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青年运动怎么回事(六、七十年代的农村,为什么有些青年男子难娶媳妇?)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六、七十年代的农村,为什么有些青年男子难娶媳妇?
你这个问题农夫本来不想回答,因为它不属于文化领域的范畴,回答将影响我的"垂直度“,但却觉得有好多话想说,不说出来憋得慌,还是说出来吧。
关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农村,为啥有些青年人难娶媳妇?我想,凡是经过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是心知肚明的。其实那个年代不论城市或是农村,青年男女的婚姻问题被现在好解决多了,因为那时人们的头脑被现在的人单纯,尤其是女青年,对婚姻的要求並不高,只要对对方的长像没意见,十之八,九就成了。不象现在这样,人长的再好,但你无房,无车,无存款还是有难度的。更有一些女青年,直接就是奔着权力,金钱来的。你无钱无权,可能都不"叮"你一眼。还有好多女的要求特别多,除了金钱外,弟兄多的不嫁,有二老的不嫁,长像稍不行就更不用说了,所以导致现在年青人的婚姻问题要比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难解决的多,笔者村子年龄过三十,而未婚的青年男子就有一,二十个。这是解放以来。未有过的现象。
另外,正如题主所说,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不只是农村,连城里也一样,确实有些青年人是娶不下媳妇的。为什么呢?因为那是一个"畸型“的时代。在那个年代无论干什么都先讲"成份"。对于一个"成份"不好的人,招工,入学,提干,参军,干什么都没你的份。农村中,"地富成份"青年男女的婚姻问题简直难于上青天。尤其是"成份"不好的青年男子,人长得再好,再有钱也白搭,因为跟了你只有受罪的份,处处被人低看一等。那么那时这些青年人的婚姻都是如何解决的呢?一是成份不好的青年男女互婚,谁也别嫌弃谁,二是换亲,就是成份不好的女的嫁给对方,以换对方的姐或妹嫁给自已的哥或弟。三是找残疾人。提起这些过去的事都是泪,不知害苦了多少人,但愿象这样的事以后永世不要再发生。
2、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分别是怎么回事?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前后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1915年,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旧称“德先生”与“赛先生”)。这次运动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