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只是朱颜改(《虞美人》这首词里:“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句子到底该怎么解释?)

只是朱颜改(《虞美人》这首词里:“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句子到底该怎么解释?)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虞美人》这首词里:“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句子到底该怎么解释?
  • 2、只是朱颜改,如何理解"朱颜"?
  • 3、只是朱颜改是什么意思?
  •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全诗是什么?
  • 5、“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这句诗给你什么启发?
  • 6、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什么意思?
  • 7、你怎么理解“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句话?
  • 8、“雕栏玉砌应犹在在,只是朱颜改”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 正文

    1、《虞美人》这首词里:“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句子到底该怎么解释?

    此句出自李煜的词《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词牌名,隐藏凄美的故事,据说虞姬死后地下开出美丽的花,初咏,以此为名。

    李煜以此作词,可能已有殉国的忠贞之情。

    了:结束。

    不堪:不忍。

    故国:已灭亡的南唐故都金陵。

    这是李煜的绝命词,亦是最后一次对故国的悼亡词,“家国不兴诗家兴”,虽无情,却成就了李煜诗词的巅峰。以问起句。

    “春花秋月”,原本良辰美景,却为何早早结束,只因对身陷囹圄,受尽屈辱的词人来说,是如此不合时宜,是对“往事”,无情的嘲讽而已。

    “又”,风雨交加的日子不止一次了,隐言现实残酷。

    一句“故国”,饱含深情,无尽哀叹,既是对过去无比的怀念,又是不能一味沉湎的沉痛与无奈。

    以答收束。

    结尾是名句,世人皆知。

    江水之连绵不断,永不枯竭,恰似词人心中之愁翻涌起伏,挥之不去。

    “春水”一词,值得玩味。

    点明季节,带有生机与希望,词人沦为亡国君,还有一丝生存的幻想。事实上,李煜在位时,对宋也是竭尽所给,为南唐续命。

    然春水东流,春去也,带走一切,还有什么盼头,亡国的难,受辱的愁,时时刻刻,又是彻底绝望。

    在追忆往事,自我麻痹,苟且的活与深恶痛绝,深感耻辱,站着的死中苦苦挣扎,才会有自问自答,问天问己的苦苦追寻。“朱颜”指什么?

    雕栏玉砌:雕饰精美的栏槛,玉石铺成的台阶应该还在,显然李煜在追忆故都金陵,是对过去富贵生活的念念不忘,留恋不舍。

    亡国之君,这一点,实不同情。

    “朱颜”,一指红颜,二指青春年华。

    具体而言:

    宫中的红粉佳人容颜老去,过去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

    曾经的一国之君,风华绝代,却沦为亡国奴,阶下囚,暮颜衰鬓。

    江山易主,家国疮痍,一切都已面目全非。

    这是李煜最绝望的。

    作为君主,李煜是无能的,风花雪月的文人,以命去写痛的领悟,李煜又是被同情的。

    清人陈廷焯评价:“一声恸歌,如闻猿哀,呜咽缠绵,满纸血泪。”这或许就是虞美人千古流诵的原因了。

    2、只是朱颜改,如何理解"朱颜"?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朱颜”二字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朱颜”出自李煜的词“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怕看到春山秋月,怕回想过去的美好时光。因为这首词里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就被毒死了。最后两句最为著名,写出了自己的无穷无尽的愁苦情绪,以及作为亡国之君的亡国之痛。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这是作者对金陵故国生活的回忆与想象。那些高大的亭台楼榭,华丽的宫殿应该都还在,只是宫殿里的宫女容颜已老,这里的朱颜大多数人认为是故国宫女的容颜。也有人认为是指李煜自己以衰老。但我认为根据上一句写的是建筑,古代建筑大多是木质的,然后涂上红色的漆,这里的朱颜应该是油漆的颜色,因为亡国了,朱红色的宫殿没人管了,颜色应该淡去了,也就是没有重新上漆,不红了,一定显得很衰败。大红色的宫殿也曾经是一切美好的象征。现在一切都改变了。所以“朱颜”不是指人的容颜,是指红色的宫殿,也就是指美好的过去时光。我是这样认为的,不知对不对。

    3、只是朱颜改是什么意思?

    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出自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这年的时光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楼上又吹来了春风,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扩展资料:此词与《浪淘沙·帘外雨潺潺》均作于李煜被毒死之前,为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是时李煜归宋已近三年。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即太平兴国三年,徐铉奉宋太宗之命探视李煜,李煜对徐铉叹曰:“当初我错杀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下了这首《虞美人》词。

    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全诗是什么?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全诗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此诗出自五代的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赏析: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5、“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这句诗给你什么启发?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这一句诗出自民国大师王国维的《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这是一首词是作者写异乡归来,看到多年不见的妻子红颜已老面容憔悴,心中不禁万分感伤而作,行遍天涯,看尽人情,想不到重回故地时,故人已如花飘零。

    忆当时与她花下别离,相对无言,只有离愁别绪噎胸间。“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我早已尝尽离别之苦,想不到回来时,正是百花零落的情景,相爱的人天涯离别十分痛苦,归来却发现,这离别之苦竟比不上时光流转之悲凉。整首词以最后“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最为广泛流传,是因为王国维写出 了一种“境,”一种“物哀,”一种“哲学观”。

    王国维的一生经历起伏,年轻时受到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他将中国古典哲学和诗词与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与众不同的美学思想体系。不仅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集大成者,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境界”一词,原是王国维拿来评判词作之优劣的,词以境界为上。什么是境界呢?王国维这样说: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崇尚真是王国维的一贯态度。即使是真情实感,还有表达的区别,故 能写真景物, 真感 情者 ,真挚的情、景需要鲜明的表达才能生色。一情一景,栩栩如生,仿若近在眼前;若情景如雾里看花,模糊晦涩,便失了境界。以真去观物、观世、观己,才能得真情感,才能有真境界。所幸两者并无优劣之分,有我或无我,不过是别样的艺术手法。

