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范雨素正文章(一篇题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以这样的句子开头.谁是范雨素?)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一篇题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以这样的句子开头.谁是范雨素?
2、《我是范雨素》为什么打动人心?
继余秀华之后,又一位来自民间的写作者制造了“现象级”热点。连日来,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正午故事”的一篇题为《我是范雨素》的文章在网络上持续刷屏,阅读点击量轻松越过“10万+”。人们不禁要问:谁是范雨素?《我是范雨素》何以如此打动人心?
44岁的范雨素是北京的一名普通外来务工者。初中毕业的她,在《我是范雨素》这篇自传体散文中,用平静温和却有力量的文字,记录了十几年里自己和家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如镜头切换一样,向人们展现了不一样的观察角度和人生场景。范雨素不是凌空蹈虚、向壁虚构,她以脚踏实地、朴素自然的“现实主义”书写方式,展现着一种“向下扎根”的文学力量。从她的文字中,我们既感受到个人经验的独特性,也感受到当前社会生活的丰富性。《我是范雨素》为当前中国提供了一份鲜活的、别开生面的记录。
范雨素的文字虽有“我手写我口”的率真,却无“所见即所得”的肤浅,这也是《我是范雨素》从大量同类文章中脱颖而出的关键。这篇文章令人热泪盈眶的力量,不仅源于真实,也源于文学修辞:“我的命运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诸如此类的文学化表达可谓惊艳。范雨素的文字轻盈流畅,有一种难得的距离感和控制力,有一种独特的幽默感和理解力。作为一位“贪婪”的阅读者,她的语言是典型的阅读者的语言,是经过训练的文学者的语言。在网络时代,对文学品质的追求依然是一名写作者不能抛弃的。
与余秀华一样,范雨素的生活苦难也是她吸引媒体的焦点。然而我们看到,在她坚强的内心与轻灵的文笔之中,苦难得到了升华,被孕育成善良的珍珠。她说:“我碰到每一个和我一样的弱者,就向他们传递爱和尊严。”真正打动人的不是苦难本身,而是人类与苦难搏斗的过程与痕迹,是人类对于苦难的超越与领悟,以及由此产生的宽广深厚的爱。一如艾青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范雨素的走红,让我们再次感到了来自民间的蓬勃的文学力量。事实上,翻开中国文学史,《诗经》《古诗十九首》等涌动着“兴观群怨”的健康朴素的现实主义精神,汉乐府和南北朝民歌洋溢着“清新刚健”的民间气息。及至中唐的“新乐府”运动,白居易等人重提“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乐府精神,也是针对长期统治文坛的“嘲风月,弄花草”的形式主义文风。现在,李娟、余秀华、范雨素等相继走红,呼应了中国文学大众化的渴求。这些来自民间的写作者使文学接了地气,更大程度地走向大众、走向平民、走向个人生活。
比讨论“范雨素现象”的文学史意义更为重要的,是思考文学写作对于一位普通劳动者的意义。在采访中,范雨素表示并没想过靠文字改变生活,她写作只是为了想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过“有事做、有希望、能爱人”的生活。苏格拉底有言,“不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范雨素提示我们,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写作,重新去思考自己的人生,为平庸的日常赋予意义。正是这种意义,让普通的人变得独一无二,让日常生活变得如此惊心动魄而又异彩纷呈
3、像余秀华、范雨素这样的人最后都怎么样了?
如果文学能够改变一点她们的生活,这真是多么幸运的事情啊!
她们都是农妇,没上多少学,却热爱文学,喜欢读书。
余秀华还在不断的写作,也出版了她的新书散文集《无端欢喜》,因为书写让社会多一点关注,生活条件能够得到一点改善,这都是文学的功劳,听起来多么美好。
范雨素也是,一直以来不断的写作,她都把写作当成生活的一部分,不管自己从事或做什么职业,都在不停的写作。
不管她们以后变成什么样,不得而知,至少她们现在还在写作读书,热爱生活,成名带给她们的没有多大的改变。
回到村里,她们依旧是一个农妇,忙于日常琐事、家庭杂务,她们还是一个普通人。
祝福她们,能够写出更好的作品,当然好好生活更重要。
以上纯属个人陋见,如有任何的意见或想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交流!感谢!
4、如何评价《我是范雨素》?
