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青铜器之乡是陕西的哪里(陕西宝鸡,为什么被称为“青铜器之乡”?)

青铜器之乡是陕西的哪里(陕西宝鸡,为什么被称为“青铜器之乡”?)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陕西宝鸡,为什么被称为“青铜器之乡”?
  • 2、青铜器之乡陕西哪里?
  • 3、被誉为“青铜器之乡”的陕西宝鸡跟四川城市进行比拼,排名情况如何?
  • 4、西周定都镐京(西安),为什么大量的西周青铜器在宝鸡出土?
  • 5、宝鸡是青铜器之乡,最著名的青铜器是什么?
  • 6、陕西人为什么都觉得陕西是一方宝地?
  • 7、西周都城丰镐遗址在哪里?出土了什么青铜器?
  • 8、为什么说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 9、青铜器之乡是哪里?
  • 正文

    1、陕西宝鸡,为什么被称为“青铜器之乡”?

    大家还记得央视《国家宝藏》节目中的石鼓吗?还有央视另一档文化栏目《如果国宝会说话》吗?如果记得,那大家都知道其中的石鼓还有大克鼎、何尊都是来自于陕西宝鸡吧!

    宝鸡被称为“青铜器之乡”是因为在宝鸡发现了众多有价值的先秦时期的青铜器,而且宝鸡被称为“青铜器之乡”,不仅仅是由数量决定,更是由发现的青铜器个个是国之重器,由其文物价值所决定!比如著名的晚清四大国宝:毛公鼎、大盂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就是出土于宝鸡,还有何尊、大克鼎等被珍藏于全国各大博物馆。宝鸡还拥有全国青铜器展品最多、规模最大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那是什么原因造成宝鸡会出土和发掘如此众多的,国宝级青铜器呢?当然这是由其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所决定的!因为宝鸡不仅仅是“青铜器之乡”更是炎帝故里、周礼之乡、周秦文化的发祥兴盛之地!

    宝鸡是周秦王朝的兴盛之地。其下面的陇县、凤翔曾经做过秦国故都,而岐山县更是凤鸣西岐,周王朝从之走向全国,而且周公在此创周礼。周礼和青铜器有千丝万缕得关系。周商时期青铜器是身份的重要象征,更是权利的象征,比如常说的天子九鼎、问鼎中原。周重礼仪,礼法对陪葬及祭祀都有明确的登记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

    2、青铜器之乡陕西哪里?

    青铜器之乡陕西省宝鸡市。史载宝鸡不但是华夏始祖炎帝的故里,而且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和畿辅要枢,青铜文化遗存极为丰富。

    3、被誉为“青铜器之乡”的陕西宝鸡跟四川城市进行比拼,排名情况如何?

    宝鸡是陕西省的第4大地级市,以目前的发展情况可以跟四川省的第2大地级市一一绵阳有得一拼,宝鸡略胜于绵阳,但与四川成都相比,差距甚远。

    宝鸡下辖3区9县,总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绵阳下辖3区5县1县市,总面积约2.02万平方公里。宝鸡总面积比绵阳少,常住人口也少,有378万人,可GDP比绵阳市要多,2017年宝鸡市GDP总值为2179亿元,人均GDP为57590元。而四川绵阳常住人口有481万人,GDP总量为2074亿元,人均GDP约43322元。宝鸡人均GDP比绵阳多出14000元,绵阳与宝鸡差距还是很大的。

    近几年陕西的地级市都发展很快,西安虽然比成都发展差了一点,但是榆林、咸阳、宝鸡都比四川第二大地级市绵阳市强,四川重点发展的是成都,绵阳虽然是批准建设的中国唯一的科技城和重要的国防科研和电子工业生产基地,但是各方面的发展实力都被成都吸引。宝鸡地处西安、兰州、银川、成都四省会中心位置,有陇海铁路、宝成铁路、宝中铁路在此交汇,其发展潜力比宝鸡强,2018年12月宝鸡被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列入“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绵阳想要超过宝鸡还是很困难的。

    4、西周定都镐京(西安),为什么大量的西周青铜器在宝鸡出土?

