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冬至是哪天(今年冬至是哪一天?俗语“冬至一阳生,三九补一冬”是什么意思?)

冬至是哪天(今年冬至是哪一天?俗语“冬至一阳生,三九补一冬”是什么意思?)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今年冬至是哪一天?俗语“冬至一阳生,三九补一冬”是什么意思?
  • 2、今天是冬至日,为什么会把每年12月22日定为冬至日?有何缘由?
  • 3、我国古代没有公历,农历的冬至,古人们是哪天过呢?
  • 4、什么是冬至?冬至的由来?
  • 5、冬至是哪天?
  • 6、冬至是那一天?
  • 7、冬至夜是哪一天?
  • 正文

    1、今年冬至是哪一天?俗语“冬至一阳生,三九补一冬”是什么意思?

    今年冬至是哪一天?俗语“冬至一阳生,三九补一冬”是什么意思?

    我们这里农村流传着一句话,叫“年一日,冬一日,骡骡马马歇一日”,意思是过年这一天和冬至这一天,再怎么忙,也要休息一天!因为连最辛苦的骡马也要歇一天呢,更何况人呢!可见,冬至这一天有多么重要!我们这里的冬至节才叫“过冬”,与之前的“立冬”节气是两码事,非常隆重。冬至节又叫“亚岁”,是仅仅亚于春节过年的一个传统节日。今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大寒节气刚刚过,到冬至以前还有十几天的日子,这一段时间,大家务必要注意防寒保暖,以防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到了冬至这一天,因为我们地处北半球,就是一年中白天最短,夜间最长的一天。等过了冬至以后的日子,白天时间便会逐渐地长起来。

    “冬至一阳生,三九补一冬”这句俗语在民间也非常流行,中国人最明白阴阳平衡和盛极而衰的道理了。

    “冬至一阳生”,是相对于“夏至一阴生”而言的。冬至到了一年中最冷的时候,老百姓也叫“连冬数着九”,一年中最寒冷的数九寒天就开始了。在这最冷的时候,阴气最重的时候,阳气也开始慢慢回升。“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说的也是盛极而衰,极冷中孕育着阳气的到来,这才有了四季轮回。人体内阳气也蓬勃生发,此时最容易吸收外来的营养。

    “三九补一冬”,正是因为有了“冬至一阳生”的道理,所以老百姓讲究从冬至这一天起,也就是在连冬数九的这些寒冷日子里,要十分地讲究进补。“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讲究多吃一些温补的东西,比如羊肉,木耳,龙眼肉,芝麻等,温而不散,热而不燥的东西,我们这里更讲究冬至吃饺子,连着后面的一九,二九,三九天,都非常讲究食物滋补。

    此外,人们也讲究早睡晚起,晨炼时间不能过早。以适应天地阳气潜藏,养精蓄锐的冬至数九寒天的自然时节。

    明白了这个道理,让我们一起抓住冬至进补的这个大好机会,好好地善待自己一回吧!

    2、今天是冬至日,为什么会把每年12月22日定为冬至日?有何缘由?

    首先,问题本身有一点小小的错误,冬至日是每年12月22日左右,并一定是12月22日。冬至日像清明节一样是一个“活节”,并没有固定于特定的某一日,有的年份冬至日是12月21日(如2016年)。那么为什么在12月22日前后设立一个冬至日呢?主要有以下四点缘由。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大国,为了指导农事,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根据太阳的运行情况,制定出了一种补充历法,那就是“二十四节气”。冬至日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二十二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商代,发展于周朝,到了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正是因为冬至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员,所以在以农业为主的古代中国十分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重视也通过文化传承,流传至今。

    特殊的天文现象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日中的“至”可以理解为“最”或“极”。冬至日这天,太阳到达黄经270度,处于北半球的我国白昼最短,黑夜最长,影子的长度最长,得到的阳光照射也是最少的(比南半球约少50%)。而自这一天之后,一直到夏至日之间,我国的白昼会越来越长,黑夜则会慢慢变短。

