锏怎么读(锏字怎么读?)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本文目录
正文
1、锏字怎么读?
和简单的简一个读音。jian三声。锏也称简。锏因它的外形为方形有四棱,形状似简,而得其名。《武备志》载:“鞭,简,蒺藜,蒜头,皆短兵器中最短者,以力士求之,奋扬可前,足以靡三军,其制大同小异。”锏为铜或铁制之,长为四尺。锏由锏把和锏身组成。锏把有圆柱形和剑把形两种。锏身多为正方四棱形,粗约二寸,其后粗,前端细,逐步成方锥形。锏把和锏身连接处有护手。锏把末端有手花,手花中有一孔可系丝弦或牛筋悬于手腕。锏多为双锏使用。我最近在听评书<隋唐演义>,秦琼秦叔宝用的就是这兵器。
2、当锏卖马怎么读?
试着回答一下这道题:
当:dang,读音是平声;锏:jian,读音是四声;卖:mai,读音是四声;马:ma,读音是三声
3、如何看待高晓松没看过《三国演义》,却将刘备的双股剑说成双股锏,一本正经地分析剑与锏的差异?
对高晓松原来我是不甚了解的,感觉好象是一个影视专业人才,活跃于电影及文艺评论领域。后来因醉驾入狱,影响力反而急剧升高,他的活跃程度也相应急增。他的名字被反其意而用之呼作"矮大紧”,自然我对他的认识也加深了。原来他出身知识分子之家,文化背景很深,个人修养很高,虽其貌不扬但文化基因却是杠杠的。
但我反觉得他爱好太多,涉猎太广,难免蜻蜓点水,他做做电影,也偶尔写写剧本或许是强项,其他就是装饰而已了。虽有口才谈古论今并非他所长。
顺着高晓松的思路,也聊聊刘备的双股剑。《三国演义》中刘备使的是双股剑不是双股锏。何谓双股剑?就是两把剑两手同时使用,分左右,又称雌雄剑。但自西汉以来,剑基本上退出了骑兵战场逐步被刀所取代,因骑马打仗用刀威力大得多,剑仅作为佩服物或日常防身用,所以刘备用双股剑参与三英战吕布,那是没有的事。那么何谓双股锏?应该没有这一说法。因为锏一般都是左右两件,不必刻意说"双股”二字。唐代秦琼宋代八贤王均用锏为武器。型状大约就是四棱形带一定锥度的长铁辊。锏很好使,任意方向都能击打。骑兵作战锏比剑甚至比刀威力更大,不管对方穿盔带甲都能一锏毙命。但因太重需要力量很大之人才能舞动,所以使用的人很少,刘备决不可能有足够的力量使锏。至于双股剑刘备也不能用于打仗,试想就连马镫子都是西晋才有使用,刘备双手舞剑怎么驾驭战马,何况还要拼杀,现在的专业马戏演员也无人能做到。刘备的双股剑仅是一防身佩物而已。三英战吕布本就是虚构,就算真有此事刘备也只能敲敲边鼓搞搞偷袭,拼杀还得靠关羽张飞的大刀长矛。
高晓松以文化见长,却说没看过三国演义,这还真让人不信。中国古代文化唐诗宋词的地位自不必说,但小说却是数量偏少的,或许是与古代识字的人少,小说难以普及有关。但为数不多的古典小说中,以《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和《红楼梦》四大名著占着首要地位,可以说每个爱好国学者必定都读过,甚至是多次。并不是三国一书的文化价值有多高,但肯定能代表一个人的文化范围和文化经历。
其实双股剑和双股锏不必太较真,但《三国演义》如果高晓松真没读过,那还真是他的一个缺陷。或许文化和艺术是不完全相同的,只能说他偏向后者。或许古典文化和现代文化有差别,只能说他更现代。
4、我是新手,真心看不懂鞭,锏一类的武器怎么用?
最正宗的门神,秦叔宝用锏,尉迟敬德用鞭;
鞭分软硬两种,你说的是硬鞭,这种兵器现在只有表演时才看见,常见的有宝塔型和竹节型,是整体铸成,和锏的区别在于鞭是分节的,每一节之间的横棱边杀伤力很大,一般是十三节,而锏则不分节,攻击部位是锏体上的竖棱边,常见的是八条长棱的铁锏,棱古书上写作楞,两者的共同点是都和剑差不多长,都有柄和锷(护手)都以劈砸为主要攻击方式。
通俗的说,锏象一根多面体的长铁棍,鞭象一根铁的小宝塔或小竹棒。
不过也听说过用铁条绞成的硬鞭,这叫股鞭。制作不易,很少见。
5、鞭和锏的区别是什么?