    陕西的宝鸡有青铜器之乡之美誉,是国宝“何尊”的出土地。厉王胡簋、墙盘、伯各卣、折觥等,皆出于此。扶风县庄白村西周窖藏一次性就出土了103件。所以,宝鸡有座青铜器博物院。先来看下宝鸡都有哪些青铜器:

    国宝何尊,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官网图

    何尊通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尊体为深圆筒形,圆口外侈,方唇,腹中部微鼓。通体饰四道高扉棱,透雕棱脊。口沿下以棱脊为间隔,饰蝉纹和卷曲蚕纹四组。器身上有兽面纹。

    折觥,1976年陕西扶风出土

    上有铭文:周代某王十九年命作册折给相侯贶赠望土,并赏赐给折奴隶和青铜,折因受荣宠,而为父乙作器。

    墙盘

    宝鸡青铜博物院里不止有丰富的西周青铜器,还有大量的西周玉器。曾经看过两本关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的书,一本是关于馆藏陶器的《陶语诉春秋》,一本是关于馆藏玉器的《明月照琼琚》,从书中可以看出,这座博物院馆藏是非常丰富的。

    宝鸡并不出名,不出名到我曾经把宝鸡当成是河南省的城市,汗……,那么,为什么宝鸡能出土这么多西周时的文物呢?

    西周以礼治国,等级森严,诸侯国的墓葬规格是不可能超过周天子的,然而,目前西周周天子的墓一座也还没有发现。因为西周时的墓都没有封土堆,也没有什么标记,史书上的记载也比较模糊,寻找起来难度太大了。所以,根本没有可比性。

    我们都知道,西周建立之初,武王采用的是“分封亲戚、以藩屏周”的政策,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就连商纣之子武庚也被封在了商都,所以,这些被分封的诸侯国各自统治着自己分封地,死后也葬在封地。因此,在西周都城外也能发现高等级的陪葬物丰富的青铜器。但是这些诸侯墓陪葬的青铜器是不可能超过西周周天子的。

    比如西周时,鼎是等级的重要标志,出现了列鼎制度。据记载: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则用三鼎。在宝鸡茹家庄弓鱼伯墓中就发现了五鼎四簋。

    不过,西周的政治中心可不止镐京(宗周)一个。武王灭商之后,回到镐京,深感镐京与新征服地区相距太远。武王意在夏人活动中心的伊洛河地区建立新的都邑。然而计划未来得及实施,武王就去世了。后来成王继位,决定在洛阳附近建一新邑,也就是“宅兹中国”。所以,西周时洛邑(成周)与武王所建的镐京(宗周)都是西周时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

    我是阿斗,喜欢我的回答就顺手点个赞呗吧!喜欢文物考古聊历史的,欢迎关注我!

    5、宝鸡是青铜器之乡,最著名的青铜器是什么?

    宝鸡有“青铜器之乡“之称,宝鸡青铜器博物馆内,有许许多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其中镇馆之宝就是“何尊”。其上有222个铭文,其中“宅兹中国“,是“中国”称谓的最早文字记载。

    6、陕西人为什么都觉得陕西是一方宝地?

    我是皮哥,我来回答。 其实不但陕西人这么想,很多外地人也都会这么想。陕西对于外省人而言,比较知名的城市就是十三朝古都——西安,秦朝都城——咸阳,以及红色革命根据地——延安,其实除了这三个城市之外,大多都不怎么知名。熟知三国的人可能知道汉中,对于省内其他城市,例如安康,商洛,铜川等,大多都是默默无闻,很少为人所知道。中国是一个崇尚历史的国度,昨天还看了一个一篇文章说为什么企业大佬为什么都喜欢历史,历史可以带给我们很多东西,教训,经验等等都是从历史中汲取的。对于喜欢历史的人,如果不来西安可能真的会有很多遗憾,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历史文化极为浓厚,几千年历史积淀,浓缩成这么一个城市。 从地理位置上说,陕西地处中国正中心,虽然划在西北,其实位置正好在鸡心脏的位置,交通要道,战略位置极为重要。而且从古代到现在,陕西其实很少发生大型的灾难,陕南地区秦岭腹地,生态环境好,关中平原数万平方公里,土壤肥沃,养活了无数人,陕北资源丰富,无论是石油还是煤炭。 所以,陕西对于土生土长的陕西而言,确实是个宝地。

    7、西周都城丰镐遗址在哪里?出土了什么青铜器?

