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吴楚是哪里(吴楚是哪个省?)

吴楚是哪里(吴楚是哪个省?)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吴楚是哪个省?
  • 2、吴楚指哪个地方?
  • 3、问一个问题,吴楚是指那?
  • 4、天低吴楚,眼空无物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 5、吴楚相争,秦国为何发兵救楚?
  • 6、吴楚之战中拥有孙武、伍子胥指挥的吴军为何最终失败?
  • 7、历史上的“吴楚分界”在今天的哪些地区?
  • 8、汉景帝时参与七国之乱叛乱的诸侯王都是什么下场?
  • 正文

    1、吴楚是哪个省?

    吴国:其国境位于今苏皖两省长江以南部分,后扩张到苏皖两省全境及赣东北部分地区,国都位于吴(今江苏苏州)。楚国:又称荆、荆楚,辖地大致为现在的湖南、湖北全部、重庆、河南、安徽、江苏、江西部分地方。

    2、吴楚指哪个地方?

    1、春秋时期的吴国是长江下游一带,主要是苏州附近地区,国都孤苏,也就是苏州,后来吴王阖闾与楚国争霸,夺得安徽南部地区;随后,吴王夫差南灭越国、北击齐国,又占领了浙江北部和江苏北部。

    2、三国时期的吴国只有一个半州,即扬州全部和荆州南部,统辖6郡,核心地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是武汉以东到南京一带,国都建业,即南京。但其管理面积很大,包括今湖北大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湖南东南部、江西,以及越南北部。

    3、楚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区和江汉平原一带,后逐渐向西溯江而上扩展到今四川东端,向北溯汉水而上扩展到今河南西南的南阳盆地和丹江流域,向南扩展到今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向东沿淮水和江水扩展到今河南东南、安徽北部、江西北部和山东南部、江苏、浙江一带。所以,吴楚主要指的是两湖及闽、浙、皖、赣地区。

    3、问一个问题,吴楚是指那?

    吴楚:春秋时二国名,其地略在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一带。泛指长江中下游。

    4、天低吴楚,眼空无物的意思是什么,出处是哪里?

    解释:吴楚:泛指长江中下游。原指登上南京城,一眼望去,越远越觉得天下垂,除见苍天之外,空无所有。现也比喻一无所见

    出自元朝萨都刺《念奴娇·登石头城》词:“石头城上,望天低吴楚,眼空无物。” 指一无所见

    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5、吴楚相争,秦国为何发兵救楚?

    秦国不出手援助,下一个被打的说不定是自己了。

    中原霸主晋国

    吴国能强大起来,多亏其后的巨大之手——晋国,手把手把他扶持起来,在伍子胥和苏武带领下,有了可以和楚国一战的能力。

    晋文公继位后与楚国在城濮之战中大胜奠定了霸主的地位。之后他儿子晋襄公先后在肴之战和彭衙之战中打败秦军。

    晋襄公的孙子晋厉公连败秦、狄并在鄢陵之战再败楚国,复霸天下。晋悼公时国势鼎盛,军治万乘,独霸中原,达到晋国霸业的巅峰。

    从上面可以看出晋国与楚、秦两国有多大的渊源。一旦楚国被灭,晋国锋芒所指天下谁敢不从,到时候伐秦只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秦国援助的原因

    一、当吴国打到楚国的国都,楚昭王逃跑,申包胥在秦王殿外哭了七天七夜,感动了秦王,秦王决定下兵援助。

    二、秦国人不傻,不会不懂“唇亡齿寒”之理,但奈何吴国后面那个国家的势力太过强大了,不得不多次思考,最终决定帮助楚国。

    三、秦国与晋国有很深的仇恨,晋国与秦多次战争残杀了不计其数的秦军,秦国想要报仇必须等待时机和帮手(楚国),因此这也是秦国必须去援助的。

    结语:春秋时期的秦国还不够强大,受到了多方的限制和打压,因此秦国想要强大必须蛰伏起来,广施恩惠,连合抗强。

    (有其他见解的,欢迎留言讨论!)

