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到底怎么了(中国人到底怎么了?)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中国人到底怎么了?
社会发展与人性思维脱节,当60年代中国摧毁了一切关于人的主题价值,中国人已经沦为了思想的乞丐,思想及其匮乏的中国人在80年代找回自己的主体思想,却在经济高速发展中,形成了一切向“钱”看,但过去的普世价值早已经不存在,所以人们在追寻“钱”这个价值上,越来越磨灭自己的人性
2、现在的中国人到底怎么了?
很好呀!怎么啦!
3、中国教育,究竟怎么了?
中国教育必须做到:①取缔所有的培训机构,培训机构除了加重学生负担外,更加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家长互相攀比,谁家孩子上了辅导班,我家孩子咋办?);②折腾式的教改少搞,教育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安静的场所,需要寂静的心态;③教师需要静心工作,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备课备学生,无谓的检查和评比不要出现;④少一些高大上的概念,多一些接地气的举措,比如增加教师的教龄工资,鼓励教师长期稳定的工作,教育需要稳定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需要稳定高质量的教育环境;⑤提升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对学生要有适当的处罚措施,我们培养的不是“孙猴子”,但也不是“听话虫”,没有必要的处罚,有些人就不知道高温火焰是摸不得的。
4、中国股市现在到底怎么了?
A股怎么了。说好的经济韧性很足。没有下跌空间吗。说好的估值很低。有很大投资价值吗。结果就是越跌越大。越跌越狠。权重白马股跌。中小创也跟跌。没有谁能幸免于难
最早下跌。是对IPO常态化的无声抗议。是对减持泛滥成灾的无奈。是对金融去杠杆的忧虑。接下来是叠加贸易摩擦的担忧。但如果不是长期IPO常态化的重压。股市反应没有那么大。
多重压力打击下。股价不断下跌。触发股权质押风险暴露。但是管理层不予足够重视 反而以没有系统性风险来诠释。结果股市还是没有化解忧虑。触发更多下跌。现在是权重白马股也跟着大跌。
可能触发了杠杆资金问题。引发杠杆资金离场。虽然规模可能不大。但市场弱不经风。一旦抛压加大。股价就会暴跌。这可不是很好的兆头。
重视风险。采取强有力措施。稳定股市成当务之急。
5、我想问一下中国的一部分作家都怎么了,如“方方”“张抗抗”言论?
恕我直言,主要是我们一些作者,借改革开放机遇,只求写作从利益观点出发,不以好的作品奉献给人类,唯图经济回报,把原有的风清气正作品之灵魂抛于脑后。
观念变了,思想也自然而然跟着变,说白了,均是在金钱驱使下作怪,难道不是吗?!
社会主义国家,如同一个集体,心往一块凑,笔锋同一念,多为我的国而挥豪灿烂明天。
然,风声雨声不和谐声声声入耳,有些人忘却自己是中国人,端着罪恶之笔与祖国作对,与人民为敌,损了自己母亲(祖国),讨好西洋干爹,你的中国心呢?真的被野狗刁走了不成?!
俯手求荣,一臭万年!
6、2020究竟怎么了?洪水,疫情,经济停滞,明年还会这样吗?
今年的确是灾害太多了,天灾人祸,应接不暇。最厉害的是就是疫情导致的经济暂停,经济一旦暂停,想要重启,没有那么容易。像餐饮,旅游、美容美发等等。连带着别的行业,都会不景气。现在的大型商场基本上都没有什么人流,那来的生意啊。且现在的生意人,有点现金大部分都会做投资,这几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也不是很景气,p2p接连出问题。这疫情会让多少企业资金链断裂。又有多少企业破产,多少人失去工作。忽然觉得在这时间段,自己有份收入,很是庆幸。
人,还是太渺小,在自然灾害面前很是无助。只愿灾害早点过去。我们开始慢慢的重新来过吧。
7、想不通全国十几亿人就挑不出十几个踢足球的?中国⚽到底怎么了?