    西周早期蚕纹方鼎

    西安市长安区丰镐遗址花园村出土。长方体,长方形口,双立耳,折沿方唇,腹上下有收分。腹部四周棱角与每面中各有一扉棱,大面上层铸4只“S”形蚕纹,云雷纹地,蚕纹下饰勾连纹,其余部分饰乳钉;小面上部施两蚕纹,下饰乳丁。四柱足上粗下细,饰兽面纹。腹内壁铸铭文5行29字与族徽:“唯八月辰在乙亥,王才(在)丰京,王赐□□进金,肆奉对扬王休,用作父辛宝□。”此鼎时代为西周早期。

    西周早期凤鸟纹方座簋

    西安市长安区丰镐遗址花园村出土。敞口束颈,鼓腹,圈足,下连方座,腹两侧设凤鸟形耳。口沿下饰4只凤鸟纹围绕一周,其间饰浮雕兽面;腹部4只凤鸟布满,以扉棱相间,圈足饰变形窃曲纹;方座四面各饰凤鸟6只围绕一周,中间长方形内无纹饰。通体以云雷纹作地,形成三层纹饰。整体以凤鸟纹为主,形态略有差异,其圆目,尖喙,高冠,长尾,或昂首或回首,生动活泼。内底有铭文3行18字:“唯九月,□叔从王员征楚荆,在成周□作宝簋。”西周早期器。

    西周晚期吴王姬鼎

    西安市长安区沣镐遗址出土。折沿方唇,立耳,圜底,蹄形足。口沿下有两道弦纹,其间饰一周窃曲纹。内腹有铭文3行20字:“吴王姬乍(作)南宫史叔□(饲)鼎,其万年子子孙孙宝用。”其造型与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铜鼎相似,应是西周晚期之物。该鼎是在“文革”期间出土的。文物工作者在文物普查中见到,生产队得知为珍贵文物,应属国家所有,遂派四位社员送到西安市文物局。

    西周晚期环带纹鼎

    出土于西安市长安区丰镐遗址马王镇一座西周墓葬。宽沿平折,方唇,立耳,圜底近平,兽蹄足。口沿下有6道扉棱,其间饰窃曲纹一周,腹部饰环带纹。内腹部铸有族徽与文字“□”“册”。

    该墓共出土大、中、小3件鼎,该件最大,应属列鼎。对列鼎的使用有着严格的等级要求。张懋先生对此鼎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族徽与文字称其为“宁戈鼎”。通过对宁戈方壶、梁其壶、史颂鼎和鼎的综合研究,其具体时代为西周宣王时期。

    西周卫簋

    西安市长安区丰镐遗址马王村出土。平折沿,方唇,束颈,鼓腹,兽耳,圈足,下连方座。盖、口下、腹与方座均饰饕餮纹。饕餮如牛面,形象凶猛,眉、眼、鼻突出,云雷地。盖与腹内底有铭文:“唯八月初吉丁亥,王客于康宫,荣白右卫内即位,王曾令卫,易赫市攸勒。卫敢对扬天子丕显休,用作朕文且考宝尊簋,卫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西周晚期叔父鼎

    西安市长安区沣镐遗址出土。敞口,方折沿,立耳,孤腹,圜底,蹄足。口沿下施两道弦纹。内腹壁有铭文5行25字:“佳(唯)十又一月既死霸乙酉,叔□父乍(作)宝鼎,子子孙孙万年永宝用。”后铸有族徽。铭文字体严谨,圆转秀美。从造型与铭文看应属西周晚期器。

    西周晚期太师小子簋

    西安市长安区丰镐遗址马王村出土。敛口,鼓腹,耳下有珥,圈足外撇,下设三兽足。有盖,盖顶有圈形握手。盖面缘与器口沿下及圈足各有一周重环纹,余饰瓦纹。盖与器内铭文相同,各为4行33字:“太师小子□乍(作)联皇考室尊簋,□□眉寿康□纯佑□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从铭文可知,铸簋人是“小子□”。铭文字体圆润,凝重,工整。从造型特点看,应属西周晚期器。出土于窖藏。共出19件器物,计簋3件,鼎2件,鬲13件,器盖1件。3件簋造型、纹饰相同。

