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是真的吗(大难不死,真的必有后福吗?还是仅仅是鼓励祝福的话呢?)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是真的吗(大难不死,真的必有后福吗?还是仅仅是鼓励祝福的话呢?)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大难不死,真的必有后福吗?还是仅仅是鼓励祝福的话呢?
  • 2、怎么理解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苦尽真的会甘来吗?
  • 3、古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能例举些真实事件吗?
  • 4、历史上有什么“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真实事件或人?
  • 5、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有道理吗?是真的吗?
  • 6、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是真的吗?
  • 7、古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是真的吗?
  • 8、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是真的吗?
  • 9、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是真的吗?
  • 10、古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是真的吗?
  • 正文

    1、大难不死,真的必有后福吗?还是仅仅是鼓励祝福的话呢?

    这大体是安慰的话:

    1 宽慰对方,你逃过一劫了。

    2 度过难关,安慰对方接下来一切都会好的。

    3 有没有后福,别人也不知道。但人们推测既然“大难不死”了,后面的小灾小难怕什么呢?后面有的就是幸福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谢邀!

    2、怎么理解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苦尽真的会甘来吗?

    这是一句安慰当事者的语言,说这个话的人多数都为亲朋好友,至于当事者以后有多大福那就看他(她)的造化了。

    3、古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能例举些真实事件吗?

    古人之说,也是人生经验之谈。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种现象,可以说在每家每户中都有存在。先说说我的小叔子,零八年年底的时候,因为胸闷来到了郑州市武警医院急诊室就医。在电梯间还意识清醒的他,刚坐上护士推的轮椅就突然心脏骤停。

    医生护士自是一番抢救。包括我儿子几个人都捺不住他狂躁的翻腾。在他心脏停跳的四个小时后,终于在药物的作用下,他的心脏又缓缓的跳动了起来。最后医生诊断他为急性大面积主血管心梗,为他上了五个支架。最后他终于转危为安,到现在是身体倍棒,吃嘛嘛香。天天烟雾缭绕,小酒不断。我说他是命大.福大.造化大。

    顺便再说一说我的同学。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南方发大水闹饥荒的时候,还是嗷嗷待哺的婴儿,就被亲生父母用个竹蓝子放在大街上,任由她自生自灭的找出路。后来被政府送到北方的城市,被她的养父母收养。从此她就成了养父母的心肝宝贝,把她养大供她上学,最后上了高等学府,有了工作有了趁心如意的家庭和孩子。现在的她十分幸福,尽享天伦之乐。我想这两个例子足矣给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做了最完美的诠释。

    4、历史上有什么“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真实事件或人?

    我说一位,一生居然两次大难不死,最后居然奇葩的做了皇帝,算不算后福?这就是汉宣帝刘询,又名刘病已。

    老天爷给了刘询一个不得了的出生,他爷爷是汉武帝的太子刘据,他父亲是太孙刘进。一切顺利的话,刘询是可以一路躺到皇位上的啊!

    可老天爷爱开玩笑,出生一个多月后巫蛊之祸暴发了。全家上上下下,自杀的自杀,被砍的被砍;就剩下这么个一个多月的婴儿,被丢进了长安的监狱里。

    一个多月大就开始蹲监狱,好不容易长到5岁时,又来横祸了。有人跟汉武帝说长安监狱里有天子之气,刘询这个暴脾气的曾爷爷毫不犹豫的下令,要把长安26所监狱里的犯人全部杀掉。

    多亏了这所监狱的监狱长不让杀,钦差没办法向汉武帝禀报,武帝这时才知道知道还有个皇曾孙在监狱,便大赦天下。

    可没两天武帝死了,但还是留了一道旨意,把刘询收入掖庭,并将他录入皇室宗谱;可这件事也是拖到刘询7岁时才彻底办好。

    命运的神奇就在于它的突然性,出生帝王家的刘询,还没来得及享受锦衣玉食就去蹲大牢了,小小年纪先后两次差点被杀,这劫难大不大?但是人家刘询挨过来了。

    大难没有死,刘询的后福来了。元平元年四月癸未日(前74年6月5日),汉昭帝无嗣驾崩。大将军霍光遣邴吉等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但刘贺“荒淫无行,失帝王礼宜,乱汉制度”,即位仅十余日时,霍光已与张安世谋划废之;最后刘贺只做了二十七天皇帝,于六月癸已日,被以霍光为首的大臣废黜。