人总会有那么个阶段,傻乎乎地觉得自己知道的很多,然后就跑去一些问答型网站去给别人答疑解惑。而我当时最喜欢回答的问题类型就是关于中国足球怎么怎么不行,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都一股脑灌输给别人。然后享受着下面一片“没错”、“原来是这样”、“楼主说的很对啊!”这样的评论所带来的成就感,但总会有人提出一些让当时的我也无法回答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其他项目摘金夺银,唯独中国足球不行?”
每次看到这样的质疑,我都会选择逃避,因为当时的我无法回答,我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后来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广泛,再加上我本身也是一个很喜欢胡思乱想的人,所以今天我尝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愿作引玉之砖,行举一反三之效。
足球运动有其独有的特殊性,最为明显的区别就是参与人数。体操跳水举重乒乓球等中国体育优势项目,大多数多为单人项目,少数有不超过两人的集体项目,即便很多项目都有团体比赛,但其中大多也是以单人得分累加的形式存在。而11人制足球运动,站在球场上的运动员就有多达11人,坐在替补席上的还有7到12人,背后还有少则20-30,多则70-80人的庞大规模的保障团队。
所以涉及人数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产生比赛结果高低不同的原因:其他项目想拿到好成绩,最为核心的前提就是要做到足够好;而足球项目想拿到好成绩,其实最关键的是要尽量少犯错。原因很简单:涉及到的人员越多,对比赛结果的可控程度也就越低。
我们来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不光足球运动需要理疗师,其实很多运动项目都需要有康复医疗的专业人员参与其中,但一名理疗师负责几名运动员和三名理疗师负责一支23人足球队,哪个工作强度更大其实不言而喻。
巴西国家队通常会配备三名理疗师,而这三人将会负责整个比赛期间球员的伤病恢复状况,在世界杯这样的国际大赛期间,理疗师的工作只会更加繁忙。一旦某位理疗师为某位球员少做了5分钟的恢复按摩,第二天比赛中这名球员在身体对抗中受伤的概率就会变大,而一旦被迫因伤离场,就可能会打乱主教练在赛前的部署安排。一名理疗师的工作失误导致球队在比赛中被淘汰,这种情况在世界足坛并不少见。
某项运动的比赛中,涉及人数越多,有可能引发的连锁效应和蝴蝶效应就会越大,而对结果的可控性就会越小,这一点是其他项目无法和足球运动相比的。
另外,足球运动和其他项目普遍存在这样一个差异:足球运动的训练强度和比赛强度是无法相提并论的,而对于足球运动员来说,训练只能小幅提升能力,更多的比赛才是提升能力的有效途径。
其他项目由于很少涉及对抗,所以训练和比赛的差距并不大,即使存在差异更多还是心态方面的不同。对于这些运动员来说,训练是用来提高能力的,比赛更多时候是在检验训练水平。换句话说,其他项目的运动员更多时候是在训练中犯错,然后在比赛中尝试达到自己训练时的最高水平;而足球运动员需要通过大量的实战和比赛,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逐步成为顶级的运动员。
所以足球运动和其他项目还是有着明显不同的,这其实就是门槛高度和普及程度的区别。足篮排都是是入门难度很低的运动,甚至有没有健全的身体都无所谓。如果你想参与其中,只要身边有个像样的足球篮球排球,那么你就可以感受到运动为你带来的快乐。
而在这其中,恐怕就要数足球的门槛最低。如果想要形成比赛形式,排球至少还需要一片网,篮球至少还需要一个篮架和篮筐,而足球甚至都不需要球门,只要有两个书包就可以了。所以这才是足球被称为“世界第一运动”的深层原因。
但也恰恰因为是他们的低门槛,所以才需要足够坚实的底层基础,完整健康的产业体系,才有可能在顶层开花结果。而其他运动,体操跳水举重这些传统的项目,哪怕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哪怕每届奥运会都能拿到各个级别的金牌,他也不可能成为街头巷尾的群众运动。双杠哪都有,有多少人敢360度空翻下杠么?游泳池哪都有,有多少人敢从10米台上往下跳么?健身房哪都有,有多少人敢去尝试超过身体体重的杠铃么?
