欧阳修、苏轼、梅尧臣、秦观……都在这里留下了不朽的千古名篇。
她风景宜人,景色优美,摄人心魄。瘦西湖,个园,何园,东关街,大明寺,平山堂,观音山,古运河,高旻寺……,这里有诸多市民公园:蜀岗西峰、荷花池公园、三湾公园、廖家沟城市公园……这里美食云集:扬州炒饭,大煮干丝,文思豆腐,狮子头,三丁包子,黄桥烧饼,草炉烧饼,翡翠烧卖,邵伯龙虾,阳春面……这里是古今骚客的练笔场: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里是千古英雄的战场:春秋末年,东南大地,血雨腥风。
吴越楚争相争霸,吴灭邗,为北上伐齐的军事需求,开邗沟,筑邗城,并击溃越国,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数十载,终得一朝三千越甲吞吴,地属越;再后楚灭越,地归楚。
西汉景帝之时吴王刘濞发动以“清君侧”为名的吴楚七国之乱,后被太尉周亚夫击败,破扬城。
南宋建立起的一百多年间,扬州一直是抗金、抗元的战场。韩世忠、刘锜、岳飞等南宋名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
陆游:初报边烽近石头,旋闻胡马集瓜州。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辛弃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宋元交锋,烽火连天,南宋爱国名将李庭芝、姜才孤军死守扬州,兵败,光荣就义。今扬州建有双忠祠以祭之。
清军入关,史可法拒不降清,英勇就义。
梅花岭葬有史公衣冠,是为不朽。
张尔荩: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扬州欢迎您!2、江南第一首富是谁?
答:香港的李嘉诚。但李有亲英思想,因此大部份财产在国外。
3、是什么原因导致明初巨富沈万三被朱元璋所杀?
关于沈万三的传说是很多的,明史有好几处提到沈万三,其中有一处说沈万三帮朱元章修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又请求出资犒赏天子的军队,朱元章大怒说:“匹夫敢犒劳天子的军队,绝对的乱民,该杀。”最后马皇后进谏,说:“沈万三并没有犯法,为什么要杀他,他属于富可敌国,属不祥之人,不祥之人老天会降灾祸给他的,陛下何必杀他呢?”朱元章听了后解气,没有杀他,把他流放到云南去了,老死在云南。
但是真实的历史告诉我们:沈万三其实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元朝人,生于元朝死于元朝。乾隆年间编辑的巜吴江县志》里说:“张士诚”据吴时万三己死,二子茂,旺秘从海道运米至燕京”。编辑者的史料来源是明代人莫旦撰写的巜吴江志》,莫家和沈家是儿女亲家,莫旦说的话,巜吴江县志》的编写者自然不敢怠慢,但钦定正史已经出版发行,他们不敢推翻。所以只有在后面加了一段注释:莫旦说张士诚占领吴会时候沈万三早巳经死了,但巜明史》又说沈万三帮高皇帝(朱元章)修南京城,请求犒赏军队,被高皇帝抄家流放,谁对谁错,我们也搞不准。
后来人们说明史是清朝修订的,他们摸黑朱元章有可能说假话。
综上所述,所谓明朝巨富是朱元章所杀是假的。因为沈万三是元朝人,早就死了,朱元章并未见到沈万三,沈万三也未修南京城,所以朱元章即使想杀沈万三也杀不成。
4、沈万三是明朝首富,他的墓真的在海底下吗?
你说的很对,沈万三墓穴真的在海底。
墓在浜底水下也就是今天的周庄古镇。
沈万三死的时候,他已经没有多少钱了,他大多数财富都被朱元璋给充公了。沈万三没想到因为自己不懂谦逊和收敛,会落得这样的下场。他死后也没脸回到故乡见父老乡亲们了,于是他在临死之前嘱咐后人,把自己埋在水底下,这样一来可以保全自己剩下的财富,二来死后埋在水底,可以与世隔绝,图个清静。
虽然盗墓贼很猖獗,但是却没有人敢动沈万三的墓。因为水下墓地跟地面上的墓地毕竟还是不一样的,如果不是特别精通水性的人,恐怕还没有找到沈万三的墓地所在就被淹死了。
5、沈万三是谁,如何评价他?