去年,我们曾发表过范雨素的文章《农民大哥》。范雨素是湖北人,来自襄阳市襄州区打伙村,44岁,初中毕业,在北京做育儿嫂。空闲时,她用纸笔写了十万字,是两个家庭的真实故事。
她说,当育儿嫂很忙,若把这十万字手稿整理出来敲进电脑,“要猴年马月,我很忙,没时间。” 但她觉得,“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
她文笔轻盈,有种难以模仿的独特幽默感,有时也有种强烈的力量喷薄而出。她像位人类学家,写下村庄里的、家族里的、北京城郊的、高档社区生活的故事,写下对命运和尊严的想法。今天这篇文章,是她自己的故事。
5、什么是品质生活?
我理解的高品质生活,物质与精神兼具的生活。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一个人整天为生存奔波,那只是生存,还谈不上生活。所以高品质的生活最起码是在物质上要不愁吃穿。很多人很有钱,可以仍然觉得生活乏味,无聊,内心得不到满足而空虚。所以有物质,还需要精神上的,有追求梦想的条件,毅力,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身边有爱的人。那便是真正的高品质生活了。
6、美文,我理解是传播真善美、正能量和人间大爱的文章,您觉得呢?
美文美文,关键在于美。怎样才算美,我想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一、思想正确读书时,老师总讲每篇文章要有中心思想,也就是主题。文章应主题鲜明,思路正确,观点突出,传播真善美,弘扬正能量,体现人间大爱。这是文章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二、词句优美文章不一定要求词藻有多华丽,就像一个人穿衣服,不需要多艳丽,但一定要得体大方,符合个人性格特点。美文也一样,不需要语句有多美,词藻多华丽,但一定要正确处理字、词、句,使人读后产生美,读来朗朗上口,甚至爱不释手,百读不厌,读了再想读。
三、意境优美美文,每描述一个事物、叙述一个故事,都要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读者通过阅读作者的文章,仿佛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作者的介绍就像是自己真正看到,真正听到,这就是意境。意境美,读者才想看下去、读下去。
四、产生共鸣这是文章的生命和灵魂。一篇文章,读者读后仿佛自己亲身体会,作者所说的就是自己所想的,作者的真情流露就是自己的真实感受,随着文中主人公的喜怒哀乐,自己也产生同样的感受。这就是产生心里共鸣。能使人产生心里共鸣的文章必定是优美的文章。
总之,美文关键在于美,美包含思想美,观点正确,内容新颖,词句、意境优美,能使人产生共鸣。同时,美文要思想正确,弘扬正能量,传播真善美,体现人间真情和大爱。7、如何看待《我是范雨素》一文刷爆朋友圈?
若你和我一样从小读着《故事会》和《读者》长大(或许更当代的版本已是《中华诗词大会》和《朗读者》?),范雨素的走红事实上并不会令人太过惊讶。她的身份构筑起文章的最核心意义,多数人则时刻找寻着投射自我姿态的容器,而如此亲切的笔触,对于再多的人来说都不会造成任何障碍。
长久以来,人们对于“象征”的接受度都要远好于个体经验真正的复杂呈现,随之,则又会将这种由“原型”激发出的怜悯与感动反过来投注到单一的个体身上。我们爱看身残志坚者的爱情,也愿意相信其貌不扬的选手,唱功有着额外的加成,至于一位农民工兄弟的诗朗诵,则必然散发出超越音韵字句的自然之味。而与这些“市井语法”相比,范雨素有着更加“普适”,更加“脱俗”的一面,这是一则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以“文学”作杖争取话语权的当代传奇,其中涉及的城乡结构、阶层固化、教育不公、亲情大爱,更足以让她的受众大大向上拓展。最有意思的一点正在于,那个被她视之如敌,总觉得对方“高高在上”,俯视着她的“非苦力群体”,在面对这篇作品时所展现出的热情与敬意,恰恰令她自己都感到始料未及。“感动流泪”只是最“一般”的评价,“老天爷赏饭吃,其他用笔吃饭的人应当感到羞愧”才是许多“专业人士”的普遍心声。现代文明早已千疮百孔、败絮其中,被遗弃的群落中反倒葆有着诗意与美德,这样的故事我们都喜欢,不是吗?