所以足球运动和其他项目之间的不同和差异其实并不难探究,但如果我们只追问足球运动内部的不同时,这就会带出一个更有意思的现象:在批评中国男足时,我们常常会带上他们永远的标杆和模范:中国女足。
不得不说,中国女足在世界女足舞台上的地位要远远高于中国男足,这一点几乎无可置疑,毕竟中国女足是进入过世界杯决赛的,而中国男足顶多只是进入过亚洲杯决赛...但我们必须要承认,中国女足曾经的辉煌是建立在世界各国普遍不重视的前提之下,我不否认我们曾经有过高付出高投入,但在历史背景层面上我们也占到了不少便宜。
早在1983年,中国足协就已经设立了全国女子足球锦标赛,虽然只是赛会制形式,但由此带来的中国女足的发展,让铿锵玫瑰在世界女足舞台上迅速成为了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20世纪末,中国女足是稳稳的世界一流强队,并且和劲敌美国女足恰好形成风格上的差异,美国女足注重身体对抗,中国女足则在技术层面独树一帜,所以1999年的世界杯决赛,才成为了女足运动中有着里程碑意义的对决。
虽然中国女足最终落败,但当届杯赛的金球奖颁给了中国队队长孙雯,那可真心不是盖的。
好景不长,21世纪后,世界各国纷纷开始重视女足发展。传统意义上女足普遍弱势的欧洲地区,各国开始强制要求顶级俱乐部必须拥有自己的女足队伍,并且以此形成了完整的联赛和梯队体系;美国则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重建了自己的国家女子足球联赛,并且联赛承担了女足俱乐部大部分的开支;日本女足沿用男足成熟的发展套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而中国女足却在职业化之后迟迟无法成功转型,很多女足球员的薪水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很难达到,另外女足运动由于观赏性不足,也很难吸引到赞助,这让中国女足的前景蒙上了一层灰霾。所以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中国女足唯一能比中国男足强的地方,就只剩下了历史和底蕴。
足球运动,尤其是男子足球,这些年的发展日新月异,速度节奏快到令人发指,几乎每个赛季都会诞生一种新的战术打法。回头看06年女排夺冠,我们照样会觉得兴奋刺激,鸡皮疙瘩遍布全身,可是我们回头看06年世界杯决赛,你会觉得乏味无趣,比赛节奏慢到如同今天的中超。
没有过多的身体对抗,没有激烈的高位逼抢,其中一方的后腰控球时,对方的前锋并不会做出多少有效的干扰。不需要压迫,对面自动就退回到了自己的半场,这就是我们当时看得热血沸腾的世界杯决赛。所以中国足球的落后原因多方多面,我们如果迟迟无法走上正轨,那么我们只会被世界足球的发展速度甩得越来越远。
中国体育越来越呈现出这样一种问题:但凡这个运动带上了“团队合作”或“身体对抗”这两个标签,我们的成绩都不怎么拿得出手;如果不幸同时带上了这两个标签,结果更是惨不忍睹。
三大球项目中,以前我们还可以拿女足、女篮和女排来当遮羞布,但到了今天,如果我们不正视自己的水平以及和世界一流的差距,或许未来我们也只能剩下“女排精神”了。往浅了说,我们可以说自己的文体教育不注重培养团队精神;往深了说,或许可以直接追溯到中国人性格中的劣根。
接下来的事情不再展开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讨论。未来如果有不关注足球的朋友问你这个问题:“为啥其他项目都行,唯独中国足球不行?”我不敢说自己表述的论据全面正确,不过千虑一得,或许你可以从这篇文章中获得一点帮助。
8、中国出现了活埋自己的母亲,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母亲节是天下所有母亲高兴快乐的日子,是子女们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日子,可是陕西榆林一位79岁瘫痪的老母亲却被自己58岁的亲生儿子活埋。