沈万三,现浙江湖州人,本名富,字仲荣,万三其实是巨富的别号。
那么为何被称为沈万三呢?这是有来历的。
明朝初年沿袭元朝的制度,将百姓分为奇、畸、郎、官、秀五等,秀为最上等,“秀”中又按照财产再分等次,“富者,谓之万户”,沈富在“万户”中排在第三等,所以大家把富有的沈万三称为“万户三秀”,简称沈万三,这个名字后来竟然取代了沈富这个真名,广为人知。沈万三幼时家父做点小生意,而他则帮助父亲打理账目一类的工作。在父亲的熏陶下,耳濡目染,也就对经商有着一套自己的见解。后来,沈万三将自己积累的钱财用于经商。
依靠敏锐的商业头脑,他发现在海运漕粮中,因为官船数量和人手均不足,所以,元朝的的官员便雇佣私人船东进行运送。虽然这种运送方式并不是如何赚钱,毕竟为朝廷办事,不可能给予太多的酬劳。但是,他却发现了随之而来的商机。
因为协助朝廷进行漕运,那么通行起来就会畅通无阻,这样就可以顺便夹带私活。当时江浙一带是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丝绸之乡,瓷器也是天下知名,这些东西在北方很受欢迎。于是,借着为朝廷协办漕运的良机,沈万三挖掘了第一桶金。
随后一发不可收拾。占据着江南水网的便利,以及当时已经开始的海运,沈万三不满足从国内南北调运货品,甚至将生意做到了海外。在这个过程中,沈万三积聚了大量财富,终于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商人。
富甲一方的他,并没有将这些钱财完全拿来纵情享乐,而是经常接济百姓。元末明初,张士诚修建城墙,他捐了巨额的银子,感动的张士诚为其立碑立传。
然而,到了朱明建立起来以后。贫农出身的朱元璋最恨不事生产的商贾,自然对沈万山没有什么好感。沈万三为了避免灾祸,就主动帮助朱元璋修建南京城。修好之后,百姓都说沈万山修的比朱元璋更好,朱元璋听到后龙颜不悦。
后来沈万三对朱元璋说想要犒劳三军,这一下子惹火了朱元璋:匹夫稿天下之军乱民也,宜诛之!于是准备择日杀了沈万三。
但是马皇后和沈万三有旧,所以力劝朱元璋收回成命,最终朱元璋没收了他的巨额财富,将他发配到云南。沈万三最终也在云南病故,结束了其传奇的一生。后人感念他的恩情,盛传他已经坐化为仙。
6、明朝首富沈万三究竟是如何发家的呢?
沈万三,原名沈富,字仲荣,浙江湖州人,元末明初的商人,早年在周庄发展,凭借三江之力,广集货源,后来买卖越做越大,生意遍布海内外,最后成为拥有万万资产,田园遍布天下的明朝江南第一富豪。
曾经有人传闻说他的资产就好比一个聚宝盆,不管将什么东西放进盆里,马上就能变成珍宝。想要什么就来什么,生财之道无法形容,他的财富在当时几乎无法用数字来代替,由此可见沈万三的财气有多大,非比聚宝盆简直就是个聚宝盆。
那么沈万三是如何起家的?他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沈万三据说是生于元朝末年1328年,幼年的时候就跟随父亲来到了江苏昆山西南隅的周庄,以躬耕为生。当时周庄的土地肥沃,很适合耕作,沈家父子便在此落地生根,以开发良田为主,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一点点也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富户,后来沈万三逐渐长大成人,于是头脑聪明的不想这样平庸下去,就集攒了一些本钱,拉了一些关系,听说当初还遇到了贵人相助,得到了一个叫陆的高人指点,利用周庄的镇北白蚬江水运这个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做起了水运买卖。靠着自己的运气好胆量生意逐渐壮大起来,经营贸易范围也扩大到了海内外,就这样沈万三一个靠土地起家的人,最后成了名扬天下富甲一方的明朝第一首富。
对于沈万三的发迹当时有一些人感到不理解甚至嫉妒,风言风语也出了不少,有人说沈万三家祖坟冒青烟了,是个风水宝地。还有的人说遇到贵人相助啦鸡犬都能升天。更有甚者说沈万三生日时辰好,据说沈万三出生年月日跟明太祖朱元璋皇帝是一个日子,因此是个富贵命,虽然没有坐帝称王但却成了明朝豪富。还有一种说法说沈万三当年在挖地的时候,挖出来一个聚宝盆,想要什么就来什么。这些流言蜚语有的还可信,有的几乎就是天方夜谭。
最主要的沈万三能成为一代财神,主要还是靠他自己坚定的意志,良好的根基,和他远大的目光,加之天时地利人和。沈万三生意最辉煌的时候,得益与他开通海外贸易的契机和眼光。当时元朝帝王鼓励大家发展商业,并且施行了减轻商税的政策,沈万三也是抓住了这个时机,用现在话讲,就是赶上了好时候。另外,沈万三发家离不开一个人的帮助,这个人就是当时的苏州首富陆德源老先生,那时候陆德源年事已高,很欣赏沈万三的聪明伶俐和经商的头脑,看破红尘的陆德源就想着自己手里的巨额财产,万一哪一天自己不在了,也好有个交代。于是就决定沈万三做他的接班人,沈万三遇到了大贵人。
后来陆德源寿终,沈万三得到了陆老的一笔财产,这笔财产对他来说简直就是雪中送炭,有了这笔钱,沈万三的生意也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愈加红火。
所以诸多原因也成就了沈万三一代富豪的诞生,沈万三的富有无人能比,据说就连当时的皇帝朱元璋都对他羡慕嫉妒恨。因此后来沈万三的人生结局很凄惨。沈万三的传奇故事也被后人广为流传。
7、中国第一首富到底是谁?