    西周晚期善父吉父鼎

    西安市长安区丰镐遗址马王村出土。折沿,弧腹,圜底,立耳,三兽蹄足。口沿下施一周重环纹与一道凸棱。外底范线明显。内腹壁有铭文15字:“□(许)男乍(作)成姜追母媵尊鼎,子子孙孙永宝用。”与该器同时出土的共有铜器5件,从造型、纹饰与同时期器物看,为西周晚期之物。

    西周早期伯簋

    西安市长安区丰镐遗址大原村出土。盖与器为子母口,腹部下鼓,圈足外撇,双兽首耳,垂珥,盖顶有圆形握手。盖与器口沿对应设浮雕兽首,两侧由勾连纹组成夔纹,其夔纹又以兽面为中心两侧对应构成饕餮纹围绕一周。腹部设同样纹饰,圈足上变形勾连纹组成夔纹一周。在盖与腹内底各有铭文:“白(伯)乍(作)彝”三字。

    丰镐遗址斗门镇花园村出土的西周文物

    1981年冬,花园村发现西周中期青铜器窖藏。

    出土“伯鼎” 有铭文3字。“ 伯姜鼎 ” 有铭文。 “禽鼎甲 ”有铭文。 “ 禽鼎乙 ” 有铭文。 “辑蝇进方鼎 ” 有铭文。“ 磐蛆瓤” 有铭文。 “读簋” 西周昭王时器物,有铭文。 “ 笛爵” 西周早期器物,有铭文。 “ 作尊彝卣” 西周早期器物,有铭文。 “戍佩卣”西周早期器物,有铭文。“ 燕父卣 ” 西周早期器物,有铭文。 “作尊彝尊 ” 西周中期,有铭文。 “戍佩尊” 西周中期器物,有铭文。 “燕父尊” 西周中期器物,有铭文。“ 揖姐壶” 西周早期器物,有铭文。 “揖姐进壶”西周早期器物,有铭文。 “公墼” 西周早期器物。有铭文。 “公蚕” 西周早期器物。有铭文,以上出土青铜器,均有铭文,大部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丰镐遗址出土的西周文物

    册 鼎 1982年春,马王镇新旺村出土,西周晚期器物,有铭文2字为“册嘲”现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作宝彝鼎 1967年,马王镇张家坡出土,西周早期器物,为方唇外折,立耳、圈底、蹄足、口沿下饰重环纹和弦纹各一道,通高32厘米,口径32厘米,腹深17厘米,内壁铸铭文为“作宝彝”3字i“作”与“彝”2字不清。现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作宝鼎甲 1954年,斗门镇普渡村出土,西周中期器物,通高37.5厘米,耳高7.8厘米,口径31.2厘米,足高13.5厘米,直耳,柱足,足上饰一兽面,颈饰花纹一道,铭文为“作宝鼎”3字,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作宝鼎乙 此器出土时间、地点及收藏单位均同“作宝鼎”甲。

    臣重父乙鼎 1983年,马王镇张家坡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铭文为 图徽,现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叔作旅鼎 1951年,斗门镇普渡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通高15厘米,口径18.5厘米,腹围61厘米,口沿为夔纹,铭文为“叔作旅鼎”4字,铭文在口内,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木父丙祖辛鼎 1961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早期前段器物,铭文为“木父丙祖辛”5字,现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鼎 1982年1月,马王镇新旺村出土,西周早期前段器物,铭文为“富锊作父乙宝鼎”七字,现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载鼎 1973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中期器物。鼎为圆口深腹,双耳为绚索状立于口上,足上部稍粗,下端略细,口沿下有一周饕餮纹,分为6组,三足上部为兽面纹,其下有二道弦纹。通高74厘米,口径55厘米,壁上铭文为“载作宝鼎子子孙孙永用”10字,现藏西安市文管会。

    侯鼎 1964年l0月,马王镇张家坡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铭文为“私(蔡)医(庚)蛰(获)巢,粤 (掠)早(厥)金宵,用作辈(旅)鼎”12字,现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男鼎 1967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晚期器物,侈口,双直耳,扁平蹄足,口沿下饰重环纹一周和弦文一道,高38厘米,口径38.57厘米,铭文为“釜(许)男作成姜逗(桓)母般(腾)晦(尊)痛(鼎)子子孙孙永宝用”17字。现藏西安市文管会。

