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ve a Question?

如果您有任务问题都可以在下方输入,以寻找您想要的最佳答案

好av38造(AV8B与雅克38谁更强?)

好av38造(AV8B与雅克38谁更强?)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 1、AV8B与雅克38谁更强?
  • 2、“汉阳造”与日军三八大盖哪个强?
  • 3、感觉雅克38是一款比较失败的舰载机,为什么采用类似布局的F35舰载机却获得成功?
  • 4、美制F-35B战机剽窃了雅克-38战机垂直起降技术,当真这样吗?
  • 5、帝豪,艾瑞泽5,捷达av3怎么选?家用哪个好?
  • 6、“日本三八大盖和功能汉阳造中正式步枪”有什么区别?
  • 7、民国神枪“汉阳造”与日军三八大盖比,优点和弱点都是什么?
  • 正文

    1、AV8B与雅克38谁更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AV8B还是要强一些。

    雅克38存在设计上的问题。

    雅克38才赢了同AV8B不同的设计:全机有三部发动机,分别是机尾的推进/升举发动机和在驾驶舱后方的两部升举发动机。

    飞机起飞时,及时仓后方的盖子打开,里面的2部升举发动机开通,同时极为的推进发动机喷管乡下,3个发动机产生巨大推力,使得飞机起飞。

    起飞的时候,飞机的机翼是完全无效的。

    起飞到一定高度以后,两部升举发动机关闭,依靠尾部发动机的向后推力,推动飞机飞行。

    雅克38最大的问题在于,这套设计非常复杂,需要协调3部发动机完成起飞和降落全过程。

    如果其中一个发动机发生问题,就是机毁人亡。由于发动机众多,出现问题的概率也就更大。

    另外,2个升举发动机除了使得飞机起降以外,在飞机飞行期间没有任何作用。

    而2个发动机的重量和体积都很大,严重影响了雅克38的性能。

    所以,双方性能还是颇有差距的。

    首先,雅克38的航程为1,300公里。AV8B航程为2,200公里,比前者高出接近1000公里。抛去双方差距不谈,雅克38的航程太短,到了离谱的地步。苏军讥笑他为“桅杆保卫者”,也就是只能围着航母的桅杆转。

    其次,雅克38可以携带1门23毫米口径机炮、2枚R-60(AA-8)空对空导弹,还有S-24航空火箭弹等600公斤外挂武器。这个武器装载量太小,区区600公斤连反舰导弹也装载不了。

    AV8B 除了1门GAU-12U 25毫米航炮以外, 7 个武器挂载点可承受重量为5987公斤的武器,可以轻松携带2枚AGM-84鱼叉反舰导弹。

    所以,雅克38只能制空,AV8B则可以对海对地攻击。

    另外,雅克38故障太多。

    当苏军介入阿富汗战争时曾试过把眼科38部署在陆上机场,但因为在垂直升降时扬起太多砂尘,导致故障极多,只能放弃。

    而AV8B稳定性很强,是经受过实战的成熟武器。

    AV-8B参加过沙漠风暴行动,共出动了3,342架次,飞行小时为4317小时,且投放了2700吨以上的弹药。在该战争中,AV-8B总击落为5架,都是被地面防空火力击落的。

    2、“汉阳造”与日军三八大盖哪个强?

    汉阳的原型——Gewehr1888步枪是德国在看到法国装备了无烟火药的勒贝尔M1886之后,赶紧成立步枪委员会,然后枪管和膛线抄了人家勒贝尔,枪机是在毛瑟的基础上强化了机头闭锁,供弹抄的是隔壁曼利夏的漏夹... 而且还在枪管外边套了一个没卵用,反而还容易积水的套筒(后期汉阳造取消了这个套筒,但老式的则被称之为老套筒)

    整个来说,Gewehr1888就是东拼西凑的产物,而且很赶工,所以从设计到制造都很糟糕。而且当年它用的圆头7.92毛瑟弹和后来的尖弹在尺寸上有偏差,尖弹的弹头外径更大,所以88需要改膛才能用尖弹,汉阳造也一样。而圆弹的初速和弹道都很难看...