最早听鞭和锏是小时候过年请门神爸爸给讲的故事,两个门神是尉迟恭和秦琼,尉迟恭的武器是一对水磨竹节钢鞭,秦琼的武器是一对瓦面金锏。
我国古代各类兵刃较多,鞭和锏不算是比较有名的两种兵器,所以往往人们对其知道的并不多,鞭和锏均为短兵钝器,以力伤人,且坚硬无锋,靠锐利的兵器不敢与之相拼。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
一、形状不同。鞭形如竹节,每节之间都有突出的铁疙瘩,节数多少不同,一般为十一节;锏较鞭稍短,为四棱形,中间有凹槽,可以参考杨桃的形状,重量稍轻。
二、 用法不同。鞭分单鞭和双鞭,由于重量较重,长度也略长,一般单鞭较为常见,对重装敌人较为合适;锏的使用一般为双锏配合使用,主要用语对付轻装敌人,在战斗中,常用于佯装逃走,在敌人追赶时,突然抽出扔向敌人,起到“拖刀计”或者“回马枪”的效果,叫做“撒手锏”,这也是“杀手锏”的由来。
鞭和锏较长见于单打独斗,相对于军队作战,战术安排并不太常用,历史故事里除门神尉迟和秦琼外,《西游记》里黑水河小鼍龙使用的兵刃是竹节鞭,《封神演义》里姜子牙用的是打神鞭,《水浒传》中呼延灼用双鞭,使用锏著称的名将不太多见。
6、秦琼和罗成在“传枪递锏”过程中发下誓言,却为何又各留一手?
秦琼和罗成在“传枪递锏”过程中发下誓言,却为何又各留一手?我来说说我知道的吧!
秦琼和罗成在隋唐中是一对表兄弟,然而在最初两人并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只因为秦琼在“皂角林”误伤人命,好朋友单雄信毁家纾难帮秦琼打官司,因此秦琼才保住一命,最终被判了充军发配北平府。但是也正因为秦琼到了北平府,才会“二堂认姑亲”跟失散多年的姑姑北平王妃相认,自此也就跟罗成成为了表兄弟。
有了这层关系,秦琼之前的罪名自然也就没有了,不仅如此,他还搬到了北平王府跟表弟罗成同吃同住,由于两人都是习武出身,因此两人时常会在一起研究讨论武艺。
秦家锏、罗家枪;秦家锏是秦琼家传的锏法,共有三十六路,其中最厉害的就要数绝招“撒手锏”了,在秦琼的一生中,“撒手锏”共用过三次,两次收人一次杀人,分别是:在三打瓦岗时,秦琼用撒手锏收复了裴元庆;三鞭换两锏时,秦琼用撒手锏收复了尉迟恭;扫北时,秦琼用撒手锏杀死了北国大元帅祖车轮;在这三人中,裴元庆和祖车轮实力远在秦琼之上,而秦琼却能用撒手锏将他们打败,由此可见,撒手锏并不是浪得虚名。
罗家枪是由姜家枪演变而来,而姜家枪是由三国时期蜀汉大将姜维根据“蜀汉五虎将”的枪招,刀法自创的一套枪法,因此姜家枪也叫“五虎断魂枪”,当然罗家枪也只是姜家枪的一小部分,尽管如此,罗成凭借着罗家枪位列在隋唐十三杰第七名,在罗家枪中最厉害的绝招就要数“回马枪”了,而罗成用回马枪最经典的一战就枪挑实力仅次于他的靠山王杨林。
传枪递锏;
秦琼和罗成都有自己家传的一套本领,因此他们在一起练武时就想到了“传枪递锏”,把各自的看家本领尽数传授给对方,为此,两人还在北平府的后花园发下重誓,罗成的誓言是:如有隐瞒万箭穿心而死;秦琼的誓言是:如有隐瞒吐血而亡;然而,罗成却保留了一手绝招回马枪,而秦琼也保留了一手绝招撒手锏。
那么,秦琼罗成传枪递锏发了誓,为何他们两人还要留一手呢?人都是自私的,秦琼、罗成当然也不例外,既然秦家锏、罗家枪都是他们的家传武艺,对于他们来说肯定都不想外传,即使是表兄弟之间的交换武艺也会把自己的绝招保留下来,这样一来,算是以防万一以后兄弟之间反目吧!
当然,留一手绝招也就等于没把自己的家传武艺全部外传,这样也算是对得起自己的先人了!
由于秦琼、罗成都留了一手绝招,因此来说他们就等于是违背了自己的誓言,到后来他们也都应了当初的誓言而死!
7、钢鞭和锏的实战效果如何?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在战场上的?
鞭和锏都在古代十八般兵器之列,问这两种兵器的实战效果如何,先得介绍一个它们的形状,好多人不明白鞭和锏的区别,没见过不太了解,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那么鞭和锏有什么区别呢?其实模样差不多,俗话说“鞭有节,锏有棱”。古代鞭最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葫芦节鞭,通粗圆头。另一种是竹节鞭,形似宝塔,顶端是三棱透甲尖槌,点人穴道或破铠甲用,都有手柄。锏与鞭形状相仿,只不过锏身是四棱或三棱,有的为凹面(称wa面锏),头部一般为平头,有手柄。鞭有单鞭或双鞭,锏一般都是一对使用。这两种兵器长度古代定为四尺左右(约一米)。
这两种兵器同属重兵器,打击兵器,一般是身大力猛之人所用。鞭锏克刀剑,刀剑碰着就有刃口损坏或脱手的危险。并且抡起来打击力是非常大的,自身有分量,再加上猛将的力度,一两贯一斤,任你穿的钢金铁甲,也打你个骨断筋折,杀伤力是非常大的。
鞭起源较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很盛行,之后武将上战场除了有应手兵器外,都背着一条鞭备用,唤做“打将鞭”。锏是后来仿的鞭,起于晋隋年间。大家最熟悉的两位门神爷秦琼和尉迟敬德,怀抱鞭锏,分立左右保平安,他们俩曾经“三鞭换过两锏”,都是隋唐年间使用这两种兵器的猛将。