    6、吴楚之战中拥有孙武、伍子胥指挥的吴军为何最终失败?

    吴楚之战可以说是春秋末期最重要的战争之一,在当时,自从楚武王奠基楚国以来,已经过了两百年,而吴国不过是一个兴起不到八十年的小国。可是在这场战役中,吴军却西破强楚,逐楚王,掘平王墓,割戮其尸,可以说是给了楚国十分称重的打击。在这场战役中,吴国之所以能够一直处于胜局,兵圣孙武和吴国大夫伍子胥这两位指挥官自然是功不可没。可当我们都以为吴国胜券在握的时候,最后的结果却是十分的出人意料——吴国战败了。这不禁令人疑惑:拥有孙武、伍子胥指挥的吴军为何最终却战败了呢?

    吴国战败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吴军犯的一个十分严重的战略失误:并未在楚军最弱的时候乘胜追击。当吴国大军浩浩荡荡攻下楚国的都城郢都被逼得楚昭王仓皇逃窜时,吴国军队认为已经胜券在握,哪怕公子期和楚昭王的哥哥集结了一部分军队准备抗击吴军,吴军也并未因此选择乘胜追击来稳固自己的战果。相反,此时的伍子胥想到了自己曾经和太子熊建逃到郑国,而太子却被郑国人所杀的这一深仇大恨,便提出了北上攻打郑国的战略举措。

    可在伍子胥攻打郑国之时,曾经他在郑国逃亡时帮助过他的渔夫的儿子来找到了他,原来,从楚国亡命吴国时,过昭关之前为躲避楚国追捕,曾经躲在沼泽中,饥寒交迫,有个渔翁认出了他并且救了他,伍子胥让渔夫不要告诉别人自己逃跑的方向,渔夫为了证明自己的不会告诉他人的决心便投河自杀了,伍子胥一直对此事十分的感激。于是,当渔夫的儿子恳请伍子胥不要攻打郑国时,伍子胥便选择了撤军。

    但就是因为攻打郑国这一出,让吴军丧失了攻打楚国的最好时机,让楚国有机会搬来了救兵——秦国。在楚国国都被攻破后,为了复国,楚国大夫申包胥逃到了秦国寻求帮助,一开始秦国并不愿意出兵相助,救国心切的申包胥于是就在秦国城墙外哭了七天七夜,不仅不吃饭,而且连水也不喝,最终感动了秦国君臣,让他们答应了出兵帮助楚国伐吴。于是,在公子期的部队和吴军部队正在厮杀的时候,秦国大军从吴军的右方突袭,打了吴军一个措手不及,慌乱中败下阵来。

    这样一来对吴军来说可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郑国没有攻打成功就算了,连楚国这块到嘴的肥肉也飞了。可有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这时的吴国,不仅前线失利,而且还后院着火。得到了增援的楚国犹如破竹之势接连在战事中大挫吴军,可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却偷偷溜回国内,趁王兄及吴国重臣都在前线处理战乱的时候,自立为吴王。在前线忙于战事的吴王阖闾听到后为之震怒,前线的节节失利已经令他很烦恼了,没想到自己的弟弟还来给自己致命一击。但好在,阖闾没有丝毫犹豫,将前线战事托付给孙武、伍子胥等人后便率领了一部分精兵回国收拾了夫概。夫概的这个小插曲让吴王阖闾不得不抽调了前线的兵力回国,虽然此事最终以夫概逃跑投奔楚昭王为终结,但这也是吴国最终战败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这场战争最后以吴军放弃郢都,退回吴国为终结。当时孙武和伍子胥一致认为吴国在这场战争中已经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了,可以不用再坚守了,便撤兵回国了。虽然这场战争吴国未能全胜,但吴国前期的战斗也令其大仇得报,并且这场战役还使吴国的威名远扬,也令吴王阖闾成为了春秋时代的霸主之一,对吴国来说,也算是不小的收获。

    7、历史上的“吴楚分界”在今天的哪些地区?