陕西榆林的58岁男子马某虽然在12岁时,由于母亲带着弟弟改嫁,马某由叔叔养大并娶妻生子,苦命的母亲生活艰难,弟弟因残疾无法照顾母亲,马某因对母亲心生怨恨,加之母亲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不愿细心照料,自然屎尿在床上,臭气熏天,气味难闻,遂产生了将母亲彻底解决掉的想法,马某用手推车将母亲推到一个废弃的墓穴,然后残忍的将母亲活埋。
尽管马某有千万种理由,尽管有千难万难,却对自己的亲生母亲痛下毒手,都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母亲十月怀胎含辛茹苦把你养了12年,若不是生活所逼,那个母亲会扔下你带着弟弟改嫁,你若没有叔叔收养你,你妈再苦再难也会把你和弟弟拉扯大,如今你也是58岁的人,你也有自己的儿女,为人父为人夫,都说养儿才知父母恩,你的所做所为给你的儿女树立什么榜样,你母亲如果日子过得好,如果有退休金或者有存款,也许请个保姆也会把她照顾得很好,生活本就不容易,苦了一辈子倒最后却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活埋,鸟鸦反哺,羊羔跪乳,自古以来百善孝为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你抱起瘫痪母亲走向墓穴,面对母亲的哀求,你是何等的铁石心肠,当你一揪一揪把泥土掩埋你母亲的时候,可曾有过一丝丝怜悯和痛心,你真是丧尽天良。
若不是马某的妻子极时报警,被埋三天的母亲才被救出,经医生全力抢救终于重见天日,奇迹般生还,可怜的母亲还担心儿子被重判,谎称是自己爬进墓穴,这是何等伟大的母爱,可怜天下父母心,虽然母亲大难不死,但马某蓄谋己久的故意杀人案,若判他死刑应该是罪有应得吧,但马某想苟且偷生,想活命也会有千万种理由为自己辩解逃脱法律的追究,我相信法律自有公断,也相信马某的妻子会善待他的老母亲,也会得到社会的援助,祝福这个苦命的母亲安然度过晚年。
9、“中国式”的婚姻究竟怎么了?
问题:“中国式”的婚姻究竟是怎么了?
答:“中国式”的婚姻究竟是怎么了。现在的男女婚姻确实出现了一些不正常的怪现象。应该引大家的注意:
一,服从父母安排孝顺型婚姻
现在已经不是旧社会,不是父母之命媒约之言的年代。但有的人思想永远都绕不出这个漩涡。
其实婚姻是两个人的事情,但往往一家子人都参与,尤其双方父母更是下命令,女的找高富帅,男的找白富美。有的男女条件都不错,但,男的没娶,女的嫁不出去,主要是他们的父母横在面前。非得要找有钱的,高学历的,稳定工作的,还得有车有独立婚房的等等。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导致孩子老大不小了还没有结成婚。
二,所谓的门当户对型婚姻
婚姻,说到底就是两情相悦的结果。没有感情基础。怎能很好的生活在一起。但现在,利益先行。所谓的门当户对,就是要看经济情况。合适再选择。不需要父母棒打鸳鸯,谈婚论嫁的时候自动自觉得分手。为什么,没有走到婚姻这步,就觉得不合适。所谓的不合适,就是没钱不合适,没钱就不能生活在一起。
三,同床异梦凑合型婚姻
同床异梦,貌合神离。冷暴力。凑合着过,也能白头偕老。太多的夫妻各找各的情人,各有各的生活。如此肆无忌惮,不让人知道就行,不让我看见就行。关系疏离,但依旧凑合。偶尔在别人面前演戏。晒幸福,秀恩爱。觉得离婚成本太高,凑合着过。
四,为了孩子坚守型婚姻
这是特别伟大的父母,他们唯一的纽带是孩子。为了孩子,在婚姻中挣扎着。很多等孩子读大学的时候,马上离婚。这些年在一起凑合过太难熬了。孩子高考完,一天都不等,马上离了婚。这些孩子还以为父母非常恩爱的。但其实,父母怕影响孩子学习,影响今后前途,宁可牺牲自己的幸福,一直瞒着不让孩子知道,他们的婚姻早已经名存实亡了。
这样的“中国式”婚姻,如果长此下去,对国家对个人都是有害无利的。有待去解决。那怎样解决呢?1,这就主要靠国家对全民进行宣传教育,有关婚姻道德方面的知识,提高人们的道德品质,对婚姻家庭有个正确的观念。2,作为人们本身来说要多学习,在道德品质方面加强修养,培养出自己正确的婚姻观。那样“中国式”的婚姻就会变得正常起来,就会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