    所以我说,汉阳造它属于第一批无烟火药步枪,无论是结构强度还是弹道或者杀伤,在抗战时期都已经全面落后。你看德国人到1898年就用毛瑟98替代了委员会1888

    (98K,Gew98,Gew88)

    而日本三八大盖是30式金钩步枪改进版,他们两都属于标准的毛瑟徒子徒孙。在闭锁强度、安全性、桥夹的设计上甩开Gew88一大截。6.5mm弹虽然老被人吐槽威力小,但在美军的战伤报告来看6.5弹杀伤一点不弱,细长而头轻脚重的弹头设计让它在保持一定速度情况下很容易入体后变形翻滚。

    3、感觉雅克38是一款比较失败的舰载机,为什么采用类似布局的F35舰载机却获得成功?

    雅克-38失败在作战距离和可靠性方面,F-35B在设计上进行改进调整,可以较好避免这些问题

    作为苏联第一款垂直起降战斗机,雅克-38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作战半径和可靠性两个方面。其最大作战半径只有110公里,实用性太差,所以被苏联海军官兵讽为“桅杆保护者”。另一个方面在于可靠性太差,雅克-38总产量143架,在15年服役时间里共坠毁36架,基辅号航母带14架雅克-38从黑海舰队出发,调往太平洋舰队报道,等他一路航行加训练到达时只有3架还能飞。雅克-38是前苏联1976年服役的垂直起降战斗机,机长16.37米,翼展7.32米,空重7.38吨,配备一台可矢量偏转的最大推力6.8吨的图曼斯基R-28 V-300涡喷发动机为主要动力,另有两部最大推力3.25吨的RD-38涡喷发动机作为中央升力发动机协助起降。雅克-38的发动机布局形式,雅克-141也基本沿用这种布局形式

    所以讨论雅克-38失败问题,首先要了解他的失败原因。因为发动机推力不足垂直起降战斗机起飞重量限制,英国的鹞式实际上更低,其空重6.34吨,垂直起飞时最大起飞只有重量9.41吨,作战半径更是只有98公里。但是英国人创造性的发明了短距离滑跃起飞的方式,起飞重量可以增加到14.1吨,可以带多的多的燃油,作战半径可以增加到556公里,极大增强作战能力。鹞式战斗机的成功离不开英国人发明的短距离滑跃起飞的方式,极大的提升作战能力

    但是雅克-38就悲剧了,作为专门为基辅级载机巡洋舰研发的舰载机,其搭载平台基辅级设计舰艏前面是玄武岩大型反舰导弹,布置斜角跑道增加起降平台面积,根本无法进行滑跃起飞。因而只能采用垂直起飞,垂直降落的模式。其最大起飞重量只有11.3吨,留给武器和燃油的重量只有4吨,最大武器携带量是2吨。基辅级载机巡洋舰舰艏密布武器系统,跑道是斜角跑道,设计时压根没往这方面考虑,导致连短距起飞都不行。前苏联曾计划90年代大修时拆掉舰艏武器系统,也改成滑跃甲板,然后使用雅克-141,但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老毛子轰然解体。

    在安全可靠性方面,跟苏联航空技术较为薄弱,自动化控制较差有一定关系,但更重是设计布局上的问题。雅克-38采用中间涡喷发动机布局,飞机中部喷出的是燃烧后的尾流热空气,这些废气燃烧后含氧量低,距离进气口近,很容易从进气口重新吸入导致发动机燃烧不充分,推力发生变化,从而引发坠毁事故,这也是鹞式等垂直起降战斗机最主要的事故原因。雅克-38的发动机布局和起降时的升力结构

    所以F-35B看似布局跟雅克-38和雅克-141较为相似,但双方其实有很大不同,他充分借鉴了之前诸多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的经验和教训。在起降方式上,完全以短距起降为主,加上牛逼冲天的发动机,从而可以实现最大27.2吨起飞重量的能力,不仅可以塞满机内6045公斤油箱,还有7吨左右重量用于挂载武器或副油箱,作战能力得到充分保证。F-35B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进行滑跃起飞试验,需要注意的是F-35B的27.2吨最大起飞重量已经要比法国阵风M(22.5吨)和俄罗斯的米格-29K(22吨)还要大的多!