    王国维将来自席勒、康德、叔本华的哲学观,融入到对古典诗词的阐释之中,通融中西,自成一体。而正因为有造境,写境,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真真假假,悲欢离合,才成就了诗词的灵动、优美与风华绝代。王 国维生于斯世 ,便有他所说的这种忧生忧世之感 。

    王国维的忧生忧世之词主要表现在对离别行役、惜时感怀、历史销沉 以及对人生无常无奈 的感知上 ,其 中这几方面往往又是错综交杂在一起 的。因为 出于作者亲历的深切感受 ,所以这类词往往写得往复幽咽 ,动摇人心”

    《蝶恋花 ·阅尽天涯》便是一首非常典型的忧生之词, “阅尽天涯离别苦 ,不道归来 ,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待把相思灯下诉 ,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 。

    最是人间留不住 ,朱颜辞镜花辞树 。离别是一种痛 苦 ,归来亦是一种痛苦 ,这双重的悲剧给词人的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世间惟有一种人最痛苦 :那便是既清醒地意识到岁月的蹉跎而又无法改变这种现状的人,他们亲眼看着世间对生命的戕伐和吞噬 ,却无可奈何地依然选择离别和等待,而等待的结局却是 “朱颜辞镜花辞树”。

    这首词便是这种清醒之痛苦 的写照 。王国维常年 漂泊在外,对离别的体会是深刻的,感叹行色匆匆间年华便已老去 。他在另一首《蝶恋花》中叹道“已恨年华留不住。争知恨里年华去。 ”全是伤心语写尽凄婉之情,纯是哲理之语,恨复恨,逝复逝。

    这句“最是人间留不住”道出了他心 中的无奈与酸楚 。王 国维心 有哀痛也有 自责 “思量只有人间,年年征路 ,纵有恨、都无 啼处 ”,年年离别 ,年年行役 ,是 出于现实生活的所迫 ,也是追求理想之所需 。

    行役之苦 ,忧生之累 ,“人生无奈是离愁”,离别之痛溢于言表 ,故有“自是人生无可说 ,人 间第一耽离别。想在这萤萤孤灯下细诉相思,早知道这世间美丽的东西都不长久,都难长留,明镜空在,何处得照玉颜,恰似花儿飘落,只余空枝残干,显我孤清。

    王国维对人间与梦境都是怀疑的,在寻找慰藉 的同时王国维便很清醒地看清楚 了慰藉 的不足凭 “人世有 限之快 乐 ,其 不足 以慰藉 彼也 明。于是彼 之慰藉 ,不得不反而求诸 自己”

    王国维生在清末民初那个大变革的时代 ,他看不到 国家前途 的光明而又固执地怀抱着 光明前途 的理想 ,因此造成了内心的巨大痛苦 。“厚地天高,侧身颇觉平生左”这里有一种对 现实人生 的困惑 ,也有一种对 自己不能从现实中超脱出去的焦灼 。他期待解脱 ,遂入学术的的天地中去寻找 自己的快乐 ,即如鲁迅所说的“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以求一时的安宁。

    他 远离现实的社会与政治 ,在学术里期望能 自得其乐而忘掉现实人生的各种苦恼 ,以此在短暂的人生变换 中求得一些 自适 。但 事实上王 国维并不能也不可能真正藉此以求解脱 ,他 的内心是矛盾 的,忘情于学术其实不过亦是有所逃避罢了,王 国维心中仍是执念悲苦的。

    王国维的哲学观融入到对古典阐释:王氏的“三境界”既是古今成大业者之必经之路 ,同时 也饱 含着对家国天下 的忧 患 。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 ”是 背景 ,是现 实 ,由“兴 ”而 引出某 种 “忧 生 ”、忧世 ”的悲悯 之情 。“独 上高 楼, 望尽天 涯 路”既是“为往圣 继绝学”,又是 “为 万世 开 太 平 ”的起 点 ,这也是传统士大夫应有的胸襟 。罗振 玉曾因王 国维“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西头望大秦”的早年诗句,大叹其才 ,这也正是他“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 人憔 悴”的人格动人原因 。

    王国维 在《文学 小言 》中说道 “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 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正值帝国主义瓜分 中国之际,王国《致许同蔺》中说 :“瓜分之局已见榜样 ,如何如何 !胸 中所 预言 于足 下者 十倍 于兹 ,每一 捉笔 不知其 何以忘也”又 说 “常 为此 刻 欲 望 在 上 者 变 法 ,万万不 能,惟 有百姓 竭力做 去 ,做得 到一分 就算一分 。应该 说这 正是 王 国维“众里 寻 他 千百 度 ”的伟大理 由。具有高尚伟大之人格 ,才有独步古今之三境界,因此王国维是位伟大的哲学j孤独者 。

    6、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什么意思?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意思是:精雕细刻的栏杆、玉石砌成的台阶应该还在,只是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这句诗出自李煜的《虞美人》,全诗为 :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你怎么理解“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这句话?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末世皇帝凄凉的咏叹,春去也,凋落的花任由寒风苦雨摧残,无可奈何花落去,任谁能扶大厦倾!

    8、“雕栏玉砌应犹在在,只是朱颜改”的确切含义是什么?

      以上的这句话出自后主李煜写的《虞美人》,原诗是:

      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句话有两层意思:

      1,自己原来是君主时的宫殿还在那里,但宫殿的主人已经不是自己了 ;

      2.周围的雕栏玉砌没有变,但自己已经韶华不再,身份也变了 就是说江山易主 物是人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