    作小仲姜氏鼎 1973年5月,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懿王世器物。敞口,浅腹、附耳、兽足,通高22厘米,口径31.5厘米,铭文为“衔乍(作)文考小中(仲)姜氏盂鼎,街其蒿年子子孙孙永宝用”2l字,现藏西安市文管会。

    史富鼎 1980年春,马王镇新旺村出土,西周晚期器物,铭文为“史虫(惠)作宝鼎。虫(惠)其遣月魍,捐化桠魔,寺屯鲁令(命)虫(惠)其子子孙孙永宝用”28字。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多友鼎 1980年10月,斗门镇下泉村出土,西周猫王世(亦有认为是厉王世)器物,是一件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也是丰镐地区出土西周铜器铭文最长的一件,全文22行,共277字,铭文记载此时西周王朝与严狁战争的情况,铭文为 (师)。易(锅)女(汝)圭萧一、汤(锡)镶一睛(肆),臼f鏊百匀(钧)。多友敢搜(对)捣(扬)公休,用乍(作)蹲(尊)鼎,用甸(朋)用各(友),其子子孙孙永宝用。”此鼎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伯庸父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八器: 1961年10月,马王镇张家坡出土,西周中期器物,此八器铭文均相同,铭文为“白(伯)章(庸)父乍(作)吊(叔)姬鬲,永宝用”10字,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宝献 1954年,斗门镇昔渡村出土,西周中期器物。通高41.2厘米,耳高7.6厘米,口径27.2厘米,甑底有十字形箪,三兽足,铭文为:“寅献”2字,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簋甲、乙二器 甲簋1980年出土于马王镇,现藏西安市文管会。乙簋1959年6月出土于马王村,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均为西周早期器物,铭文相同,均为:“Q”字。

    鱼簋甲、乙二器 1962年,长安县出土,西周中期前段器物。铭文相同,均为“Q”字,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口父癸簋 1976年,马王镇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铭文为“口父癸”3字,现藏西安市文管会。

    畏父乙簋 1967年10月,马王镇大原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铭文为“畏父乙”3字,现藏西安市文管会。

    搔父辛簋 1951年,斗门镇昔渡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铭文为“欺父辛”3字,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长由簋甲、乙二器 1954年,斗门镇普渡村出土,西周穆王时器物,通高2l厘米,盖高28厘米,口径20厘米,腹围20厘米,圈足高2.5厘米,足径17厘米,耳长2.5厘米,盖及项各有花纹一道,器和盖均有铭文,两器铭文相同,铭曰:“长由乍(作)寅蹲(尊)(簋)”,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

    莫簋 1961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中期前段器物,铭文为“莫乍(作)日辛蹲(尊)宝99(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幕”16字,现藏北京考古研究所。

    史宣簋 1980年,马王镇新旺村出土,西周晚期器物,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铭文为“史寅(惠)乍(作)宝9R(簋),寅(惠)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16字。

    是宴簋甲、乙二器 1973年5月,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中期器物,现藏西安市文管会,圈足、有盖、附耳、盖顶饰蟠龙纹,带盖高21.5厘米,口径22厘米。盖底铭同,铭文为“隹(唯)十月,是婴(娄)乍(作)文考宝殴(簋),其子子孙孙永宝用。”乙簋铭文与甲簋同,此2簋铭均铸于器、盖,铭文亦相同。

    伯梁父簋甲、乙、丙、丁4器 1961年10月马王镇张家坡出土,4器均为西周晚期器物。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此4簋,器和盖均铸铭文,且铭文相同,铭曰:“白(伯)仍(梁)父乍(作)榔姑障(尊)毁(簋),子子孙孙水宝用。”

    伯喜簋甲、乙、丙、丁4器 1961年10月,马王镇张家坡出土,西周中期后段器物。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器、盖同铭,4器铭均同,铭曰:“白(伯)喜乍(作)肤(朕)文考刺烈)公蹲(尊)殴(簋),喜其万年,子子孙孙其永宝用。”