    另一个方面就是F-35B中间是采用升力风扇,而非升力发动机。这台由英国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研发的升力风扇是通过发动机主轴延伸出来驱动机械齿轮进行转动,像电风扇一样直接将上方的空气向下吹从而产生升力,这样可以较好保证机身下方空气含氧量,避免因发动机吸入废气引发推力衰竭问题。

    所以说,F-35B虽然其动力布局跟雅克-38和雅克-141比较接近,但两者在使用中有非常大的不同,F-35B较好的吸取了前辈们(包括鹞式、雅克-38、雅克-141)的问题和不足,再加上美国出色的发动机和飞控技术(这点很重要……),目前可以说最出色的垂直起降战斗机。甚至在F-35项目整体不顺时,有美国元老院议员提出取消F-35B项目以省钱的想法时,美国海军陆战队干脆提前关闭AV-8B鹞式的生产线,意思是要不给我F-35B,要不什么垂直起降战斗机都不装备。

    4、美制F-35B战机剽窃了雅克-38战机垂直起降技术,当真这样吗?

    洛克希德是光明正大的购买了专利

    作为苏联末代垂直起降战斗机,雅克141主发动R-79可以通过四轴相互联动方式向下偏转,从而改变推力方向,将向后的推力变成向下的推力,从而在垂直起降时可以使用。雅克141采用这种设计,是相当有难度和创新精神,但是受制于苏联在数字电传飞控技术的落后,以及设计上缺乏横向控制,再加上苏联解体后的经济困难,最终该项目在原型机坠毁后取消。在苏联解体后,图曼斯基设计局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最终这个主攻大推力航空发动机,研制过米格-21、米格-23、苏-15和苏-25使用的发动机,在涡喷时代丝毫不亚于美英的航空发动机研究机构轰然倒闭,可以说是俄罗斯航空发动机领域最大的损失。

    而在图曼斯基设计局破产倒闭前,其将手中的一些专利和技术对外出口过,试图挽回灭亡的命,其中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就购买了其矢量喷管旋转模块的设计和加工技术。

    当年美国计划搭配制海舰的XFV-12垂直起降战斗机。实际上美国早在70年代搞制海舰研究的时候,就设想过使用这种不对称旋转模块制造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的设想。但是越战后军费削减,以及英国鹞式战斗机的成功,最终美国放弃相关研究,引进鹞式生产出AV-8B垂直/短距起降机。现在看到有人子卖爷田,自然也乐意花点钱笑纳了苏联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不过美国在数字飞控和材料等领域技术实力要比前苏联牛逼的多,F-35B使用的3BSM矢量模块要比图曼斯基R-79的更加先进一层。他使用3个旋转模块就可以实现在3秒之内偏转95°,要比R-79的4模块调整好的多。

    最后,其实R-79及其不使用矢量模块的R-179发动机相关技术、图纸和样机,当年我们也没放过,集体打包买来,所以一直有小道消息称涡扇-15是继续发展自R-179发动机的核心机。

    5、帝豪,艾瑞泽5,捷达av3怎么选?家用哪个好?

    必须选捷达

    6、“日本三八大盖和功能汉阳造中正式步枪”有什么区别?

    汉阳造中正式步枪有效射程和同时代的毛瑟98K都是800米,三八大盖的有效射程很多资料说是460米。

    三八大盖才是正规步枪,中正式和毛瑟98K严格来说只能算步骑枪,全长1.1米,精度和实际有效射程都不如三八大盖。八国联军时期的毛瑟枪倒是真正的步枪,全长1.25米,枪管较长,所以中正式和毛瑟98K的有效射程都比八国联军时期的毛瑟枪短。

    汉阳造步枪威力大,但工艺粗糙,精度很差,可靠性也很差,枪身和刺刀都较短,不利于拼刺。

    三八大盖精度高,但6.5毫米弹穿透性过强杀伤力差,枪身和刺刀都较长,利于拼刺。弹药体积重量小、后坐力小、射击隐蔽性强也算是一种优势。

    7、民国神枪“汉阳造”与日军三八大盖比,优点和弱点都是什么?