    正是由于每年12月22日前后这一天有这样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所以在天文历法先进的古代中国,古人们才把观察到出现这一现象的那天定位冬至日。

    冬至为岁首过新年

    在秦汉之前的商周时代,那时候的历法规定,每年的冬十一月为正月,而冬至日则成了人们庆祝岁首,过新年的时候。汉书里面写道:

    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夏至阴气起,君道消,故不贺。

    所以先秦时代的人们为了迎接新的一年到来,在冬至日这一天,举行庆祝活动。

    秦汉之后,冬至日虽然不在作为过年日,但却成为了宫廷和民间祭天祀祖的日子,所以对冬至日的重视并没有减少。

    各种契约的签订和履行之日

    在中国古代,古人让渡田地、房产、物什等,都是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商量约定好,并付一部分的钱财作为定金。而进行正式的交割,签订契约,补清尾款往往是在冬至日这一天。

    为什么会在冬至日这一天进行呢?第一,经过秋收之后,冬至时气,家家五谷丰登,有足够的钱粮来进行买卖;第二,此时隆冬正盛,农事较少,进行买卖交易,时间上也是充足的;第三,冬至自古就有辞旧迎新之意,此时签订契约、交割物产,有良好开端之意,图个吉利。

    正是因为冬至是契约的签订履行之日,所以这也使冬至日的地位更加稳定,以至于在以后的传承中不会消失。

    (文/若木 图/网络)

    3、我国古代没有公历,农历的冬至,古人们是哪天过呢?

    我国古代没有公历与农历,古人确定冬至的日子不清楚,1年360天,但多半是通过太阳观察射影,射影物体在地面上的投影有关。并加以计算,在冬至时,这一天正午的影子一年中所有正午的影子是最长的,所以古人们冬至的哪天过就是用这种方式来推测的。

    4、什么是冬至?冬至的由来?

    我们常说的“冬至”,主要是指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排于二十二位的一个节气,是代表子月的中气。在公历里看,一般在12月22日前后交,这时太阳黄经到达270度。天文学上冬至节规定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节气上是以立冬开始,冬至正居冬季之中。这一天太阳行至北回归线之顶点,然后折返。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北极圈内有夜。南半球则相反,日最长亱最短,南极圈内有极昼。冬至又是我国的一个传统大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有冬大过年的说法。

    从说冬至的谚语里,就可知冬至的由来与特征,作用等等了:

    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

    冬至至短,夏至至长。

    冬至数九,冷在三九。

    冬至前后,冻破石头。

    冬至夜长,夏至夜短。

    冬至前后,泻水不走。

    冬至不冷,冷到芒种。

    冬至雪白,夏至田白。

    冬至月中,无雪过冬。

    冬至鱼生,夏至狗肉。

    冬至晴,百物成。冬至过,地皮破。

    冬至雨,元宵晴;冬至晴,元宵雨。

    吃了冬至面,一日长一线。

    不到冬至不寒,不到夏至不热。

    冬至干年又干,冬至雨年又雨。

    。。。。。。

    5、冬至是哪天?

    冬至(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等,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冬至,斗指子,太阳黄经达270°,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 冬至是时年八节之一,古时民间有在“八节”拜神祭祖的习俗。冬至被视为冬季的大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所以古人称冬至为“亚岁”或“小年”。在我国南方沿海部分地区至今仍延续冬至祭祖的传统习俗。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年冬至日,有吃饺子的习俗。

    6、冬至是那一天?

    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23日。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冬至前后,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运行的速度稍快,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阳直射南半球的时间比直射北半球的时间约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表示季节变迁的其中一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

    7、冬至夜是哪一天?

    关于冬至夜,好像各个地方习惯不同,有不同的说法:说法一:冬至当天的晚上,因为冬至是有时晨的(一般在下午2点左右),那么冬至夜理所当然是冬至这一天的晚上。说法二:冬至夜是冬至的前一天晚上,就跟过圣诞节,圣诞夜是24日晚一样。而且有很多老人都说他们一直过的都是冬至前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