    孟簋甲、乙、丙3器 1961年10月马王镇张家坡出土,西周穆王时器物,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铭文为“孟曰:肤(朕)文考泉(暨)毛公,遣中(仲)征燕需,毛公易(锚),朕(朕)文考臣自早(厥)工,封飘(扬)般(朕)考易(铝)休,用宦敛(兹)彝,乍(作)早(厥)子子孙孙其圭<永)宝。”甲、乙、丙3器铭文相同。

    卫簋甲、乙、丙、丁4器 1973年5月,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恭王时器物,现藏西安市文管会。殴下有方座,上有盖。盖、腹、座皆饕餮纹,兽形耳,带盖高31.6~32厘米,口径2l厘米,铭文57字。铭文为“佳(唯)八月初吉丁亥,王客(格)于康宫,受(荣)白(伯)右衙内(人),即立(位)。王曾令(命)卫,蹋(锚)赤市(钹),攸(鏊)勒。街敢封飘(扬)天子不(丕)颗休。用(作)肤(朕)文且(祖)考宝障(尊)殴(簋)。卫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甲、乙、丙、丁4器铭文相同,且器盖铭文亦相同。

    五年师 簋甲、乙、丙3器 1961年10月,马五镇张家坡出土,西周中期后段器物,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铭文“隹(唯)五年九月既生霸壬午,王曰:‘师 ,令(命)女(汝)羞追于卉’。僻女(汝)千五易(锅)雾(簦),盾生皇耋内,戈碉gR、释必(枇\)、彤沙(缕)。敬母(毋)散(败)速(绩)。旌敢易(扬)王休,用乍(作)宝毁(簋),子子孙孙永宝用。”此3器铭文相同,且器、盖均有相同的铭文。

    元年师旌簋甲、乙、丙、丁4器 1961年10月,马王镇张家坡出土,西周中期后段器物,现藏陕西历史博物馆。铭文“隹(唯)王元年四月既生霸。王才(在)减底。甲寅,王各(格)瑚,既(即)立(位),逞公人右师旌,既(即)立中廷。王乎(呼)乍(作)册尹克册命师旌曰: ‘倘于大左,官嗣(司)叟逞(苑),左又(右)师氏。易(锚)女(汝)赤市(软),同黄(衡)鹿婶。敬瓶(夙)夕用事,”旌捧(拜)颐(稽)首,敢封飘(扬)天子不(丕)额,鲁休令(命)。用乍(作)肤(朕)文且(祖)益中(仲)障(尊)殴(簋)其遭(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簋甲盖铭中“既立”、“既立中廷”,均作“即立”,“王乎乍册尹克册命师旌”中脱“克”字,“左又师氏”的“又”,均作“右”。簋乙器铭基本同甲簋,唯“既立”、“既立中廷”均作“即立”,“敢对飘天子不颈鲁休令”的“飘”字作“易”,器盖铭亦基奉同甲簋,唯“左右师氏”的“右”作“又”。丙簋器铭,基本同甲簋,盖铭同乙簋。丁簋器,丁簋器铭同丙器,盖铭同乙簋。

    霉爵 1963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现藏市文管会。铭文“裹”1字。

    山爵甲、乙2器 1967年,马王镇张家坡出土,西周早期器物,现藏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铭文“山”1字。

    爵 1963年,马王镇马王村出土,西周早期器物。现藏西安市文管会

    8、为什么说陕西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中原文明的核心是关中文明。关中是中原之龙首,古代中原一开始指的就是关中平原,与黄泛区没有任何关系。

    唐以前的中华文明主要是以关陇文明为核心的。从蓝田猿人头骨到华胥古国建立,从炎黄起源到周秦汉隋唐的辉煌,无不留下了中华文明的足迹。

    陕西是中华始祖母华胥的故乡,炎黄起源于渭水流域的黄土高原,宝鸡是中国青铜器之乡,汉中是中国汉文化的发源地,咸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诞生地,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渭南是中国汉字鼻祖仓颉的出生地,西安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秦岭是中华之脊,华山是中华之根,周礼秦制汉文化隋科举唐诗词均产生于陕西,陕西当然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9、青铜器之乡是哪里?

    宝鸡,陕西大二大城,素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民间美术之乡」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