    抗日战争中,诞生于清末的“汉阳造”步枪是中国军队的主力枪械。无论国民党军队,还是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都大量使用“汉阳造”,而且该枪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44年,这些都说明“汉阳造”的性能是值得信赖的。

    ▲汉阳造

    “汉阳造”是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从德国引进的生产线,其实中国购买的并不是德国真正的毛瑟步枪而是步枪委员会设计的M1888式步枪。该步枪使用无烟火药和铜被甲弹头,在当时算是很先进的技术。德国军方装备该步枪后,发现经常炸膛,就没有采购该步枪。

    ▲汉阳造参数

    德国原装的M1888式步枪在枪管外有一个套筒,中国称之为“老套筒”。后来中国对其进行了改进,去掉了外面的套筒,将枪管加粗,同时改良了弧形标尺。“汉阳造”步枪的口径为7.92毫米,枪长1250毫米,使用5发漏夹供弹。“汉阳造”的生产线直到1944年才停产,前后50年间大约生产了100万支以上,是近代中国生产量最大型号的步枪,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仍然是中国军队的主力步枪。“汉阳造”步枪比“中正”式步枪落后了两代,比日本的三八大盖落后了一代。

    ▲三八大盖

    抗战时的汉阳造步枪有多种不同工艺级别的产品,其中最正规的就是中正式了,就拿中正式来比较吧!

    1.有效射程对比

    有效射程和同时代的毛瑟98K都是800米,三八大盖的有效射程很多资料说是460米。

    其实三八大盖才是正规步枪,中正式和毛瑟98K严格来说只能算步骑枪,全长1.1米,精度和实际有效射程都不如三八大盖。八国联军时期的毛瑟枪倒是真正的步枪,全长1.25米,枪管较长,所以中正式和毛瑟98K的有效射程都比八国联军时期的毛瑟枪短。

    2.枪身长度

    汉阳造步枪和三八大盖相比,前者威力大,但工艺粗糙,精度很差,可靠性也很差,枪身和刺刀都较短,不利于拼刺。三八大盖枪长1275毫米(12.75厘米),加上日军的刺刀,全枪长度可以达到1.6米,这比日军的平均身高还高,日军在拼刺刀中往往占据一定的优势。

    ▲ 上为三八大盖,下为“汉阳造”

    3.制造工艺对比

    对于“汉阳造”步枪的品质,“汉阳造”的质量出现起伏主要是由于战乱导致熟练技术工人大量失散,且优质钢材严重缺乏,枪的质量自然上不去。另外,许多“汉阳造”的使用时间长达半个世纪,枪支机件和膛线严重磨损,导致射击精度下降和故障增多。

    4.供弹方式

    “汉阳造”的最大缺点就是它的供弹方式,由于采用的是漏夹装弹,如果漏夹没有装满,就无法向弹仓装弹。而且漏夹的弹仓比较复杂,制造上增加了难度。

    ▲ 左为汉阳造使用的漏夹,右为武汉保卫战外围战地挖掘出的装于漏夹中的毛瑟尖头子弹

    5.杀伤力对比

    日军的三八式步枪是在三十年式步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制式步枪,因其枪击上有一个防尘盖,被中国军民称为“三八大盖”。三八式步枪采用6.5毫米有坂步枪弹,但6.5毫米弹穿透性过强杀伤力差,枪身和刺刀都较长,利于拼刺。弹药体积重量小、后坐力小、射击隐蔽性强也算是一种优势。加上该枪使用的是6.5毫米口径,后坐力较小,射击精度较高,缺点是杀伤力没有7.92口径的子弹大。

    ▲三八大盖的防尘盖

    事实上,整个抗战期间,八路军和新四军使用的步枪主要是“汉阳造”,特别是在抗战初期,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使用的步枪几乎全是“汉阳造”。在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第115师就是用“汉阳造”伏击了装备三八式步枪的日军,也就是从那时起,八路军才开始接触到日制三八式步枪。不过,要想从日军手中缴获三八式步枪很困难,因为日军往往在战败时破坏手中武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别看抗日神剧,全是坑爹)所以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战中后期只有部分一线主力部队装备了日制步枪,大多数人民武装仍以“汉阳造”为主。

    ▲战士手中拿的“汉阳造”

    此外,“汉阳造”还是抗战期间唯一能在白刃战中与日军三八式抗衡的步枪,这是因为该枪较长,而且所配的制式刺刀全长51.8厘米(刀身39.5厘米),重约0.566千克,刺刀式样为单刃偏锋。可惜的是,“汉阳造”的制式刺刀产量只有枪支产量的九分之一,结果在战场上主要使用的还是各类杂牌刺刀。说白了还是那会穷啊,不是人穷是正个国家都穷,落后就要挨打。

    ▲侵华日军的普遍装备的三八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