    七月庚申日(前74年9月10日),刘病已进入未央宫,朝见皇太后, 先封为阳武侯,随即群臣奉上玺、绶,刘病已即皇帝位,谒高庙 ,是为汉宣帝。

    刘询在位期间,清除霍光势力,重视选贤任能,贤臣循吏辈出,形成“麒麟阁十一功臣”。励精图治,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重视吏治,认为治国之道应以“霸道”“王道”杂治,反对专任儒术。对外关系上,本始二年(前72年)联合乌孙国大破匈奴,导致匈奴呼韩邪单于率众来朝称臣。神爵二年(前60年),平定西羌,设置金城安置降羌,设立西域都护府监护西域各国,正式将西域纳入大汉版图。

    可以说汉宣帝刘询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演绎到了极致。

    5、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有道理吗?是真的吗?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是一句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古语,或说“俗话”,那些传颂至今的古语都是有一定道理的,都是人们在千百年来长期的生活观察中,在大量的事实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如果总结的规律不准确,人们也不会说出来,即使说出来后来的人们也不会相信并往下传承,所以,大难不死者必有后福,即使不是百分之百,也必然是绝大多数都是这样,这是客观事实,这是客观规律。

    6、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是真的吗?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只是古人用来安慰自己的一种说法,应该客观看待。指遇到巨大的灾祸而没有死掉,将来必定有福气。其实这是佛家的一句话,后多被运用于文学作品中。说的是因果,你有大难,在佛学上说就是你化了一定业力,所以以后报应就少了,就有福缘了,实际上好多生话中的俗语都是出自佛道,因为在古代我国受佛道影响很大。体现了哲学中的矛盾是相互转化的。经过大难后,你对人生就可能有新的认识,会更加珍惜现在的东西,如果你得癌症活不长了,哪天突然好了,你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经过大难的人,懒惰的人能变勤奋,幼稚的人能变成熟,这就为后福做好了准备。扩展资料:如果大难不死真的有后福,也无非出自于这些原因:一是想明白了我最爱的人是谁,平时也许被日常的琐事缠绕,会忽略自己曾经最深的感情。但当死亡扑面而来时,脑海里瞬时闪现的那个人,会让人一下明白自己生活里最重要的是什么,赵本山那个治病的小品不是说着玩的。二是摆脱了许多无谓的欲望的纠缠,这些欲望有些是名利,有些只是跟人斗气,面对死亡你会发现,这些你在日常生活中花了大力气去争的东东,其实真的毫无意义,死亡来临时你什么也带不走。

    7、古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是真的吗?

    我更觉得这是一种心态。当你经历了人生的苦难,或者是非常的接近死亡,譬如说地震,车祸等等,当你有幸从中存活下来的时候,你的整个心态和人生活会发生很大的改变,曾经的那些琐事都变得不再重要,你也会开始感恩生活,也会反思从前堕落的自己,然后重新开始生生活。这里面最重要的是你的心态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从而生活更加顺利和充实,再回头看你会发现感谢那次意外的惊喜,造就了现在的福分。我还想补充一下,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没有问题。但是即使没有大难,你也可以得到福,你要做的是,你是否可以改变现在的生活心态,可以懂得舍得,可以学着善良,如果可以,你也会所谓的后福。当然,或者是说你非要经历一场接近死亡的大难,才可以领悟到这一点儿呢。

    8、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是真的吗?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心理分析

    针对“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是真的吗?”这个问题,我来给大家做一个解答。我的解答不光是从心理学的角度,还从文化心理的角度来解读这个问题和现象。

    首先,为什么“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第一个道理就是:当我们经历了一些重大的人生挫折和苦难及困境之后,我们对待生命的态度会发生一些改变。

    一个人有没有福气——一个是福气,一个是幸福。

    今天我们说幸福,是——福气、福报、福德。

    那这个幸福和福气主要取决于什么呢?——心境和心态。

    人生当中不可能不遇到问题,遇到之后,我们自己的心境,心态是怎样的,往往决定了接下来的幸福感。

    发生一件重大的事情,往往会改变一个人的心境,心态。

    一个不太懂事的孩子,突然之间人生中发生了重大的变故。比如父亲、母亲,有一方去世了。他突然就变懂事了。由于外部的一个重大刺激事件——不良的刺激事件,使一个人的心境发生了改变。

    所以,我们的心境决定了我们的心态,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对待人生和自己的态度。