    古代楚国和吴国曾在长江沿岸交汇,几个省的许多地方都自称是吴头楚尾,那么吴楚的真正分界在哪里?据查,矗立在休宁县和婺源县交界处的浙岭之巅有一块古碑书着“吴楚分源”。浙岭中间 “吴楚分源”四个隶书大字被阴刻在一方硕大的岩石之上,给人一种古朴、庄重的美感。浙岭,乃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和楚国的分疆之处,亦是鄱阳湖长江水系和新安江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新安江四大源头之一。浙岭,古时候有一条重要的驿道,名曰吴楚古道,又名徽饶古道,因江西古有饶州。素有七省通衢之称,全部用青条石砌就,历经多少风风雨雨,一直完好地保存至今。站在岭头的望景台上极目远眺,楚国大地尽收眼底。自“吴楚分源”向吴国走,岭下便是安徽省休宁县樟前村;而自“吴楚分源”向楚国走,便到了江西省婺源县的虹关和察关村。

    8、汉景帝时参与七国之乱叛乱的诸侯王都是什么下场?

    刘邦立国,原本有很多异姓王,像燕王臧荼、楚王韩信、赵王张敖、代相国阳夏侯陈豨、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等。

    这些人或是一起打江山的老哥们,或是原本就是一方势力。

    但是,刘邦江山坐稳后,开始对这些异姓王下手剪除。鸟尽弓必须藏。但是解除了异姓王的危险,他又怕重蹈秦朝覆灭的覆辙,于是封了很多自己的儿子兄弟为王,并且和群臣杀白马起誓,约定非刘不王。

    后来吕后篡权,大封吕氏为王,吕后一死,这些刘姓王起兵灭吕,凭借的也是这次白马之盟。

    不过这次诸王灭吕,也使得各个藩镇诸侯王趁机做大,而且这时候诸王其实和皇帝也已经没有啥血缘亲情了,除了都姓刘外。

    所以汉文帝时藩王造反的事情不断,汉文帝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比方把大国拆成小国。封自己的儿子为王之类。

    不过还是主要以安抚为主,胡萝卜和大棒并使。

    到了他儿子汉景帝时,诸王藩镇势大,依旧是朝廷的主要心腹大患,于是景帝采取了了晁错的《削藩策》,逐渐掠夺诸王的封地。

    地盘没了,赋税没了,诸王的威胁也就不在了。于是诸王的一举一动,一点小的缺点都成为景帝夺地的借口。

    比方说楚王刘戊在服丧期间过夫妻生活,就被夺了一郡之地。诸王怕了,谁不犯点小错啊,如果这样汉景帝今天削俩县明天夺一郡,很快这些王也就亡了。

    于是以吴王吴王刘濞为首会和了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六王,起兵30万以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名,一路攻城略地。

    史称七国之乱。

    战乱一起,晁错建议景帝御驾亲征,不过大臣袁盎却建议景帝议和,杀了晁错让叛军师出无名。景帝采纳了袁盎的意见,派他出使吴国,然后汉景帝把晁错腰斩于东市。袁盎和晁错本就是死仇,这次只不过袁盎先下手而已。

    不过晁错的死并没有阻挡叛军,吴王刘濞自立为东帝,和汉室分庭抗礼。

    景帝一看这下除了打没别的办法了,不然东汉就要提早好几百年成立了。

    于是派周亚夫,栾布,郦寄,窦婴分兵对叛军各个击破,仅仅3个月叛乱就被平息,七王相继自杀或者被杀,除了楚国另立新君,其余六国被削去藩号。

    这次七王之乱的快速平定意义是深远的,不但为汉武帝日后推行推恩令打下了基础,更惠及到了三国时的刘备。

    因为刘备扯的大旗之一就是汉景帝玄孙,试想,如果景帝被干趴下,也就不会有他这玄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