首富只是表面形势,就富豪榜上的什么马云,,王建林,马化腾。。。都是股市资本的表现。股市形势好。谁价高谁的数字就大,所以第一富豪轮流坐哈,,但是按实业来讲,李嘉诚是真金白银的实业富豪。。另外有隐形富豪,,比如中国就不上市的实业。。华为老总任正非,,老干妈酱。讲实业不上市炒资本论高低的。
8、历史中有沈万三这个人吗?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沈万三在民间的知名度非常高,在坊间轶闻里,都说他和明太祖朱元璋关系匪浅。
据《明史》记载,他当年帮朱元璋修筑了三分之一的南京城,功不可没。后来他又自告奋勇要出资犒劳军队,结果冲撞了朱元璋脆弱的自尊心,认为他是故意展示财富,有谋反之心,之后在马皇后的求情下,才免了死罪,被发配云南。
《明史》中,记载了朱元璋与沈万三这样一段对话:
朱元璋问:“朕有百万军,汝能遍济之乎?”沈万三说:“每一军犒金一两。”朱元璋说:“此虽汝至意,不须汝也!”根据《明史》来看,沈万三似乎真的是在朱元璋的打击下才被流放至死的,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事实上沈万三与朱元璋却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人,早在明朝还未建立时,沈万三便病死了。一个已死的人是不可能出资修建京城,更不可能被流放的。
不过,虽然沈万三与朱元璋没有关系,但沈家是遭到朱元璋的打击而没落的却是千真万确。明朝初期,朱元璋大肆屠杀开国功臣,令沈家触了霉头。在“胡惟庸案”上,沈万三的女婿陆仲和被扣上了“胡党”的罪名满门抄斩。
这一点在朱元璋亲手编写的《大诰三编》里有着记录:这位做了18年粮长的超级大富翁,不但谎报灾荒,还出钱收买官吏。所以,帝王圣明,查明真相后便严惩不贷,将他斩草除根了。而在洪武二十六年的蓝玉谋反案里,沈家遭到了彻底的毁灭性打击。之所以斩杀蓝玉,最初的动机是朱元璋为了保护年幼的皇长孙朱允炆登基后不受到那些豪杰的威胁,所以,他一面铲除最有威胁性的功臣,一面斩断民间富豪的根,不幸的是,沈家被朱元璋列入了名单之内。
俗话说: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想杀人是不需要理由的,更何况沈家自找着就去卷入蓝玉的关系网中,为朱元璋名正言顺地铲除沈家留下了把柄。而制造这个机会的,是一个名叫王行的教馆先生,他牵线搭桥将沈家罗织进了蓝玉一党中。
王行曾在沈家做过很多年的教馆先生,后来又去蓝玉家做教馆先生。沈家为了攀附权贵,便想通过王行这个中介,让自己能搭上蓝玉这艘大船,结果反而是给了朱元璋一个借口,令沈家满门抄斩。
沈万三一手创下的巨大家业就此画上了一个句号。虽然沈万三与朱元璋之间的纠葛是伪造的传奇,但依附在这些传奇上的历史却是真实可循的。之所以沈万三帮助朱元璋修筑南京城的传说会一直流传,那是因为这与朱元璋大肆强行迁徙江浙地区的富户来“充实都城”有关。
朱元璋了修筑自己的帝国,强行对富户们采取迁徙手段,将苏州、杭州、嘉州、湖州等地四千多家富户集体迁往南京,美其名曰是为“京城繁荣”,实际上是将大批富豪连根拔离本乡,变相地掠夺他们的财富。
关注我!了解更多有趣的国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