    最明显的体验就是:当发生了重大的事件,比如车祸,自己死里逃生活下来了,这个时候,我们原来不关注的那些部分,最珍贵的东西就被我们关注了。

    比如:我们从来不思考生和死的问题,而生和死又是人生当中很重要的,必须要去思考的,有哲学家说:“哲学的问题除了生和死就没有问题,只有生和死才是真正的哲学问题”。

    可见,生死才是人生中重大的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以前我们不思考,发生了重大事件(灾难)之后,我们就开始思考生命的问题,生和死的问题。我们这些思考,就把关注点从原来那种表面的生活体验和关注点,拉到了生命的本质这里。

    于是,我们的心就沉下来了,就能够体会到生活的本来面目了,就能享受到生活的这种乐趣了。这是一种福啊!

    其次,发生了重大的事件和灾难,我们却没有被夺去生命,没有遭受巨大的损失。于是,我们就会心生感激之情。

    平时我们要培育感恩之心是很难的。你告诉一个人说:

    “你要有感恩之心,这个世界有很多人帮你、对你好;人生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我们目前的生活怎么怎么样的。”

    这些感恩教育效果都不见明显。

    但是,我们经历了重大的挫折,大难之后,我们的感恩之心就出来了。

    所以总结来说就是:

    我们的心境;我们的感恩之心;我们的对生死的认识;对生命的认识。

    大难之后促使我们对生命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可以说,就是使我们——清醒了。

    平时我们都是混混噩噩地过,清醒了之后,就能使我们在接下来的人生当中,更容易地享受生命的状态和精彩。

    那么你说:这算不算福报了?算不算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啦?

    这就是在心理上的一个变化,这是对待生命的态度。

    第二,对待生命的体验。

    人生是由体验组成的。

    活了一辈子,到离开这个世界,躺在病床上。身边的儿女问自己:

    “你这一生中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呀?”

    我们可能会记着几件负性的体验:大难、苦难的东西,曾经吃过什么苦、受过什么罪、经历过什么艰难这些体验就出来了。

    然后呢?又出现了几个积极的体验:曾经享过什么福,有过什么得意的成就,当下那种感觉又出来了。

    无非就是这几件,五件左右的消极的体验,五件左右积极的体验。

    人生无非就是体验构成的。如果没有深度的体验,就是平时很多小的刺激。

    体验是什么?——外部的环境对我们自己的心身进行刺激而产生的感受。

    大难就是大的体验,就是那些重大的体验。这种体验的深度和厚度一下子达到一个最高的顶峰。我们有了这个体验垫底儿,其他的那些体验在生活当中,再有一些挫折和困难的体验,还值不值得一提呀?就不值一提了。

    所以,为什么我们说:“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呢,对待人生的时候,我们有这样的一个态度,不要过早地去走入顺境,人生太顺利了不是一件好事”。

    我们要有一些苦难的体验、艰难的体验。有了这些体验之后,就使我们的生活的味道更加的甜。

    就好像让你先喝一杯苦的不行的茶水,再给你喝一点糖水,放的糖不需要多,你都觉得是非常的甜,甚至不放糖你都觉得甜。

    如果没有前边的“苦”打底,给你弄一杯白糖水、红糖水,你喝着你也不觉得甜。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一个体验的对照,没有参照物。

    所以,大难的这种体验,实际上给我们的人生树立了一个体验的标杆,而且这个标杆往往是痛苦的,其他小事情在这大难面前根本不值一提了。

    我们要重新看待心理创伤,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

    心理创伤是大难、是挫折的体验、困难的体验。它的积极意义不可小觑。

    我们过去只关注它消极的意义,你看:

    这个人有创伤,所以他有防守,有自我保护,他不相信别人。

    但是,我们很少用积极的视角去关注有重大创伤的人。

    没有对创伤撤离的机会,又活下来了。这些人身上其实有一种对生命的深刻体验,在以后的生活当中,他不会因为一点点的小挫折体验就叽叽歪歪。

    我们没有从这个角度去看待心理创伤。

    创伤的体验,大难,让我们在生命体验的深度和厚度上面,有了一个基础。于是,对待生命,就比一般的人更加认真。认真之后,体验到生命的多彩斑斓,就比其他人多。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看,人生没有这种重大的体验有点儿可惜呢。

    第三,“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与佛家的因果。

    中国传统的佛家思想是相信恶果的。

    你今天经历的困难和痛苦实际上是你原来造的孽。如果你不把它化解掉,它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来啦。

    今天你发生的大事情、大困难、大挫折、大难,是还你原来造的孽。

    这就是佛家的价值观思想模式。

    你还的时候又没有伤及到最根本的本质,你没有死啊!大难不死嘛。你不但化解了你原来欠下来的因,你还没有付出巨大的代价,你欠的债已经还完了,以后你就可以享受平平淡淡的、平平安安的、顺风顺水的生活啦。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就是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这个也有一定的道理。

    第四,中国文化与这句话的关系。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种总结在生活中比较常见,是普通老百姓拿过来,遇到困境时的自我安慰和自我疏导。

    还有对应的一个词语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样的总结为什么会在我们的文化里边出现?