尤其是,在“心态平和”的表象之下,无论作品还是访谈中,范雨素的“斗争姿态”其实从未缺席。除了常常提到的“高高在上”,她会这样记录她遇见的女雇主——“女雇主比男雇主小25岁。有时我半夜起来哄小婴儿,会碰到女雇主画好了精致的妆容,坐在沙发上等她的老公回来。女雇主的身材比模特曼妙,脸比那个叫范冰冰的影星漂亮。可她仍像宫斗剧里的娘娘一样,刻意地奉承男雇主,不要尊严,伏地求食。可能是她的前生已受够了苦,不作无用的奋斗。”对于民工子弟学校,她这样说道——“我心想,这倒霉催的教育部,谁定的这摧残农民工娃子的政策呢?报纸上说,教育部这样做,是为了不让下面的学校虚报人数,冒领孩子的义务教学拨款。可教育部为什么不弹劾吏治,非要折磨农民工的娃子?”关于农村(妇女)现状,她更是深有体会——“如果把这几十年的新闻连起来看,你会发现,在没有农民工进城打工之前,就是约1990年之前,中国农村妇女的自杀率世界第一。一哭二闹三上吊嘛。自从可以打工,报纸上说,农民女人不自杀了。可是又出现了一个奇葩词汇,‘无妈村’。农村女人不自杀了,都逃跑了。我在2000年看过一篇‘野鸳鸯最易一拍两散’的报道,讲的是异地联姻的农民工婚姻太脆弱了。逃跑的女人也是这样异地联姻的女人。”关于人的物化,女儿的例子也远比钻研西马的教授那些理论更能引起共鸣——“后来,大女儿在小妹妹不需要照顾后,在14岁那年,从做苦工开始,边受苦,边学会了多项手艺。她今年20岁,已成了年薪九万的白领。相比较同龄的丁建平、李京妮,因为没有亲人为他们求告老天爷,他们都变成了世界工厂的螺丝钉,流水线上的兵马俑,过着提线木偶一样的生活。”当然,虽然年薪只有一万八千元的差距,她依旧认命自己是个“靠苦力吃饭的人”,多数人,也乐意看到这样一位坐拥“道德先手”的人来替自己发发牢骚。
范雨素提到她买了郑晓琼的诗集,其中的一首《田建英》让她感动流泪——“田建英是一个从四川来的捡瓶子的中年妇女,她有好几个孩子,孩子的命运基本上都特别悲惨。有共鸣。”而她事实上在文本层面比郑晓琼做得更好,那些“嫉妒她爆红的作者”,或许确实忽视了她说故事的技巧,及概念更替的手段。比如写到“要当文学家的大哥哥”,实物兑换的冲击力远胜单纯的抒情——“大哥哥把家里的稻谷麦子换成钱,钱再换成文学刊物、经典名著。没有了粮食,我们全家都吃红薯。”而关于母亲的段落,大致遵循的是这样的逻辑——“我快抑郁症了——靠想母亲来防治——因母亲是好人——但村里拆迁好人被打——是不是看到弱者就要欺侮她呢?——我和女儿决定要做个好人”。因之她的作品会给人提供某种“特别的广度”,并将那些不能被诋毁的“绝对价值”擦洗干净后重新摆出。
正如她在事后强调,她渴望的社会是个“平等”的社会,特别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家”与“社会底层的劳动者”应当被平等对待,同样尊敬。而一旦你去追问,“艺术家”与“劳动者”究竟在何种层面上实现平等是合理的,人权的平等与艺术的平等是否遵循着不同的逻辑,这句口号也就失去了“震荡人心”的魅力。她特别搬出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和‘那个马什么的《我有一个梦想》’”来试图说明底层参与的重要性,这在审美意义上没有任何问题,但任何社会的进步不可能仅仅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甚至,在知识领域讲求“平等”,人类必将原地踏步,一事无成。此外,“普通人”也有着各式各样的武器“去对抗荒芜”,一味强调“文学的救赎”,无疑也与“平等”的宗旨略为相悖。
“我是XXX”这一句式,本身隐含了被忽视者渴求关注的意味,正如我极为尊敬的,毕生致力于为底层人民发声的英国导演肯·洛奇,新作便也定名为《我是布莱克》。只是布莱克即便在官僚机构的重重阻挠下几至无法生存,也依旧为自己的身份与工作感到骄傲,并乐于帮助友邻,为她们做好看的风铃和实用的书架。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围观范雨素,甚至有目的地去撺掇她“争取话语权”的行为,才是残忍的,严重的。范雨素的演出已暂告一段落,现在轮到彼时激动转发的我们来想想,自己能否也为世间留下点“风铃与书架”。
8、《我是范雨素》读后感800字?
闲时刷刷新闻,看完了这篇文章。咱们抛开一些阴谋论的看法,比如说什么幕后推手之类的,单纯谈谈这人、这文章。
没看过的朋友可以先去看看,然后咱们再交流一下看法感悟。
文章不长,作者分成了六段,但是里面可以说的东西、引人共鸣让人记住的东西很多很多,这里便想到哪说到哪吧。
首先印象比较深的就是作者说她小说看多了,很膨胀,想要跳脱原本的生活,十二岁那年写下“赤脚走天涯”后,离家出走,南下漂泊了三五个月,无奈返回家乡。
难以想象一个十二岁的姑娘选择做出这样的事,但是你要问我以前有没有想过这种做法,那我只能告诉你想死了,多少次只差最后那一丝勇气就真的实行了。
高中时我喜欢说文青是种病,现在看来当时说这话就证明我有病,而且病得不轻。盲目地信书是种病,而盲目地反驳书也是种病,尽信书不如无书?两者半斤八两吧,分不出高下。
少年得志的小哥哥在四十岁染上赌博,一夜倾家荡产,自此再无朋友、再无亲戚。有时候举目无亲的绝望其实不是你真的需要亲戚,而仅仅是因为落差、现实导致的心理的落差,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大致如此——现象是正常的,只是你无法接受。
但是作者的母亲仍是慈祥地安慰于小哥哥,一如作者离家出走后、离婚后只有母亲维护她一样。
“我只负责三个月的小女婴。小婴儿睡觉不踏实,经常半夜三更醒来。我跟着起来给孩子喂奶粉,哄她入睡。这时,我就想起我在皮村的两个女儿。晚上,没有妈妈陪着睡觉,她俩会做噩梦吗?会哭?想着想着,潸然泪下。”
潸然泪下在此处意思完全正确,但是有些不合意境,这个词太高雅,而这个画面太朴素。我能想象到这个完整的情境,我甚至能想到在我不记事时、母亲带着我在外地过活的场景,大致一样一样的吧。
“抛弃孩子的女人都是捧着滴血的心在活。”我的母亲也说过同样的话。太多的相似之处——我母亲和这个作者,所不同的是作者的救命稻草是她的母亲,而我妈妈是在外公的安慰和帮助下走出生活的阴影。
女孩极大的可能,会在生下孩子、看到孩子的瞬间蜕变,变成女人,而男孩极大的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去缓冲。
我们常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其实爱都是相似的,永远不可能变成伤害,只看到底是不是真的发自内心的爱——爱一个人,是真的把对方看得比自己更重要,以命换命、在所不惜。
“我在多年的打工生活里,发现自己不能相信别人了,和谁交往都是点头之交,有时甚至害怕和人打招呼。”我相信大家都能想象到,一位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的母亲,三人相依为命漂流他乡,生活对于她们,真的只有苦难。
这个母亲甚至已经把自己和两个女儿这辈子的泪都流干了。
“作为农村强者的女儿,经常受到城里人的白眼和欺侮。这时,我想:是不是人遇到比自己弱的人就欺负,能取得生理上的快感?或者是基因复制?从那时起,我有了一个念头,我碰到每一个和我一样的弱者,就向他们传递爱和尊严。”
只有真正遭受过苦难的人才知道,人生而平等,我们本该平等。而且这种人的善良最感人至深,也最朴实真切。
我其实很不喜欢写读后感,因为每个人看完书都有各自的想法,而自己的想法保留就可以,没必要去影响别人。但是这本书你看完,只有对生活的无奈、对人性善良的感动,其他的丑陋不会让你记挂。
我相、人相、众生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9、网红作家“余秀华、范雨素”,如何看待她们的走红以及她们的作品?
谢谢邀请!
随着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网络平台让人们的精神领域从未有过的丰富多元。
人们从滚滚红尘之梦想、拼搏、实践中,聚集到网络中来寻求、排解、渴望。
繁星闪烁共舞网络。
余秀华以《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用性幻想的构思及语言作诗风糜网络,刺激到人们的生命本能,生理联想,堪称胜过世界名著劳伦斯的《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之性描写。
余秀华的诗确是灵动的,也是龌龊的,这就大大的带给网民们猎奇之心,从而走红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