    它们指导着我们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怎样梳理自己的心理,让自已度过心理难关,从心理困境中走出来。

    这种成语普遍的多,作为老百姓的生活指导,反映了我们中国人有一种思维叫——正念思维。

    在我们的念头、思想观念里面,有一种正性的观念,——一旦我们发生了不顺利的、困难的、挫折的事情,我们就会启动正念思维训练去面对外界的互动,以及我们所产生的不如意和冲突。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华文化里面这种正念思维,恰恰也是中国人的集体文化心理的体现。

    为什么我们的文化里面有这样好的文化内涵和元素呢?

    因为中华文化历史悠久。

    在长长的历史长河里面,我们有盛世,全世界第一的时候;又有被世界列强瓜分落后挨打的时候。

    跌宕起伏的中华民族的这种文化和历史,让我们在心态上心理上有一种叫做“民族平常心”的东西。

    这个平常心,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平常心,而是整个民族,集体潜意识无意识地,一种平常心。

    当大灾大难来临的时候,我们有一种正念思维,叫“大难不死必有后福”。

    它不是一个人的思维,它是整个民族的思维;不是这一群人的思维,不是这个时代的思维,是整个的历史当中我们都是这样思考问题的。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英国哲学家、预言家汤恩比博士曾经预言说:

    “如果说来世我要再出生的话,我愿意出生在中国”。

    他说十九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二十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当时有很多人很奇怪,现在看着一个这么落后的国家,这么遭糕的中国,你怎么能够断定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一点苗头没有啊!

    汤恩比说:

    “历史学家从来不是看现在发生了什么,而是看历史中曾经发生过什么?”

    汤恩比的对话中就反映出他是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演变而看待中国发展趋势。

    大难就是我们一百多年的屈辱啊,后福会有的。“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种后福会改写我们的大难,我们的大难还是会过去。这是历史哲学家的思路。

    汤恩比说能够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遇到困难的,也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兴佛法。所以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汤恩比是从文化拯救的角度来说的。

    人类发展到二十一世纪会遇到巨大的精神文明上的冲突和困难。

    中华文化里边的和文化,以和为贵,慈悲,儒释道三家形成的积极的正念思维,民族的平常心,这些最深刻的东西就会发挥出来起到作用。

    几大文明只有中国没有断流,而现在西方的列强,他们的时间很短暂,没有历史的起起伏伏。

    这样看来,我们中国人,中华文化的集体心理当中就有“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样的一种心理的认知。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发生重大苦难的时候,我们这种心理文化优势才体现出来,平时小事小非的体现不出来。

    这就是我从四个方面阐述这个问题,叫三加一,前面三个主要是说心理层面的;或者叫二加二,前面两个讲的是心理层面的,后面两个讲的是文化层面的。

    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有不全面的地方,欢迎大家补充。

    声明:本篇文字内容归韦志中所有,严禁其他公众号转载,如有发现,责任必究!

    9、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是真的吗?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是很有道理的一句话。因为在死亡线上挣扎过,啊死里逃生的人,本身就是一大奇迹,一大福分,实属难得;还有就是死过一次的人比任何人都更加懂得珍惜生命,珍惜人生,也最容易满足,对他人,对社会没有更多的要求,而对自己却会力求更加努力,按照现在时髦的“幸福指数”看,指数会更高,也也许就是“后福”的含义吧。

    10、古人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这句话是真的吗?

    古人说的话,有时候是真的,毕竟前人经历过的事情,然后做的总结,对我们后人来说遇到同样的事情也能做个参考嘛。有些事情是真的。你不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你只能说是幸运!或者换方面来说,感谢你的先人们吧!感谢你的祖上,祖宗保佑吧!种善因得善果嘛,或许你前世是个好人啊!所以金山遇到困难啊,灾祸啊,都能逢凶化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